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多少生育补贴,你才愿意生孩子?”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7月28日,国家 层面的 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 正式 公布 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


这项政策的出台让国人迫不及待,一个月前 财政部 还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正在 抓紧 建立 ”、“加快推进”;一个月后,政策发布当晚,满足条件的家长就已涌入 发放补贴 的小程序,把领钱入口挤到瘫痪。 广东 省政府办事官方小程序 粤省事 ”就显示,“ 当前使用人数较多, 尝试重新进入或稍后再试 ”。


社交媒体上,新一轮关于生育补贴的讨论再次抵达高峰, 其中最直接的灵魂追问莫过于 给多少生育补贴,你才愿意生孩子? 凤凰网一项超过 8万人投票的民调显示, 50%的投票者认为,当每年生育补贴超过1万元时才愿意生孩子,23%的投票者认为,“给多少都不生


关于这个问题,早在 2023年已经登上微博热议,当时网友对于补贴金额过少的辣评是,“ 给你 5元购物券你愿意买法拉利吗 ”。现在这条评论又回归成了新的生育补贴帖子下的高赞评论,有网友算了一笔账,3600元平均到12个月,每月补贴300元,但如今一罐婴儿奶粉动辄卖到200-400元,言下之意,对于养孩子的家庭而言国家补贴恐是杯水车薪。但反对者排队反驳这种观点: “有总比没有强”,“不要可以不领”


尽管多数人认为补贴金额与心目中 “愿生孩子”的数目相距甚远,对于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却是中央政府每年千亿元真金白银的财政投入。财新网认为,这是中 国政府多年来最大规模 “投资于人”的财政转移支付项目 ,而对于补贴力度,学者则建议, 地方 应该以国家补贴 为基础 进一步 探索 “总体来说不太可能做减法”


事实上,在全国性生育补贴政策前,各地已经为了鼓励生育使尽浑身解数,举措主要聚焦于 “鼓励已有一胎的家庭多生孩子”,包括但不限于给二胎、三胎阶梯式发钱、补贴购房。此外,烘托婚育氛围、严打阻碍婚姻的“天价彩礼”,也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


回溯最 的鼓励生育政策,是 2021年7月 ,也即中国鼓励生育 “三孩政策”出台的那个月, 四川攀枝花就开始补贴二、三孩家庭 每月发放 500元补贴直至孩子3岁,每孩共计补贴1.8万元。当年的媒体报道此事时,也特地用上了惊叹号:“全国首个!” 


此后,生育补贴制度涟漪般散开, 截至 2024年底 中国已有 30多个地方拥有“生育红包”的福 利。截至目前,地方补贴的 大手笔来自 内蒙古呼和浩特 ,它在 202 5 3 月宣布,为第三孩及以上子女补贴高达 10 万元。  


但多项措施并用是否能真的提高生育率,在全球范围来说都要打一个问号。 日本、韩国、瑞典等发达国家都在补贴、休假等多措并举后,迎来生育率新低的困局。


“人类不太想生孩子了,尤其是中国人成为全世界最不想生孩子的群体了。”人口经济学家、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梁建章在《人口战略》一书中写道。低生育是危险的,因为人口经济学家们的共识是,人口骤减将挫伤国家创新力,进而殃及一国的经济效率和全球竞争力,长此以往,到2040年,中国将受到老龄化这种“经济体慢性病”的严重威胁。


如何破解低生育率难题?或者更具体些,如梁建章书中所说,如何 “维持人口规模的优势,保持强盛的创新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只生一个好”转向“多个孩子多个宝,利国利民又防老”之后,中国各地陆续打响“人口保卫战”,各显神通 走上探索之路。


一、朴实派:生娃发钱,卖房补贴


在梁建章 看来,当代人过高的生育成本 ——高养育成本、高房价、教育内卷等等——是生育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生育补贴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它最容易实施,见效也最快。


经济学家任泽平团队也于 2022年1月10日提出尽快建立鼓励生育基金的倡议,“央行多印2万亿元,用10年社会多生5000万孩子”。


尽管这样的倡议在这个此前一年刚刚废除了 “超生罚款”的国度一时语惊四座,近 年来,不少地区面对每况愈下的生育率,不得不走上补贴之道。在多地广发生育红包之外,又一项常规操作是买房补贴。  


2022年8月,国家17个部门联合发布的“生育支持措施指导意见”中,备受关注的一条正是: 住房政策要向多子女家庭倾斜


截至 2024 2月,已经有超过60城出台二、三孩家庭购房补贴政策。据媒体统计,大部分城市的购房补贴为1-5万元/套。“出手最阔绰”的是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对符合条件的三孩购房家庭补贴30万元房票,在购房时直接抵扣房款。上虞区在2023年4月出台的13条优化生育政策一度被称作“催生政策最齐全”,甚至包括三孩入园、入学不受学区房限制,0-3岁三孩及其母亲能享受每年最高300万元商业保险等内容。为了顺利执行这套“最全催生政策”,当地预计年支出财政经费一亿余元。 


此外,多地明确多子女家庭可以增购住房一套,部分城市上调了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对多孩家庭给予购房优惠政策,并加快了银行放款的速度。


发钱到底管用吗?


仅以真正率先 “打响‘生娃补贴’第一枪”的攀枝花为例。三年来,这座四线城市共发放3000万元补贴金,约4000个家庭申领。至于效果——2023 年,出生率为6.81‰,略高于2022年6.27‰,但低于2021年的6.95‰—— 总体仍呈下降趋势  


2024 10月29日,在三联生活周刊发起的微博投票“生育补贴能提高你的生育意愿吗?”里,有网友评论:“给你5元购物券你愿意买法拉利吗?”“以后数学补两节课就没了。” 网友的感叹亦有研究数据作支撑:育娲人口研究2022年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提到, 如果将一个孩子抚养到 18岁所花成本,相对于本国人均GDP的倍数来计算,中国是6.9倍,几乎是全世界最高。 


对此,梁建章早有预判: 用补贴来 “催生”是有效果的,但催生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补贴的力度有多大。 他曾建议,国家可以考虑用每年拿出 5万亿的财政支出来补贴二孩家庭,依据是——现在全世界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在鼓励生育,每年花费GDP的1%-4%,而欧洲国家发放现金补贴占GDP比重远高于日韩,这也是欧洲国家生育率普遍高于东亚的原因之一。他由此建议,让中国的二孩家庭,从孩子出生到18岁,总共获得100多万的生育福利 (他特别强调,100万听起来很多,但是就是一个家庭把孩子抚养到18岁的经济负担)


100万元——这比当今中国生育补贴最大手笔 内蒙古呼和浩特 ,还多出了每孩 9 0 万。


综上,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贾拥民表示,用生育补贴来催生的想法固然很美, 只有一个问题:钱 哪儿来?


二、“女性生孩子的四大好处”


事实上,地方 政府在拿出真金白银的政策前,已经使尽浑身解数,包括但不限于苦口婆心劝婚劝育,烘托多生的氛围。


2024年5月底,8辆公交车,携带着全新的车身广告——“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夫妻共担育儿责任”——开始了日常运营,穿梭于深圳龙岗区11条街道。这个场景并不算新奇, 公交车作为一种 “客流量大、流动性强、直观醒目、覆盖面广”的日常交通工具,如今被计生部门视为绝佳的传播载体。


2023年3月,福建宁德市计生协会就已让婚育标语登上了102辆公交车,部分线路还一直播放优生优育视频,目标是营造浓厚的婚育氛围,让广大乘客受众“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流动的公交车只是 “三孩时代”的沧海一粟。足够细腻的市民会发现,计生部门及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对于婚育氛围感的营造,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可能是2022年广东计生协举办的书画展上的一幅作品,大字隶书着“家有三个宝,利国利民都说好”。可能是浙江金华从2022年就开始打造的“寻找最美三孩孕妈”年度活动,奖品如VIP产房、月子中心免费住。


也可能是2023年“两会”时政协委员祝连庆的倡议——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生育文化节”,并参考过去“独生子女家庭光荣证”的形式,颁发“三孩家庭光荣证”。它甚至差点进军中考——山西晋城泽州县一度颁布政策,“二三孩中考加10分”——可惜舆论压力之下,泽州方面最终低调删除了“中考加分”的表述。 


最雄心勃勃的当属湖南省长沙市, 2024年10月10日,当地宣告了“全国首条新型婚育文化街”的落成。 “生三胎最牛”“辅导作业最牛”“我愿意带崽”等系列标牌在潮宗街上出现时,引发了当地的激烈围观。 


其中一处网红打卡地名叫 “嫁校”。校门外装扮着中式婚礼必备的红布花球,室内设计了科目一至科目四闯关环节。顺利闯关的情侣将获得“准嫁证”,而通关的单身人士也将收获“实习嫁证”一张。比如,在科目二甜蜜承诺环节,你可以和另一伴戴上“我愿意”头箍,贴上“我愿意做饭”“我愿意带娃”的承诺书;科目四是育儿体验环节,你们能提前感受给宝宝换尿片、喂奶粉的生活日常。


一些无法与 “嫁校”共情的网友,干脆地将这条街概括为: “中式恐怖” 。当地一位婚庆主持实地逛了一圈后,也禁不住在社交媒体上吐槽: “我们婚礼人不敢踩的红线,潮宗街全踩了个遍。” 而当人们打开手机,会发现计生部门的努力已经从物理空间绵延到了虚拟空间,名曰“指尖上的新时代婚育文化”。2023年5月,浙江宁波计生协在微信上线了一套表情包,自认“计生协系统首创”,上面那对卡通夫妻相敬如宾,始终撅着U型嘴微笑,旁边写着“科学育儿~”或者“真棒!”


在陕西西安,市卫健委和计生协则选择在一个浪漫的日子 —— 2023 年七夕 ——给市民送去沉甸甸的短信祝福:“愿您爱情甜蜜、适龄婚育、优生优育……赓续中华血脉,共担复兴重任!”


2024年10月30日, 国家卫健委旗下 “健康中国”公众号隆重刊文《女性生孩子的四大好处》,一时振聋发聩 文章反对民间流传的 “一孕傻三年”,郑重指出女性生儿育女的优势:怀孕可以缓解痛经、减少子宫肌瘤发生、预防肿瘤以及,让女性更聪明。文章强调:“孕育是一段艰辛又华丽的旅程……孕产妇和家人应更多关注生育带来的正面价值。”不过目前,该文已被发布者删除。 


与时俱进的,还有中国计生协于 2022年7月启动的“中国婚育调查”。它在全国100个县市区开展,有20000名20-49周岁的男性和女性接受了调查。调研问题相对定向:“您认为婚姻有哪些积极意义?”“您认为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最理想?”


官方通稿里,没有年轻人的身影,只有一位社区居民 ——江苏苏州枫桥街道马浜社区居民许阿姨。许阿姨对此举大力支持:“ (现在的小年轻) 要么不愿意结婚,要么就是结了婚不愿意生孩子,这真的需要好好地调查一下。”


三、从婚姻登记界的“迪士尼”,到婚俗试验田


除了抓生育 ,抓婚姻也是当代中国计生协的工作重点之一。毕竟,良好的婚姻是成功生育的开始。


婚姻登记界的 “迪士尼”大约要数河北邯郸峰峰矿区。 当地在一座公园里打造了建筑面积达 500㎡的5A级公园式婚姻登记中心 ,亲切地写着 “爱在峰峰”,并涵盖了一系列以“婚姻”“爱情”为关键词的打卡地:爱情广场、婚俗文化馆、婚缘长廊、爱情小亭、爱情成语栈道……


2023年五四青年节,2000多名单身男女汇集于此,参加这个“爱情迪士尼乐园”的首届相亲交友活动,荷尔蒙弥散在空气中。该市计生协曾记录当日盛况:“牵手成功的男女青年由讲解员带领参观了婚俗馆、婚姻登记处等,看看过去结婚使用的老物件,听听过去的婚俗历史……”目前,全国类似的公园式婚姻登记点270多处。


与此同时, 一场空前盛大的 “婚俗改革实验”也正在神州大地铺开,目标是抵制高价彩礼和婚礼大操大办 2021年4月,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全国婚俗改革试验区,共15地,实验时间为期三年;后又增加了17地为第二批,同样是三年。目前,中国已拥有“32个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创建各类婚俗改革实验单位1800多家, 官方口号之一是 “为爱情‘减负’,给幸福‘加分’” ——简言之,天价彩礼不啻为婚姻的最大阻力,一定要“严打”。


在此实验中的山西运城盐湖区,全区 233个行政村、76个社区成立理事会,将彩礼限额原则上不超过6万元等规定写入村规民约,公开上墙,以表决心。在各村 (社区) 红白理事会的积极推动下,效果渐显,“每年红白事费用可节约300万元以上”。


在河南洛阳伊川县推出的 “红白喜事办理指导标准”里,婚礼细节更是被规范到了极致:彩礼不超过3万元;迎亲车辆不超过10辆,反对豪华车队;婚宴总桌数不超20桌,城区和农村每桌分别不超480元和300元 (均含烟酒) ;乡亲、同事随礼100元以内,亲朋好友200元以内,等等。


河北邯郸永年区则是反向操作,由市场监管局自上而下向全区餐饮企业提出倡议: “抵制‘订婚宴’ 、倡导移风易俗”。


为了营造 “领证”时的庄严感,前述32个实验区均提升了婚姻登记软硬件环境,设立婚姻文化馆或婚姻文化长廊。不少地方开展了“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比活动,希望“从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榜样来感化邻里、和睦家庭”。


为了挽救那些还能 “挽回”的婚姻,全国超过90%的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也设置了婚姻家庭辅导室,由专家悉心布置。《中国社会报》曾报道,辅导室内的装饰不能用蓝、绿冷色,也不能用大面积红、黄——以免发生肢体冲突;室内摆放象征夫妻恩爱的小摆件,张贴其乐融融的全家福图片或者婚恋箴言,“激发当事人对家庭过往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幸福婚姻生活的憧憬”。


婚俗改革的同时, 在一些地方,政府把发放 “生育补贴”前置到了“结婚补贴” 。最新一例是山西吕梁,当地近日出台,在本地登记结婚且女方年龄在 35周岁及以下的夫妇,奖励1500元。随即有网友热心询问:“领完钱再离婚可行吗?”  此外,“3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也戳中了公众的痛点。有网友感叹:“原来35岁不仅遭企业嫌弃……”当地财政局一名工作人员向媒体透露“年龄门槛”的缘由,不经意间道破了“真相”:


“通常结婚就涉及生育,年龄再大就属于高龄产妇了。”


四、“低生育率俱乐部”:全球难题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跌入了 “低生育率俱乐部”。据联合国统计,1986年,只 有19个国家提出鼓励生育的政策,而到了2015年,这样的国家达到了55个。如今,昔日的人口第一大国、努力减少人口长达36年之久的中国也加入进来。


先看看东亚邻居们。 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政府开始催生 ,当时日本适龄女性只会诞下 1.57个孩子。和许多国家一样,其催生政策无外乎发补贴金,延长育儿假,鼓励男性做家务并休陪产假,呼吁公司缩短工作时间等。 东京政府还曾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官方AI约会软件,11000日元 (合人民币511元) 注册费可使用两年,注册后需要完成110道性格测试题,之后AI会自动推荐适合的对象。 


此外,日本婚恋市场还尝试 “推广西式婚礼”策略,毕竟浪漫、梦幻色彩似乎会让结婚这件事看起来更有诱惑力。


可惜 —— 诸管齐下, 2023 年日本的出生率创了过去 125年来的新低。  


韩国是如今全球生育意愿最低的国家,其 2023年总和生育率为0.72,比中国 (2023年总和生育率为1.0左右) 还垫底。 2024 6月,韩国总统尹锡悦宣布“韩国进入人口国家紧急状态”。如此紧迫的局势很难让人联想到半个世纪以前,该国政府也曾推行过限制人口出生的政策,韩裔教授廉敏哲 (音译) 表示,当年带两个以上的孩子出门坐公交是一种社会性耻辱。 


着急的韩国政府想出了 “想升职,先生娃”的招数。它在 2023 年宣布, 2024年起,基层公务员如果生育两个或以上孩子,在晋升时予以额外加分,孩子越多加分越多 ;如果孩子生得足够多,退休返聘年限也能顶满至十年之久。


当时 细心的网友指出, 韩国总统尹锡悦在催生一事上毫无说服力,因为他本人和妻子就膝下无子,反而养了四只狗三只猫。


世界范围内,一派主流观点认为, 女性不愿意生儿育女的重要原因是父职的缺失 因而支持政府采取措施鼓励男性投入到育儿事业中去。此外也有专家认为,如果提供带薪家庭假或免费日托,出生率就会奇迹般地上升。  


在这些方面,瑞典一直走在世界前沿。它不仅是全世界第一个 (1974年) 以“育儿假”取代特定性别“产假”的国家,又在1995年推出了“爸爸月”政策:在孩子出生后,给没休过产假的父母 (通常是父亲) 一个月的育儿假 (工资按照80%付) 。2002年,这个悠长假期延伸到60天,并于2016年进一步延伸到90天。然而,如此慷慨,瑞典的人口出生率也没有上调。


于是专家们得出一个无法被证伪的结论: 如果没有这个 “爸爸月”,事情可能已经更糟糕了  


2024年10月13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政府能让人们生更多的孩子吗?》,记者Motoko Rich在盘点了全球的催生政策后,悲观地总结道: 人类史上,政府的确可以控制人口,但只有人工减少的政策成功了,人工增多 (催生) 的政策遭遇了全球范围内的溃败 她认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带有干涉性和强制性的人口鼓励政策,都没有见到成效。  


所以,在中国各级政府努力下,人们会生更多的孩子吗?


2024 6月的一天,一位来自湖北、快40岁的二胎职场妈妈接通了社区打来的电话,对方热切地询问:你好,最近打算要三胎吗? 


早些时候,安徽省也人性化地考虑到那些完成绝育手术后打算再次生育的人们 ——他们恢复生育手术的费用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乡 (镇) 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给予补助。上个月,江苏无锡,一位新婚的年轻女性发帖表示,街道办已经开始致电询问最近有无生育打算,并仔细询问了最近一次月经的时间。


2025年7月28日,一位39岁北漂妈妈正在出租屋里查看全国生育补贴的申领方式。消息是前同事提醒她的,说“ 相当于国家补贴一个月一桶 奶粉 ”。她的孩子到2025年12月份满3岁,“还能领一年”,“有总比没有好”。不过,她认为对于父母双职工的家庭而言,小孩的开销主要还是在“托儿”方面,“ 如果上 最便宜的普惠 托班,一个月的开销大概在 3500 (元) 延长 托管时间 ,每个月 还要 多交 2000块 ”。她期待更多后续的地方育儿利好政策发布。


号角再次吹响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凤凰网 ,作者:王之言、燕青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