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张力”拉满的6个时刻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每次他摘下围裙,做好了一桌子的菜喊我吃饭的时候,我都觉得他帅到不行。”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为那些极具“性张力”的时刻疯狂心动,心甘情愿地吃着恋爱的苦。


在英文中,rizz意为:有魅力、有吸引力或有“吸引浪漫或性伴侣的能力”。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性张力,crush,让人上头、被吸引的一种感觉。


但rizz拥有千人千面的定义。有些人即使不说话,也会散发出一种静静的rizz,这种强烈的吸引力甚至跟颜值和身材无关。


比如我们以前发起过 “你感受到的性张力是什么” 的征集,有人投稿:


  • 自洽自如,不卑不亢,让人感觉到自尊感和他尊感;


  • 反差感。比如理智的人在克制中失控,轻佻的人罕见地动摇或害羞。


这个词的火爆,部分要归功于“荷兰弟”Tom Holland在接受采访时谦虚地表示:我几乎没有rizz。


啊??我记得你小子的女朋友可是赞达亚。


不过他后来解释了,自己虽然rizz不强,但比较擅长玩“长期游戏” (大概是越处下去越迷人的意思)


行吧,有限的rizz也是rizz。


心理学研究中,rizz有个对应的词汇叫: 初始浪漫吸引力 (initial romantic attraction)


关于它的科学解剖,大多是在“速配/相亲”场景中进行的。


研究者们很想知道,当两个陌生人初识彼此,到底是什么让ta感到被吸引,又是什么让ta吸引到了对方?以及,吸引力,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巧吗?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初始浪漫吸引力”的6个预测因素。


一、最强预测因素:身体吸引力


祝贺你来到“最不需要研究”的一个环节。


初始浪漫吸引力的定义是:两个人在第一次人际互动中,体验到浪漫爱情的感觉,并伴随着再次见面的愿望。


毫不意外,大多数人都会在意对方的 外表、体重、身高、社会和经济地位 ——看看红娘和婚介所要求你提供的材料,基本就门清了。


但仔细看看还是有新的发现:


荟萃分析显示,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男性和女性对身体吸引力的重视程度都在增加 (Buss等,2001)


注意:当研究者谈论“身体吸引力”时,他们说的是:对称的脸、女性的腰臀比、男性的肩臀比。因为这是人类拥有健康和生殖能力的标志。


除了身体因素,“ 男性参与体育运动”也能预测对女性的吸引力。


不管是足球、篮球,还是滑雪、攀岩……对于处在求偶期的异性恋男性,增加吸引力的最低成本大概就是培养一种体育爱好了 (记得在你的交友页面,添加一张在运动的照片)


二、“为你的眼眸干杯”


《浪漫的体质》有一句名台词。


女导演的男朋友向其举杯: 不管你的眼里看到什么,为你的眼眸干杯。


这基本上是在说: 我了解你,我支持你感觉到的东西。


这句情话之所以让许多人如此感动,是因为它符合人性在两种层面的需求:


  • 自我验证:我们寻求那些“像我看待自己一样看待我”的关系。


  • 自我增强:我们寻求那些“可能会看好我、支持我、相信我”的关系。


心理学家Katz (2000) 在一项实验中发现:人们最容易被“像我一样看待我,且看好我”的伴侣所吸引。如果对方仅仅只能提供其中一种,虽然也会增强浪漫吸引力,但它会小得多。


当这两者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时,我们不免会有一种“命运感”——哇,就是这个人了!


三、某些人格特征:情绪稳定、不随地大小爹


很多人都会说,自己想找个“性格好的、相处起来舒服的”伴侣。


但究竟什么才是“性格好”?


有不少研究都提到了与初始浪漫吸引力有关的个体特征。比如:


  • 善良、智慧、幽默 (Buss&Barnes,1986)


  • 情商高 (Atkinson,2013)


  • 情绪稳定性强 (Gottman,2011)


  • 高尽责性、宜人性、外向性,低神经质 (Jones,2006)


研究发现,不安全的依恋风格与浪漫关系中的权力失衡有关 (Mikulincer,2011年)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还有研究发现了这样的一种内部心理特征,更能让男性散发吸引力,它叫做“ 性格正念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高性格正念的意思是,这个人有意识地活在当下和此时此刻,不加评判 (不会随地大小爹) 。他不怎么被困难的想法内耗,对负面情绪也不压抑、不回避 (Brown等,2003)


具有性格正念的人通常也有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更稳定的自尊,在依恋类型上偏向安全型。


Barnes等人 (2007) 还分析了“性格正念”者在沟通中的表现,发现他们的敌意和言语攻击性较低,社交焦虑也较低,高性格正念也与沟通参与度和同理心增加有关。


不过, 这可能只是独属于男性的机会。 因为女性更容易被性格正念高的男性所吸引,这种影响甚至超越了身体吸引力。


对男性来说,他们还是更看重女性的身体吸引力。女性的高“性格正念”特质并不对她们在异性眼中的初始吸引力产生影响——不过我们说的是概率。你知道的,每个人的rizz都不同。


四、感知到的相似性 (而不是实际相似性)


“相似性吸引”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发现之一。但许多针对面对面速配情境中,研究者发现初始吸引力与相似性的关系可以忽略不计 (Eastwick等,2013)


在首个针对相似性的快速配对研究中,参与者们会与12名异性伙伴互动,每人4分钟,之后研究人员通过问卷测算每对的实际相似性和感知相似性。


结果发现, 是感知到的 (我觉得这个人和我很相似) ,而不是实际的相似性 (我们真的很相似) 显著预测了浪漫的喜好。


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原因可能是: 人们倾向于用自己的经历来推断别人 (Critcher&Dunning,2009) 。比如我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医学生,在缺乏具体证据的情况下,我倾向于认为另一名医学生跟我同样野心勃勃。


一些研究者认为,参与者“对他人相似性的感知”是唯一与“喜欢”挂钩的相似性因素 (Sunnafrank,1985)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 在初次见面时,浪漫的感觉也有可能是一种自我欺骗。 我们以为的不一定是真的,这种感知到的相似性,也许更关乎我们自己。


五、安全依恋


还有几项研究表明,依恋不安全感与初始浪漫吸引力低有关 (Luo等,2009)


  • 焦虑依恋者通常会认为伴侣非常有吸引力,而他们自己不值得被爱。所以在快速配对活动中,他们不太愿意与潜在伴侣建立关系 (McClure等,2010)


  • 回避依恋者不太能从与他人互动中得到回报感,相对厌恶承诺,他们会防御性地自力更生,有保持独立的强烈动机。所以在快速配对活动中,他们对潜在伴侣的吸引力低,同时他们对其他人报告的浪漫兴趣也较少 (Overall&Sibley,2008)


相对来说, 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在速配活动中有所收获 (参照本文第三段落标题)


不过不要急,我另外读到一个中国文化背景的研究,也很值得了解 (研究者们发现,在中国人的交往环境中,焦虑和回避依恋的负面影响会降低)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重视对方能不能融入大家庭,更重视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特质;此外,国人表达爱的方式往往比较含蓄,自我披露比较少。


所以一些焦虑依恋的特点 (比如对关系威胁更敏感,更关注他人的需求,在跟伴侣相处时表达对孤独和被抛弃的担忧)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可能更受欢迎。


而回避型依恋的某些特征 (比如更少依赖他人,有更多的自我克制) 也被一些中国年轻人当作是理想的伴侣特质 (Wang&Mallinckrodt,2006)


六、独特的化学反应


然而, 在真正的相遇发生之前,让人类相爱的元素是很难预测的。


“都喜欢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不行,“共享Green Day的播放列表”不行,“在同一个岩馆运动”不行。所有基于相似性算法来配对的约会软件,都无法真正预测你们之间独特的化学反应是什么。


虽然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指出一个“最有吸引力的人”可能很简单,但是,遇到一个“对你有独特吸引力”的人——并且他也觉得“你有独特吸引力”——其实并不容易。


比如说,Jennifer在4分钟的快速约会后,立刻报告对David有强烈感觉。这可能有3种原因:


  • Jennifer很容易对他人产生兴趣。她发现与自己约会的男士,都有很强的吸引力。


  • David的伴侣价值很高。他很帅,通常会受到在场大多数女士的欢迎。


  • Jennifer和David之间的有一些独特的东西,使他们超越了上述情况而彼此渴望 (即,这种关系有“化学反应”)


这种化学反应到底是什么,心理学家们只能说知之甚少。这个领域的无数文献表明, 亲密关系的吸引力来自伴侣间偏好、特质和个人历史的结合,而你们在见面之间所设想的“标准”基本上不能产生预测力 (McNulty,2016)


然而,是什么能够维持浪漫关系继续发展倒是有迹可循。比如:


  • 对彼此需求是否有回应 (Peplau,2005)


  • 是否庆祝彼此的成功 (Gable等,2006)


  • 遇到事情,是否互相讨论想法和感受 (Laurenceau等,1998)


  • 能否顺利驾驭冲突 (Collins,2006)


最后,既然你已经看到这儿了,不如现在就问问伴侣:


“当初是什么吸引力了你?”


参考文献:

Joel et al.Is Romantic Desire Predictable?Machine Learning Applied to Initial Romantic Attraction.Psychological Science.August 30,2017.DOI:10.1177/0956797617714580

Janz et al.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and initial romantic attraction:A speed dating experiment.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August 2015.DOI:10.1016/j.paid.2015.02.025

Katz et al.Looking for Love?Self-Verification and Self-Enhancement Effects on Initial Romantic Attrac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December 2000.DOI:10.1177/0146167200261

Lewandowski et al.DISTINGUISHING AROUSAL FROM NOVELTY AND CHALLENGE IN INITIAL ROMANTIC ATTRACTION BETWEEN STRANGERS.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ume 32,Number 4,2004,pp.361-372(12).DOI:10.2224/sbp.2004.32.4.361

Pepping et al.Attachment,culture and initial romantic attraction:A speed-dating stud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April 2017.DOI:10.1016/j.paid.2016.11.056

FINKEL et al.Speed-dating as an invaluable tool for studying romantic attraction:A methodological primer.Personal Relationships.19 April 2007.DOI:10.1111/j.1475-6811.2006.00146.x

Tidwell et al.Perceived,not actual,similarity predicts initial attraction in a live romantic context:Evidence from the speed-dating paradigm.Personal Relationships.18 May 2012.DOI:10.1111/j.1475-6811.2012.01405.x

Luo et al.What Leads to Romantic Attraction:Similarity,Reciprocity,Security,or Beauty?Evidence From a Speed-Dating Study.Journal of Personality.01 July 2009.DOI:10.1111/j.1467-6494.2009.00570.x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