高手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想知道高手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吗?


一个接近于最优解的答案是: 专注


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激光般穿透现实中貌似无解的钢板。


然而,这样的“标准答案”,也容易造成误导。


因为,确切而言,对于高手而言,难的不是专注,而是 能够在混乱中聚焦,在压力下专注


这二者大概像是秦舞阳和荆轲之间的差别。


秦舞阳只能在街市逞凶,一遇威压便瞬间崩溃;


而荆轲身处风暴中心,却能屏蔽一切噪音,其专注如烈火中淬炼的合金,直指目标。


更具体一些,对于高手而言,前一秒还在某件暂时无法解决的难题里,但下一秒就能彻底抽离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个重要的事情中,仿佛此前的难题并不存在——即使事实上那个难题依然乌云笼罩在人生的上空。


这才是真正的专注能力。


假如你还在上一个难题的干扰下去做下一个重要的事情,那么对下一个事情的影响反过来又会加重上一个难题。


专注此刻,难在遗忘上一刻。


所以,你要像关灯一样,100%关闭上一秒。


其实,也只有这样做,方能助你从那个难题里走出来。


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在问题延绵不绝的岁月中前行。


然而,即使如此,这种开关式的聚焦,也许可以造就杀手,但还称不上高手。



“像关灯一样关闭上一秒”的能力,在思想的底层,其实是 一种将世界“离散化”处理的模式


它将连续的时间长河,强行切割成一个个独立的、互不干扰的“事件点”,然后在每个点上投入100%的算力,追求单点最优解。


鲁宾是克林顿当总统时期的财政部长。他曾经回忆:


当克林顿因为莱温斯基事件而焦头烂额之际,上一个小时还在听证会上被捶被羞辱,下一个小时就能毫无影响地出现在某个会议上,专注地倾听、思考、发言。


让我们顺着这条思绪再跳跃一下。


电影《盗火线》里,德尼罗演的大盗尼尔,他的人生信条是:


“任何事,如果你在30秒内感觉不对劲,必须能立马撒手走人。”


这是将世界简化为0和1的生存算法,一个装在灵魂里的“关灯”开关。


这让他能在任何瞬间做出最优战术决策,赢下每一个“点”,在自我放逐的命运中活下来。


这时,女主角艾迪登场了。两位孤独者的彼此拯救,恰好是“离散性”与“连续性”的相逢,她如同一条项链,差一点儿就能串起尼尔支离破碎的人生。


尼尔冰冷的、由无数“事件点”构成的世界,第一次被一种名为“明天想再见到她”的连续性渴望所撼动。


艾迪,就是那根出现在他生命中的绳索,第一次让他那堆冰冷、闪亮的珍珠,有了被串成一条项链的可能。


他开始渴望一个可以连续下去的未来,一个不必在三十秒内抛弃的未来。


然而,悲剧的顶点,离散性败给了连续性。


尼尔和艾迪在车里,行驶在压抑却明亮的隧道中,仿佛马上就要逃向那个属于他们的、连续的未来。


但当复仇的机会 (一个孤立的、离散的事件点) 出现时,尼尔那套“杀手”的算法瞬间被激活。他猛打方向盘,再次驶入黑暗。


他本可以不开那盏名叫“复仇”的灯,但他还是按下了开关。


尽管在我看来,大盗德尼诺死在警察帕西诺怀中,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场景之一,可在本文里,我还是要顺从标题,来表达如下主题:


真正的“高手”,是懂得用“绳索”驾驭“开关”的人。


离散的专注,永远是为了服务于连续的使命。



如上讨论,触及了宇宙最底层的二元结构:


离散与连续。


在微观的量子世界,一切都是离散的。


一个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没有中间过程,它瞬间消失,瞬间出现——这就是“量子跃迁”。能量的传递,是一份一份的“量子”,而非平滑的流体。


这,就是“关灯”式专注的物理学本质:


在行动的微观层面,高手必须像一个量子化的幽灵,完成一次次干净利落的跃迁,从状态A直抵状态B,不留任何过渡的灰色地带。


然而,在我们所能感知的宏观世界,一切又是连续的。


行星沿着平滑的轨道运行,时间如河流般流淌,我们的人生故事,是一部由无数瞬间构成的、绵延不绝的传记。


这是牛顿和爱因斯坦所描述的经典宇宙,一个由因果链构成的、连续的宏大叙事。


那么,微观的“离散”如何构建出宏观的“连续”?


数学给了我们最深刻的隐喻: 微积分


你人生中每一个“关灯”的瞬间,每一次离散的、全身心投入的专注,都是一个无限小的“微分”切片。它代表了你在此时此刻的努力、方向和“变化率”。


而你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那条壮丽的、连续的生命曲线——正是对你一生所有这些切片进行“积分”的结果。


单个瞬间 (微分) 再完美,如果方向混乱,积分的结果 (人生) 可能趋近于零。


就像《盗火线》里尼尔的悲剧,最后一次复仇的“微分”,导致他整个人生函数的积分,在终点处轰然崩塌。


这对我们决策的终极启发是:


你必须同时成为一个离散的杀手,和连续的高手。


在执行层面,你要毫不留情地“离散化”你的时间,用“量子跃迁”的决心去切换每一个任务,确保每一个“微分”切片的质量。


但在战略层面,你必须时刻抬头仰望星空,看清你人生的“积分”方向——你的长期目标、你的核心价值、你最终想成为的样子。


真正的“高手”,是在每一次按下“开关”的离散瞬间,都清晰地知道,这一束光,将照亮他那条连续星河的哪一个航标。



至此,我们似乎得出了一个完美的模型:


以“连续”的宏大叙事为罗盘,用“离散”的量子跃迁为引擎,航行于人生之海。


但,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也更令人不安的问题:


如果那条我们信奉的“绳索”,那条我们为之奋斗的“连续”曲线,本身就是错的呢?


这才是高手与凡人最终的分野,也是最令你我恐惧的考验。


以巴菲特为例。他的投资生涯,是一条追求“滚雪球”复利的宏大“连续”曲线。


但他真正的封神之处在于,他敢于用一次“离散”的决绝,去斩断和“背叛”一段他自己亲手建立的“连续”。


他早期的投资主线是“捡烟蒂”,当他意识到这条“绳索”的局限性时,他执行了一次伟大的“量子跃迁”,他以一种离散的方式,从无数种可能性中“抽离”并定义了一条全新的、更优越的“连续”轨道——“以合理价格买入伟大公司”。


而我们普通人的悲剧,恰恰相反。


我们常常被一条自己早已隐约知道是错误的“项链”牢牢捆缚——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一段消耗自我的关系,一个早已不信的梦想。


“沉没成本”,这个冰冷的词汇,成了我们灵魂的枷锁。我们不敢斩断,因为我们已经为这条错误的项链付出了太多的珍珠。


于是,最令人羞耻的一幕发生了:


我们一边诅咒着项链的丑陋,一边又麻木地将未来的时间和精力 (新的珍珠) ,继续串上这条错误的绳索。


我们献祭着自己宝贵的“离散”瞬间,去喂养一个注定失败的“连续”幻梦。


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真正属于我们的机会擦肩而过。


我们每个人,都被“过去的愿望、承诺、投入”的巨大惯性锁死了命运的因果。


所以,人生的终极智慧,或许不只是在正确的道路上专注前行,甚至也不仅是在走上错路时有能力斩断它。


而在于, 你是否拥有用一种“离散”的、清醒的决断,去从混沌的可能性中“抽离”和定义你那条独一无二的“连续”项链的能力。


“连续的项链”本身,这个宏大的人生叙事,它并不是天然存在的,它也需要我们用一次“离散”的、决绝的行动,从无限的可能性中将它“抽离”出来,定义出来。


这就像在混沌中开天辟地,本身就是一次性的、离散的创世动作。



行文至此,我该收敛到本文的关键了。


在层层递进的推导中,我构建了如下结构:


第一层:杀手的离散。


他能完美地打磨每一颗独立的珍珠,赢下每一个瞬间,但人生可能是一盘散沙。


第二层:高手的连续。


他懂得用一条绳索,将珍珠串成项链,让离散的努力服务于一个连续的使命


第三层:智者的审视。


他敢于在任何时刻,用离散的决断,去审视、修正、甚至彻底“背叛”那条连续的项链本身。


不消说,最艰难的正是这第三层。


在这里,离散与连续的关系发生了质变,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手段与目的,而演化成一种“双螺旋结构”:


离散的“行动”与连续的“意义”,如同DNA的两条链,相互缠绕、彼此定义,共同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基本代码。


所谓智者,就是那个敢于对自己的生命代码,执行基因编辑的人。


由此,我们才触及了自由的真正本质。


我们最底层的自由,并非选择串起哪一颗珍珠的自由,而是定义项链的自由;


以及当项链错了时,有能力将它扯断,然后重新定义下一条的、终极的自由。


这,才是决策的本质,也是高手之所以为高手的、最孤独的秘密。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