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住你的不是困难,而是“过度思考”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去年我曾经在公众号里说过,我们筹备了一个新品类的新品牌,前期的确遭遇了一些困难,最初我想的是直接跟国内成熟的工厂做产品线的合作。结果试验的三款产品上架之后,推广方面一切正常,正当我们计划快速补货,大干快上时,供应商告诉我们,他们计划在海外打造自己的品牌。


遇到这样的问题,换作是几年前的我,肯定要跟供应商battle一下的,我曾经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当时自我消耗了一段时间后,我直接放弃已经跑出来的产品和类目,为的只是跟对方赌一口气。这次,我们在经历了短暂的休整后,快速地选新品,做前期调研,找供应商,发货上架,直到春节之后,我们的“新产品”才开始了正常推广和销售。


事实上,新产品上架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就三个月的时间,整个过程真的算不上是一帆风顺,因为前期产品定价过高,我们的产品一度的转化非常低,我的解决方法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我们投放了很多渠道的广告,搜索广告竞争激烈,点击成本非常高,品牌广告,点击成本相对低一些,流量又没有那么精准,一度我们把所有的广告全部推倒重来,调整了品牌广告的匹配策略,才使品牌广告的精准度有了质的飞跃。


这是目前产品的流量词数据,实话就是,我们80%的订单主要是来自于品牌的商品视频广告,当然了,最近产品排名和销量快速提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售价的调整。事实证明,不同的节点下,用户对于不同售价的产品的反馈是不一样的,没有必要一味地走低价路线,更不要固执己见地硬抗高售价带来的伤害,但是我个人的经验是: 前期可以保持相对高一丢丢的售价,然后逐步测试价格对点击率和转化率的影响程度。


这个过程让我想起了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事儿,N年前,一个朋友让我帮忙带下她的团队,结果我跟他们的小伙伴沟通之后发现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忙着清货,公司要求的产品售价比较高,结果就是那些面临清货的产品,售价比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售价还要高一倍。因为他们这些库存比较早,采购的时候成本比较高,现在整体售价比较低,于是他们即便非常努力在清货,每次的回款还不够给团队发薪水的。


我们的反应相对快了一些,反倒是将一款大家都不看好的产品给彻底盘活了,在一个激烈竞争的品类,四个月的时间从零冲进了前五十,如果不是这次关税战的影响,很有可能到年底有机会冲击品类的前五,也未尝不可。


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下,我依然坚定地看好这个用户群体,看好这个品类,毕竟能够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在一个新品类生根发芽,其实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相比于很多还没开始做一件事儿就畏首畏尾的朋友,我们推进工作的速度已经到了比较夸张的地步了。


这里边有个小插曲,其实现在的这款产品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一开始是一个朋友计划做跨境电商但是预算又不是特别多,为了能够降低做货的门槛,降低失败的风险,由我们下了一批数量还可以的订单然后运了一部分的货出来两边一起做。整个过程中,一起做了词库,一起捋了竞品库,就连产品文案,产品的视觉也是一起用的,虽然中间朋友一度焦虑到几乎每隔一会儿给我发一次信息,但结果是好的,两边双双出单,双双爆单,她率先断货,我们不出意外的话,也要马上断货了。


我从来没有想过万一我们做不起来怎么办,一直在想的就是当下广告点击率低应该如何解决,转化率低应该如何解决,流量不精准应该怎么解决?还有就是我们预计要多久的时间才能走上正轨,因此,我的心态一直都还是相对偏乐观的,这应了那句话: 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


其实关税战发生之后,很多朋友都问过我下一步应该怎么做,还有朋友说原本计划今年从事跨境电商的,结果关税战一出,人又开始犹豫了。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在关税还没有降下来之前,我们近期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修内功。举个例子,最近我们在优化这款产品的广告,进一步梳理我们的运营思路,同时我们也在进一步挖掘新的产品方向,分析数据,拿样品,做词库,竞品库,用户画像,产品文案和视觉,因为我坚信,关税这东西迟早有一天会下来,我们现在做的所有准备都是等到那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损失的时间和效率给快速抢回来。


甚至最近我们已经开始陆续为一些新产品批量下单了,按照我的估计,等到货出来,关税这事儿就大体有眉目了,我可不想等到关税下来的时候,再思考我们要卖什么,等到关税下来,我们再花几个月的时间搞定供应链,搞定产品,等货到了,都猴年马月了。


在我看来,很多人之所以会“过度思考”,很核心的原因就是:“得失心过重”。或者说得再直接一点,大家担心自己的投入,没有换来应有的回报,甚至是超额的回报。我也是一个风险厌恶型人类,但我规避风险的方式是持之以恒地在一个领域内发展,去年我们在目前这个新品类里尝试的头两款产品,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失败了”,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失败经验,我们对当下这个品类的认知也不可能像现在这么深,假设我们遇到前边的挫折就直接换类目,换赛道,换平台,也就没有了后来的故事。


走到现在,再去看去年的开局,在极端简陋的情况下,我们梳理方向,注册品牌,早期的产品视觉,产品包装也是丑的一批,一点点优化到现在,虽然谈不上有多完美,但是至少还是能够拿得出手,至少还是会被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的。


现在,我们也算是勉强在这个新品类里扎住了根,不出意外的话,未来几年只要我们不犯低级错误,应该能够活下来,应该能一点一点活得更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跨境电商长期主义 ,作者:拓跋勇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