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的话题,公众反应激烈。人们担心的,不只是味道和营养,而是日常会不会在看不见的地方被简化、被替代。
教育里,也有类似的“预制”。同样的课件、同样的解法、同样的成果。孩子们在一条条隐形的流水线上,被要求交付一个又一个“完美作品”。探索、失败和偶然,逐渐被排除。
这并不是新鲜现象。只是,当它被命名为“预制课”时,人们才意识到,它正在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
于是我们想问: 谁在定义“预制课”?课堂的真实气息去了哪里?教师的角色变成了什么? 围绕这些问题,我和一位00后教育创业者翟建勋 (科创教育博主、00后创业者) ,展开了一次长谈。
谁来定义?边界之争
左希:到底什么算“预制课”?是录播课、是微课,还是那些被提前打包好的教学资源?
翟建勋:不止这些。在我看来,更 关键的是逻辑 。如果一门课,把学习的路径和结果都固定下来,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探索和失败,那就是“预制”。
左希:比如你常说的机器人课程。老师先搭一个样板,学生照着复刻,最后赛场上清一色的同款机型。
翟建勋:对。其实像流水线。所有原材料,不管高矮胖瘦、酸甜苦辣通通送上同一条流水线。老师甚至会害怕孩子产生想法,因为一旦卡住失败,会影响体验感,进而影响续费。孩子们比的,不是想象力,而是操作的熟练度。那些变量、意外和独创,全都被排除在外。
左希:那这样理解,录播课算“预制”吗?
翟建勋:录播课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不是“预制”,要看有没有余地给学生自己生长。如果老师讲解的内容只剩下“正确答案”,那就还是“预制”。但如果录播课能留下空隙,让学生去质疑、去实践,那它就未必是。
左希:所以“预制课”不是一个单纯的产品,而是一种教育方式的隐喻。强调的是“确定性”。
翟建勋:对。确定的路径、确定的答案、确定的成果。看似高效,但牺牲了学习本该具备的不确定性。
左希:换句话说,它的边界并不局限在校外培训或某类新型课程里。应试教育里的标准化解法,甚至大学课堂里一成不变的PPT,也可以被理解为“预制”。预制课的逻辑,是交付一个成品。
翟建勋:是的。“预制课”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它的底层逻辑迎合了人们最原始的焦虑。三十个孩子用同样的材料包,跟着同一张说明书,拼出三十辆一模一样的小车,最后比谁快,谁就算学得好。教育里的很多场景,其实早已和“预制菜”如出一辙。教育正在被打包成一份方便食品。
课堂的“锅气”去哪了?
左希:常听到有人说“菜有菜味,锅有锅气”。在我们熟悉的课堂上,那个“锅气”去哪了?
翟建勋:锅气一定是真实的,可以看到、可以闻到,能直接触发大脑。我见过太多学了两三年开发板的孩子,到现在连正负极都不敢徒手接,更不知道接反意味着什么。孩子的手没有犯错,但他们的大脑也被隔绝了。
左希:你是Z世代的教育创业者。如果回顾成长,你的学习记忆里,还有哪些“锅气”?
翟建勋:我是2001年出生的,在上海读书。2014年开始参加DI创新思维赛和OM头脑奥林匹克。那时的环境很单纯,大家就是因为兴趣去创造。初中开始接触,到高中、大学都在打比赛。可以说,我就是在“锅气”里成长起来的。
左希:那是个“众创”的年代,创客、PBL、STEAM、Maker Faire还都是新鲜词。
翟建勋:今年六月,我在车上刷到芥末堆那篇《 创客十年,一个词语的消亡史 》,立刻靠边停车看完。虽然十年前我才十四岁,但记得很清楚,大家的方式很直接,很简单,不像现在总要挂靠“高科技”的名义。
左希:从创客到创业者,你的体感更立体。
翟建勋:是的。那时因为一个点子去写剧本、拍视频、研究蒙太奇手法,成片出来后反复观看。那种因为热爱而入迷的感觉,那种沉浸感,就是课堂的“锅气”。真实,不可替代。 今天的课堂正被设计得越来越安全、标准、可控。正是这些条件,把“锅气”一点点熄灭了。 锅气的消失,不是因为孩子失去了兴趣,而是因为课堂被做成了真空包装。
教师变成谁?身份的异化
左希:你最初是一个小创客,后来变成了教育创业者。角色在转变,你看待课堂的方式也在改变。
翟建勋:2019年暑假,我在上海一家STEAM展会公司实习,被一家叫“野猪拱拱”的团队吸引。他们展示的都是手搓的娃娃机、纸板小车。那时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原材料往往比套件更有吸引力。上大学后,我和伙伴们开始带学生打比赛,一年能带六七个队。毕业后,我凭着一股劲做C端,在上海一个火葬场后门租了70平米的小屋,既是创客空间,也是寝室。每天打地铺,半夜醒来能看到空地上刮龙卷风,也会遇到黄鼠狼和小螃蟹。疫情期间,学校停课,账上只剩50块钱,饿得受不了才掏10块去买两袋方便面,把开水灌进袋子里吃。
左希:的确有些窘迫。
翟建勋:最窘迫的时候只能靠小红书和视频号招十个学生,才有了第一笔26万的启动资金。那时我更加清楚,我想守护的不是某种升学路径,而是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热爱的可能。无论他将来想做工程师、科学家还是艺术家,甚至只喜欢打螺丝,我都希望他们能用创造力保持不被束缚,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做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人。
左希:如果用美食做比喻,那就是保护人的味觉,对酸甜苦辣咸和复杂风味的感知。但实际上,教师的身份正在改变。某些地方要求教师统一用电子教案,禁止改动;一些培训公司“明星讲师录播,基层教师只放课件”。教师从“厨师”变成“热菜工”,从创造者变成执行者。
翟建勋:在科创教育里尤为明显。比如课题成果。原本应该由孩子基于兴趣和学科提出问题,通过科学手段去落地。但很多机构是提前准备好一个课题,直接丢给孩子,甚至拿一个现成的装置让孩子反推。这样的答辩,不只是孩子心虚,连老师都心虚。
左希:科创老师成了比赛里的“枪手”,提前预制好了成品。
翟建勋:背后其实是两种教育观的对立:“预制课”把科创当升学工具,“有锅气的课”把热爱当生命真谛。毁掉孩子科创天赋的,从来不是缺资源,而是三种思维:第一是成果论,必须拿奖才算成功;第二是替代论,老师代做,学生挂名;第三是速成论,机构宣传“三天搞定白名单竞赛”,但真正的研究往往要几十个小时的无用实验。
左希:一些厨师坚决不在外面吃饭,一些农人坚决不吃自家种的菜养的鸡,因为他们知道那些食物会危害身体健康。对教育者来说,又有哪些妥协和坚持?
翟建勋:我认识很多很厉害的老师,十个里八个都是满腔热血进来的。每年都有无数家庭和孩子,在这种成果逻辑下付出努力,却得不到回报,也压垮了许多老师。老师不再是创造者,而是流水线上的执行者。他们被磨平了。
为什么预制课有市场?
左希:如果问题早就显而易见,为什么预制课还是有市场?
翟建勋:最直接的原因是家长需要确定性。成果要看得见,才觉得钱花得值。
左希:比如你说过的那个博士妈妈?
翟建勋:对。我遇到过一位生物博士的妈妈,她焦虑的不是孩子热爱科创,而是怎么劝孩子放弃。她觉得不如多刷题。我问她:“您的工作是您热爱的吗?”她说不是。那就很好理解了, 没有经历过热爱,就更难理解热爱的价值。
左希:所以家长要的不是探索,而是一个稳妥的结果。
翟建勋:是的。我们的体系容错率太低,一旦走偏,就很难托底。家长就更愿意押注在标准答案上。我曾经在课堂上给两个孩子完全相同的材料。小A成绩很好,很快按参考案例做出一个自动浇花器,又快又标准;小B平时爱瞎琢磨,完全不理我的范例,捣鼓了半天,做出来一个奇形怪状的装置。我问他是什么,他说:“这是一个能自动给流浪猫投喂的机器,因为我们小区的小橘猫胆子小,人一靠近就跑。”
左希:在标准化逻辑下,小A的作品会被认可,小B的会被忽视。
翟建勋:对。教育市场就这样奖励小A,惩罚小B。世界当然需要高效执行的人,但更需要那个心里装着流浪猫,愿意用笨拙却善意的方式解决非标准问题的人。现实是,市场更愿意为小A的行为买单。
左希:评价标准就是导向。教育在奖励什么,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家长的焦虑是一方面,供给端是不是也在推波助澜?
翟建勋:没错。机构更喜欢“预制课”。因为标准化最容易复制,成本低,老师也好培训,交付更稳定。续费逻辑就是成果逻辑。看得见的作品、成绩和奖项,才方便当做卖点。
左希:所以问题的根源是, 家长买的不是教育,而是一份可复制的确定性。
翟建勋:我14岁那年参加的第一个比赛是DI (创新思维大赛) ,它现在不在白名单里了,但我仍然觉得它特别好。需要做道具,融合创意、故事和协作,再用表演呈现。当时老师也不懂,就陪我们琢磨,甚至把他女儿的玩具车拆了来改造。我们还想出了“电机推动去,肥皂滑动回”的小设计。那种自由的创造力,如今却越来越难在市场逻辑里留下位置。
谁在推高预制课?
左希: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明显感觉到这种“预制课”变多了?
翟建勋:大概是2021年。有一个模糊的分水岭。我去过上海的一家STEAM机构,他们每节课都会在门口对家长说:今天孩子学了什么,做了什么实验。家长听着很满意,觉得孩子收获满满。但其实很多东西都是老师塞进去的,孩子自己并没有经历探究的过程。
左希:所以表面是收获,本质是“交付”。
翟建勋:我见过不少孩子,学了两三年机器人或编程,却只会在预制好的环境里操作。一旦脱离套件或特定软件,他们就完全停摆。学习被固化成依赖。
左希:这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多重力量的合谋。市场需要降本增效,资本需要复制扩张,政策需要统一合规,监管也要便于追踪。
翟建勋:没错。我认识的很多同行私下说,他们已经减少了B端和G端的合作。他们以前做入校项目,往往要给校方佣金,20%到30%是行业潜规则。等预算真落到老师手里,一节课只值15块钱。
左希:所以才会有一波又一波的“运动式”建设。流行MOOC的时候就翻转课堂,流行创客的时候就上马空间和器材,流行AI的时候又一股脑做小模型。一纸文件就能带动一波潮流,但留下的往往是闲置设备。
翟建勋:我听过一个领导说,“3D打印已经过时了,你还搞3D打印就不对。”他们太看重短期结果。今年出不了成绩,明年就换供应商。真正需要细水长流的东西,根本长不出来。
左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机构转向C端,试着去寻找愿意“慢下来”的家庭。
翟建勋:白名单赛事出来以后,上下游链条型的产业模式迅速成型。很多原本喜欢创客的孩子正在一点点退出,因为他们面对的对手,往往不是同龄人,而是有多年经验的成年人。这是致命的打击。在这种逻辑里,教育逐渐被做成一台“算法的炒菜机”,设定好参数,原料从一端进去,另一端就能源源不断产出统一的成果。
左希:AI的加入会让这台机器运转得更快。它能把课程切成碎片,自动生成练习,实时追踪学生的表现。看上去精准高效,越是高效,越容易把教育压缩成一个可控的流程。
翟建勋:对。效率最大化,本来是资本和平台的偏好。AI只是把它推到极致。但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效率问题。
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左希:如果预制课已经成了常态,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翟建勋:有。 教育必须留出变量。 孩子需要允许犯错,需要经历意外。真正的创造力,不是从昂贵的套件和刷不完的题库里长出来的,而是藏在那些废纸板小车、泡沫船和纸板投石机里。笨拙却有生命力。
左希:失败和不完备,本来就是生活的常态。教育的意义,不是交付一个完美的作品,而是让人学会在不确定里摸索。
翟建勋:我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家庭普通,父母离异,应试成绩也不算出众。是科创像一道光,把我拉出来,让我相信即使一穷二白,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信念,比任何奖励都重要。
左希:如果让孩子相信“我和理想无关、和价值无关、和思想无关、和人类心灵的复杂性无关”,那才是教育最深的悲哀。
翟建勋:是的。我见过太多孩子,从小有想法,后来像一根火柴一样,越烧越短。最后他们觉得什么都没意义,成了“空心人”。这是系统熄灭了他们心里的火苗。
左希:所以非预制的可能,不只是教学方式,而是关乎人如何理解自己。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里,孩子才更需要这样的滋养。
翟建勋:但问题是,好的教育正在变成稀缺品。如果预制课成为主流,“手工教育”“工匠课堂”可能反而成了奢侈品。
左希:这也是你为什么选择去做自媒体?
翟建勋:去年12月,我因为对一些套件和比赛潜规则的反感,就开了账号。第一条视频讲AI比赛的混乱,结果意外爆火。很多家长加我,问有没有线上课。后来我干脆办了个小沙龙,原本计划七个家庭,结果来了二十五个。那一刻我意识到:还是有人在寻找“锅气”。
左希:所以你们在极简的条件里,坚持创造空间。
翟建勋:对。300块买个取暖器,在寒冷房间里录课。没有启动资金,就靠小红书、视频号一点点招来学生。现在我们有三百多学员,也找到了一些愿意“慢下来”的家庭。他们不在乎标准答案,而是希望孩子去找到自己的热爱。
左希:教育的意义,也许就在这里。不是交付成果,而是陪伴孩子找到热爱。
翟建勋:是的。有的孩子喜欢鸟,我们就研究帮助鸟类的装置;有的孩子喜欢动漫,我们就做可穿戴的大翅膀。创造不是被规定的技能,而是个人的表达。
左希:如果要搭建一个最有“锅气”的场景,你会做什么?
翟建勋:理想的场景是创客马拉松。不限材质,不限形式,没有指定目标。创意、应用方式、观点表达,都可以成为评价的维度。那种创作本质上无法标准化,也永远不可能被预制。教育若想保留锅气,就必须先学会接受不可控。而这是预制逻辑最无法容忍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芥末堆 ,作者:左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