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屡陷入“一地鸡毛”,谁能真正吃下文旅蛋糕?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近日,“高德文旅事业部解散”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高德随即回应称“纯属谣言”,并已报警处理。然而,就在外界热议文旅业务去留之际,据新浪科技报道,阿里将于9月10日宣布重启口碑网,并推动高德地图上线自营团购业务,意图重构本地生活消费决策体系,对标大众点评。近年来,几乎所有拥有流量入口的渠道型玩家都想要分食文旅市场,但多数折戟沉沙,留下“一地鸡毛”……


高德文旅风波:传闻与辟谣


最近,一封署名“春山”的辞职信在业内流传,把原本的职场八卦推成了行业热点。信里说,没想到高德文旅事业部解散得太快,不仅把广告位打包卖给携程,还要收割旅行社。很快消息被科技和旅游自媒体转发,酒旅和互联网圈议论不断。


春山在信里讲述了自己的经历。2025年初,文旅事业部从酒旅板块独立,他带着团队拼命拓展业务。半年间跑通23个省市的文旅局和46家旅行社,在贵州荔波做了试点。联票渗透率达到35%,二次消费翻了一倍多,首轮投资3600万也顺利落实。团队当时信心满满,觉得凭借高德的流量和技术,能让旅游体验更顺畅。


但就在签约前夕,高层一句“做不了”终止整个项目,所有前期努力顷刻化为泡影。随之而来的不仅是政府问责和合作方索赔压力,更让一线团队陷入困境。春山在信中透露,这一切让团队对理想主义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有了深刻认知,也让其个人陷入极度失望。


他还提到商业模式的问题,称部门照搬美团广告竞价模式,却忽略了旅游消费最依赖的信任。结果商户亏损面超过八成,有的旅行社五个月没成交。为了完成KPI,员工不得不放行劣质供应商,第三方还强迫用户消费推广余额。公司内部却在庆祝“指标完成”。春山直言,文旅部门成了广告流水线,理想一步步被蚕食。


舆论发酵后,高德火速回应。8月28日,公司称春山并非内部员工,而是外包销售,来自上海藕荷信息科技。今年1月才入职,负责旅行社和广告售卖,业绩长期垫底,连续两个月挂零,7月底已被辞退。官方强调,他对业务并不了解,辞职信内容多为杜撰。


同时,高德方面强调,酒旅大交通业务与各地文旅局、国内外超2000家景区,以及飞猪、携程等国内主要OTA平台,以聚合商业模式深度合作。目前,高德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出行生活服务平台之一,且近几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业务侧战略坚定,团队成员稳定,所谓“高德文旅方向裁撤”纯属谣言。


在这场风波中,双方各执一词。空间秘探认为,表面上看,这是一场真假消息之争,但背后反映出的,是渠道型平台在文旅赛道面临的现实困境:流量入口能否真正转化为产业能力?团队理想与组织策略之间的落差究竟有多大?


高德的“文旅实验”


凭借其庞大的导航用户基础、高频使用属性和本地生活生态定位,“把地图变成旅游入口”几乎是天然的商业想象。高德地图向文旅赛道的延伸,看似顺理成章,但这一实验过程也十分曲折。


高德成立于2001年,以导航和地图见长。与文旅真正挂钩要从阿里收购说起。2014年,阿里全资收购高德,最初的目标并不是文旅,当时高德还是以“路感”取胜的工具型产品,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放弃了当时流行的本地生活服务 O2O,回归到地图基础技术上,并宣布三年内无商业目标。


2017年,高德推出聚合打车服务,虽然当时仍是探索阶段,但已流露出依托地图流量进行变现的野心。真正的转折出现在2021年。作为短视频平台抖音与快手相继发力本地生活服务的元年,阿里或许感到了来自内外部的压力,对本地生活业务进行重组,高德被划入阿里本地生活事业群,与饿了么、飞猪并列。这意味着它不再只是地图,而是被寄予厚望,成为阿里在出行和消费场景中的超级入口。


2023年3月22日晚间,高德召开内部会议,宣布和阿里本地生活旗下的到店业务口碑正式合并。至此形成以“到家+到目的地”为战略框架的阿里巴巴的本地生活板块。用俞永福的话来说,“过去大家已经高度习惯出门导航用高德,未来希望大家出门生活用高德。”


这几年,高德不断加码本地生活。2023年2月上线一体化出行平台,接入公交、出租车、网约车、骑行、步行、火车、飞机等全品类服务。同年3月,口碑并入高德,高德承担起阿里到店业务重任。用户能在地图里完成吃喝玩乐、酒旅、租房、买电影票等消费。


2025年初,高德文旅事业部高调启动,目标是构建智慧旅游网络。春山说,他就是在那个时候被挖过去的。部门不到一年扩张到七八十人,半年内跑通23个省市的文旅厅和46家旅行社,荔波试点数据亮眼,联票渗透率35%、二次消费提升120%,还成功推进3600万首轮投资落地。


随着春山辞职信流出,高德文旅的模式与战略被推到风口浪尖。信里提到的“模式病变、团队异化、战略迷失”,指向了照搬美团竞价广告的失误。旅行社亏损超过八成的说法,虽被高德否认,但从逻辑看并非完全站不住脚。文旅和外卖、打车不同,单价高、决策链长,过度依赖竞价广告容易让小商户难以承受成本,供给端难以健康。


更“雪上加霜”的是,2025年阿里战略重心已转移。电商主业承压,AI与云投入增加,本地生活板块必须收缩资源。飞猪和饿了么并入淘天,成为大消费体系,高德虽仍有流量优势,却在文旅板块逐渐边缘化。


就在外界热议“文旅被边缘化”的同时,高德却释放出另一条重磅消息。据新浪科技报道,阿里将在9月10日宣布重大调整:重启口碑网,并与高德团购协同发展,意图重构本地生活消费决策体系,对标大众点评。


这意味着,高德不仅没有退出本地生活赛道,反而将在团购和评价体系上加码。口碑作为阿里本地生活的老品牌,此次将借助饿了么、高德和支付宝的订单与评价数据,重建独立的消费评价体系,而高德则将在“自营团购”上承担关键角色。


如今,高德文旅处境尴尬。一方面,高德月活超过8亿,能帮地方文旅实现精准触达和数字升级,这是独特优势。另一方面,依旧主要靠广告变现,过度依赖流量和竞价模式,文旅业务难获长期战略资源。更现实的是,在抖音、京东、小红书等内容与电商平台纷纷入局文旅的背景下,高德必须面对来自内容端和交易端的双重竞争。


都想分文旅一杯羹,结果如何?


如果说十年前文旅赛道还是OTA的天下,那么近三年,它几乎成为所有互联网平台的兵家必争之地。短视频、社交媒体、零售电商、搜索引擎,甚至内容社区,都试图用各自的优势切入这一市场,希望在这块万亿级蛋糕上分得一杯羹。


抖音是最典型的突围者。凭借庞大的流量池和直播带货模式,迅速在门票、跟团游领域撬动市场。报告显示,抖音暑期酒旅团购订单量与销售额同比增长均达46%,滨海游、小城游需求爆发,延边、秦皇岛等地订单环比暴增超100%。其逻辑很简单:把“看”与“买”打通,让用户在被种草的一瞬间完成转化。


与抖音的全国流量打法不同,快手依赖“老铁关系”的私域信任,更像地方文旅的深水渠。2023年,快手推出“本地玩乐”频道,在东北、西南等区域市场取得突破。黑龙江某景区负责人说,快手订单不多,但转化率高,退单少。这说明小范围的精准渗透同样有潜力。


社交内容平台方面,小红书几乎成为年轻人搜索旅行灵感的首选,冷门目的地和小众玩法频出,笔记和互动量增速明显。但种草到下单的闭环还没跑通。B站早在2021年就试水旅行季,Vlog在2023年很火,例如《两个年轻人骑行318》播放数百万。但从内容到订单始终未连通,UP主依旧靠广告变现。


电商平台方面,京东近两年加快整合机票、酒店资源,把京东旅行升级为京东文旅,试图打破携程等传统巨头的市场格局,推出 “京东酒店 PLUS 会员计划”,以三年0 佣金等优惠政策吸引酒店商家入驻。拼多多虽然通过“多多旅行”、低价机票和酒店迅速吸引眼球,但低价背后口碑负面反馈不断。


OTA老将仍然坚挺。携程数据显示,今年暑期亲子家庭租车订单同比增长77%,亲子团仍是核心增长点;去哪儿则凭借其低价机票属性,机票预订量同比上涨近150%,仍占据年轻用户市场核心触点。


美团主打“深度游、小团游”,南京、成都、西安是热门地。同程则依赖三、四线市场,通过“火车票+短途出行”稳住增长。同时,一些地方赛事和活动如贵州“村超”足球赛、文博夜游,也成了拉动人气的模式。贵州榕江村超单日游客18万,收入近1.9亿,成为行业案例。


还有一些其他玩家:马蜂窝依托“攻略+社区”与贵州、甘肃文旅局合作,推出“官方目的地号”,试图转型。百度凭搜索入口运营“百度旅游”,但流量被短视频分走,存在感下降。腾讯则通过小程序帮地方政府搭建数字文旅平台,扮演赋能角色。


整体看,各路玩家都在内容、交易、供应链之间寻找切口。抖音、美团卡在流量和场景;携程、同程凭物流和保障稳住;小红书、B站还在种草;内容和搜索平台在边缘试水。市场热点不断,但大规模稳定的文旅平台模型尚未出现。


谁能真正吃下文旅蛋糕?


过去几年,文旅赛道被寄予厚望,几乎所有平台都打出了“文旅+”的旗号。从短视频到电商,从OTA到本地生活,再到地方政府和垂直创业公司,大家都想分一杯羹。然而真正落地之后,很多项目却“雷声大、雨点小”,甚至留下“一地鸡毛”。原因并不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逻辑错位的结果。


首先,过度依赖流量却缺乏供应链支撑,是不少平台的通病。短视频平台能制造“买票冲动”,但履约环节却往往掉链子。旅游不是轻资产生意,而是一个包含机票、酒店、景区、交通等多环节的重服务产业。没有稳定的供应链和服务能力,再大的流量池也只能停留在表面繁荣。用户被内容种草,但到了出行环节,却可能遇到票务确认慢、酒店服务差、退改复杂等问题。一旦这种体验反复出现,平台流量的光环很快就会消退。


其次,商业模式的短视和路径依赖,让很多平台陷入“赚快钱”的惯性思维。部分平台通过低价补贴快速吸引流量,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品质缩水”“退改难”的投诉。用户虽然在短期内涌入,但消费体验下降,复购率和留存率却难以维持。表面上看声量不小,数据一度亮眼,但这种“空转”的流量难以沉淀为长期价值。平台本可以在此阶段夯实服务能力,却因急功近利而错失发展窗口。


再者,战略摇摆和资源倾斜不足,也让文旅业务成为“副业”。对于一些巨头而言,文旅从来不是战略核心,只是锦上添花的尝试。一旦集团收缩战线,文旅往往是第一个被削减的板块。因为它周期长、投入大、回报慢,缺乏足够的短期回报,很容易在资本逻辑下被边缘化。结果是业务刚有起色就被叫停,团队心态失衡,合作方信任受损。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文旅本质上是高度依赖线下体验的产业,而互联网平台最擅长的是线上规模化复制。一场好的旅行不只是订票和住店,而是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链条。这需要跨行业的协同、长期的资金和耐心地运营。但很多平台在进入时,只想着用补贴和广告来快速跑马圈地,忽略了体验升级和产业整合的复杂性。用户也许第一次会因优惠买单,但当体验无法匹配期待时,很快就会转身离开。商户则在补贴退潮后集体撤退,平台的账面数据短期繁荣,长期价值却难以兑现。


空间秘探认为,文旅屡屡陷入“一地鸡毛”,是因为大多数玩家都是“借道”文旅,而非真正“下场”,真正把文旅当作长期战略去深耕的玩家寥寥无几。如果仅仅把文旅当作新的流量入口,它注定会被一次次炒热,又一次次冷却。只有把文旅当成与地方经济和线下消费深度结合的耐心产业,才有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壁垒。


在百花齐放的文旅赛道,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第一,供应链和服务能力是护城河。谁能掌握完整链条,确保履约稳定,谁就能在市场中占据长期位置。这不仅仅是能否卖出机票或门票,而是能否保证全流程顺畅。


第二,信任是硬通货。文旅消费客单价高、决策周期长,用户需要确定性。如果用户在平台上预订了行程,却遇到信息不透明或售后困难等负面体验感,复购就无从谈起。流量可以短期拉动,但没有信任,就无法形成口碑传播和长期积累。


第三,地方资源整合能力会成为差异化优势。文旅赛道离不开目的地经济,平台能否与地方政府、景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能否推动目的地的数字化建设,决定了其在供给端是否具备话语权。谁能把地方资源与自身流量、交易场景结合起来,谁就能更快建立壁垒。


综上,文旅赛道的竞争并非只看谁声量大、谁流量多,而是比拼谁能在内容、供应链、信任和地方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真正的赢家不会靠一次爆发,而是要靠长期的投入和稳健的运营。文旅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急于赚快钱的玩家最终只能留下“一地鸡毛”。而那些愿意沉下心、一步步构建服务与资源体系的平台,才有机会在未来吃下这块真正的蛋糕。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