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宣布前一天,特朗普于当地时间10月8日迫不及待地表示,以色列、哈马斯双方已就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达成一致,“各方都将获得公平对待!”他在社交媒体上强调。
然而,国际舆论仍对协议前景持审慎态度,不但其内容仍存在诸多关键细节空白,参与斡旋的土耳其、卡塔尔、埃及也被认为多站在美国、以色列一方。
以哈双方能在短短数天内完整落实协议内容吗?哈马斯未来的去向如何?从第一阶段停火过渡至第二阶段又取决于哪些因素?加沙民众日思夜盼的和平能否到来?观察者网对话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刘中民,带来相关解读。
观察者网: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8日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以色列、哈马斯达成加沙停火协议。这一次的协议内容相较以往的协议有何不同?
刘中民: 以色列同哈马斯之间达成了被称为第一阶段的协议,主要着眼于几个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比如哈马斯释放人质、以色列停火撤军与开放人道主义援助通道。尽管如此,放在整个加沙战争的背景下,这些问题过去处理起来也十分艰难:在2023年11月和今年1月,以色列曾与哈马斯两次达成停火协议,释放了部分人质。
相比前两次,这一次的协议是迈进了一大步,哈马斯方面答应释放全部人质,以色列方面也表示会撤军,内容相对更加彻底与明确。这也是加沙战争持续两年以来,双方均付出沉重代价之后取得的相对明确的谈判成果,是一次阶段性安排。其背景包括,以色列在国际社会陷入严重孤立,哈马斯的生存处境也异常艰难,并且双方均受到来自特朗普的施压,面临美国的巨大压力、土耳其、埃及、卡塔尔也从中发挥了斡旋的作用。
观察者网:国际舆论普遍对这次协议的前景持谨慎态度,尤其是关于加沙未来的治理安排、哈马斯的去向等关键问题上,尚无明确成果。您认为后续协议的落实与相关问题的谈判进程会出现反复吗?
刘中民: 特朗普给出的关于结束加沙战争的20点计划中,前面提到第一阶段协议的部分问题相对容易解决,但里面还有很多问题模糊不清,包括哈马斯的命运、未来加沙的政治机构安排。至于说“两国方案”问题,在这20点计划中完全没有提及。
我认为在下一阶段的谈判中,以色列和哈马斯双方依然面临很大挑战。以色列发动战争的目标包括解救人质、彻底消灭哈马斯和加沙不再对以色列构成安全威胁。到目前为止,第一阶段的协议某种程度上仅实现了一个目标,即解救目前存活的20名左右人质,其他人质则已死亡。而另外两个目标并没有得到解决。
甚至在特朗普的20点计划中,提出了只要哈马斯解除武装、释放人质,便可以离开加沙,选择前往愿意接受他们的国家。这说明美国对待哈马斯的办法和以色列此前的目标也存在较大的距离。
另一方面,一旦哈马斯交出所控制的全部人质,手里没有其他的牌可打之后,以色列会如何行事?目前第一阶段协议的安排仅仅给出三天的时间窗口。我认为哈马斯未来的命运依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哈马斯方面肯定会思考,既然我答应释放全部人质,下一步必然是要寻求生存下来。与此同时美国、阿拉伯国家都要求,应将哈马斯排除在加沙未来的政治治理结构之外。那么究竟是按照美国的说法,被安排前往另一个国家,还是留在加沙、应对以色列的穷追猛打?目前外界依然很难判断。
同时,哈马斯对以色列方面存在严重的不信任,并提出两个条件:一是以色列撤军要得到国际社会的监督保障,且释放人质应与以军撤退同步进行。这表明哈马斯也存在担忧。
除此之外,第二个问题是加沙的未来治理与巴勒斯坦建国。基于特朗普提出的20点计划,基本上是同时排除了哈马斯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而是成立一个由特朗普担任主席的委员会,其下设的临时技术官僚机构负责管理加沙。甚至有消息称,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将担任这个临时机构负责人。照此设想,未来的加沙显然会成为一块由美国、以色列、英国共同控制的,缺乏主权的半自治地区,甚至很可能类似1948年前英国在巴勒斯坦土地上施行的委任统治。
那么,不排除会出现加沙成为游离在巴勒斯坦之外、同约旦河西岸以及巴权力机构完全分离的一个半自治实体。这在事实上将造成加沙与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彻底分离,进而意味着巴勒斯坦的分裂。而巴勒斯坦建国、“两国方案”实现的机会将变得更加渺茫。如何面对这样一种暗淡的前景,恐怕是各方都不容回避的一道难题。
第三个问题,目前特朗普的20点计划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加沙的经济重建。根据西方媒体报道,美国甚至已经进入到开展招商引资的具体阶段。那么,未来加沙经济重建很可能是由美国来主导,即特朗普之前提出,对加沙“进行房地产开发和旅游开发”的一种安排。特朗普曾说,他欢迎加沙民众留下来,共同参与对这片土地的开发。
但是前面说过,考虑到加沙未来治理结构与主体的种种安排,在政治上显然是一种半自治、带有殖民色彩的管理机构,以及美国将主导重建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开发的种种安排,未来巴勒斯坦人恐怕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加沙的政治主权与经济主权。
观察者网:您认为特朗普推进这份加沙停火协议背后的决心有多大?这份协议在时机与内容上的“外交作秀”意味有多浓?
刘中民: 首先,迄今为止特朗普政府在整个中东政策上体现出明显的功利性、避免深陷战争泥潭,包括之前对胡塞武装、伊朗的打击都是浅尝辄止、快打快停。
本质上来说,特朗普的中东政策还是战略收缩,并没有因为巴以冲突、对伊朗的打击以及这次加沙和谈安排而发生改变。从这份20点计划内容本身来看,我认为特朗普缺乏更长远与系统性的安排,依然是走一步看一步,根据谈判进程、形势的变化来做出应对,且带有很大的功利性。
总之,特朗普当前更多是着眼短期目标,如释放人质、开放人道主义救援、实现以色列撤军。光是落实这几点目标就相当不容易。至于下一步战火是否会重燃,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于对哈马斯未来的安排,这也是目前存在最大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地方。至于说加沙实现重建、重启“两国方案”的谈判,现在根本还看不到进展。
观察者网:哈马斯方面也提到寻求国际保证与监督。考虑到过去围绕巴以冲突的谈判往往最后也出现变卦,目前的谈判框架是否足以保证延续,而不是被以色列一方再度借机推翻?
刘中民: 对于这个问题,现在下判断的难度比较大。特朗普的20点计划是一个缺乏充分国际保障的安排,虽然是由美国发起,得到土耳其、埃及、卡塔尔支持,但显然这些国家都是美国的地区盟友,或者一定程度上希望借此机会改善同美国的关系。
所以,巴勒斯坦一方与美国以色列一方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协议的主要当事方并没有对以色列形成很大的牵制。部分阿拉伯舆论也认为,这20点计划本身就偏袒以色列,也缺乏联合国的保障。
而在国际支持度与合法性的层面,今天的哈马斯与1978年《戴维营协议》、1993年《奥斯陆协议》时的巴勒斯坦一方相比,显然获得的支持度更低。因此,这是一次从国际合法性与权力平衡角度都严重不利于巴勒斯坦的谈判安排。
此外,以色列要消灭哈马斯,哈马斯要谋求生存,这场冲突最直接当事方之间的关系依然未得到妥善处理。美国能不能拿出一个既令以色列满意、又被哈马斯接受的安排,恐怕是决定停火协议能否从第一阶段走向第二阶段的关键因素。
因此,这里面需要很高超的外交斡旋经验与艺术,就像当年卡特政府处理以色列同埃及之间的谈判。尽管双方均有严重不满,但谈判还是促成了以色列同埃及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而后来的《奥斯陆协议》也对巴勒斯坦的自治问题做出了一些明确安排。
现在,哈马斯同以色列的关系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未来哈马斯的去留、加沙的治理,加沙在巴勒斯坦中的地位,与西岸的关系等等问题,现在都谈不上得到解决。下一步谈判破裂的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
观察者网:关于哈马斯的未来去向,您认为令其前往第三国的安排有多大可行性?
刘中民: 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历史进行分析。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目的在于消灭以黎巴嫩南部为基地、频繁袭击以色列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PLO) 。最后是在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监督下,要求以色列停火,而阿拉法特领导的一万多名巴解组织武装成员被安排撤出黎巴嫩。其组织总部转移到北非的突尼斯,主要武装人员则撤到许多阿拉伯国家,但他们的家属当时并未撤出,并随后遭到黎巴嫩的基督教马龙派势力在以色列默许下的屠杀。
而这一次,特朗普的20点计划中出现了似曾相识的安排,即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释放人质,然后在第三国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让哈马斯人员撤到别的国家,表述上仅此而已,并无国际保障和具体安排。
不过,今天哈马斯的境况同当年的巴解组织既有相似,也有比较大的区别。相同点是,两者都面临以色列予以彻底消灭的压力。但是当年的巴解组织在阿拉伯世界的处境、在国际社会中的合法性,远远好于今天的哈马斯。
作为一个追随伊朗的伊斯兰主义组织、“抵抗轴心”的一部分,哈马斯在逊尼派为主的阿拉伯世界,特别是沙特与埃及,其实面临比较严重的排斥。过去沙特曾经接收过穆斯林兄弟会的成员,但是对于哈马斯成员基本上不会接受。
反过来看,对于同哈马斯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如伊朗、叙利亚,目前也处在非常不利的境地。除非得到美国的允许,哈马斯要从加沙撤离到这些“抵抗轴心”的国家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
至于卡塔尔,此前作为以色列和哈马斯谈判的斡旋方,过去曾在美国的默许下接纳哈马斯的主要领导及机构。但是以色列9月初空袭卡塔尔,给该国的领导层提出严重警告。从政治层面来说,卡塔尔可以接受哈马斯,但如果说全部接收哈马斯目前应该还剩数千人规模的武装人员则很不现实,加上卡塔尔同以色列的微妙关系,恐怕也会令该国的领导层有所保留。
那么,我个人认为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性,即哈马斯彻底地解除武装后,人员分散化,以普通人的身份分散流入到阿拉伯国家当中去?这可能需要开通各种渠道,甚至采取一些特殊的办法。此外,也不排除一部分哈马斯成员在美国和以色列的监督下留在加沙。但是,哈马斯作为一支成建制武装力量和政治组织的存在,肯定不会被美国与以色列所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