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现形系列之:如何聪明地不承担责任
在公司任一号位的朋友,他的职业生涯就像段子集,最近碰面,他讲了下面这篇故事。
一、责任部署
大约六年前,公司上层股东人士变动,进行方向调整,收到一个看上去“必须完成”的任务,属于政策性要求,要去杠杆 (降债务) ,减少风险敞口,回收资金。
股东一层一层地“责任压实”,每一级都在说:“这个是政策要求,我们非常重视,领导亲自开会部署,设置专班,做好传达,下级做好了表态。我们充分动员了,你们高度重视了,你们承诺落实,我们按时督导”,每一次都充分做好会议记录备查。经过三级传递,任务最终到达了朋友所在的公司。
公司自身的现金流已经吃紧,国家的政策大势也确实是“去杠杆”。所以执行层与上级利益一致,觉得确有紧迫感。
二、落地执行
公司的职业经理团队开始制定方案,准备出售部分股权引入投资人。这样一来,对于老股东,达到了回收资金的目的,对于公司,引进了新生力量支持后续发展,同时,核心资产没有完全卖掉,如果估值有所下降,产生的亏损也只阶段性体现在账面上,等市场回暖了资产仍有估值回升的空间。而且,在老股东不完全退出的情况下,新股东更容易信任项目,可降低新股东的决策成本,更快达成交易,方案可谓一举三得。
团队对方案很满意,经过和上级的口头确认,开始执行。他们接触了多家投行作为引入投资人的顾问,开出的条件是,前期不签合同、不承诺前期费用,仅融资成功后收费,谁能接受,谁来干。
一家投行判断这是个好项目,很快就投入资源,开始在全球寻找投资人。最终,接触了几十家投资机构,有三家表达了明确意向,其中一家是全球最顶尖的行业龙头。
朋友满怀喜悦地将方案报给股东——心想总算完成任务了。没想到,他这不是“报喜”,而是“报幕”——一出“喜剧”拉开大幕。
三、决策两难
上级一看真有投资人要投,首先感到“意外”,继而就开始有人暗暗质疑,通过旁敲侧击以及八卦流言,婉转地让团队琢磨出这些人的内心戏:你们管理团队主导引入投资人,是不是在给新股东让利?是不是牺牲了老股东的利益?人家全球龙头企业肯定不会吃亏,所以我们一定会吃亏!
确实洞察人性,和聪明人打交道要小心。
其实,在职业经理眼中,这是一个业务判断,估值多少,交易条件都可以在具体谈判中落实。但在决策领导眼中,这是一个立场判断,卡点在于到底谁能代表他的立场?对手又是谁?具体业务,自己是真的不懂,职业经理人,毕竟是体系外的人,未必可以信赖。如果有一个可以被信任同时具备业务判断能力的决策者,事情可能会比较简单,可惜没有。
而且,股东方决策层还有一层讳莫如深的两难:
如果批了,万一上级怪罪“卖得便宜”,没人敢担;
如果不批,万一上级追问“为什么不落实退出政策”,也没人敢扛。
于是,局面就进入了 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的状态。
四、制定制度
这时,一个完美解决方案出现了,股东方里有聪明人提出“中介机构选聘没有走招投标流程”。
哪怕过去十几年在使用投行方面一直都是这么操作的;哪怕投行并没有在前期收费,成功费也可以谈判;哪怕投行提供的服务是非标准化、高技术门槛的,并不适合招标;这些理由都没有用,“合规”的流程必须补齐。
没辙,那就招标吧。既然发现“中介选聘没有走招投标流程”被当作重大瑕疵提出,大家一致决定后续严格执行合规流程。听上去简单,但第一步就难住了——谁来执行?于是,第一件事不是去写标书,而是开会成立投标领导小组。成立小组涉及的问题也不少,包括选哪些部门?谁担任组长?谁担任副组长?谁负责评分?这都要“集体研究,合规推进”。
好不容易组织完领导小组,准备正式启动流程,却发现一个更大的问题——公司竟然根本没有招投标管理制度。原因也不复杂。股东方本就是一家国际化的投资企业,平时几乎不采购商品,也不搞基建工程,采购大多是投行、律所、审计等“服务类”的非标服务。偶尔碰到需求,就进行一事一议,所以历史上就没制定招投标制度。
但现在既然要“严格合规”,就必须“有制度可依”。于是,下一步只能是——先制定制度。
五、制定制度的制度
制度可不是随便定的,定制度之前得先研究几个问题:
我们是什么类型的企业?
不同类型企业适用什么样的招投标制度?
不同业务类型又分别适用哪些执行办法?
这时,有趣的悖论出现了:“企业性质”到底是谁来定?是自己定?还是请上级公司定?”
大家觉得“自己给自己定性”不够权威、不够保险。于是郑重其事地发函请示上级公司,请其明确企业的“属性定性”。上级可不是白当的,没有专门回函,而是给所有下属公司下发了《关于要求所有下属公司按照相关规定做好本级企业定性工作的通知》。
皮球,就这样被稳稳地踢了回来。但得到了一个可以做企业定性的温柔的许可。既然没有外部定性,那就只能内部定性。但内部定性不敢由某个高管拍板,那就开会、讨论、会签——以集体决策的方式决定企业性质。定好了企业性质之后,才能依照这个“自我确立的身份”,去“依法制定”招投标制度。
然后终于开始“依据招标制度”,制定标书,邀请招标,评标。
六、按制度执行
与此同时,团队绞尽脑汁稳住好不容易找到的投资人,以及尚未拿到一分钱的投行,希望保住交易窗口。一开始,团队连哄带骗,过了3个月,只好和投资人以及投行道歉,告知自己不具备决策权限,未来的对接方式,以上级股东单位安排为准。
花了10个月,终于把一整套流程完善了,又过了2个月,终于定标,定的还是当初用的那家投行。
但这时:
-
市场急速下行;
-
原来有意向的投资人撤了;
-
估值大幅下跌;
-
双方交易条件的差距扩大到了无法弥合的程度。
于是,领导们松了一口气,严格的流程制定工作看到了回报,终于不用面对眼前的两难决策了。流程完整,会议纪要齐全,文件合规严密,文本工作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看着就让人舒坦。而且,在后面两年,项目一直按制度要求,稳步推进,责任继续压实,每周例会督导,各方沟通进度上报成果。最终,毫无意外地不了了之。
尾声
我和朋友说,你这经历,让我想起来另一个经历:
几个狐朋狗友吃饭,点的蛋炒饭迟迟不上,大家开始催菜:“服务员,蛋炒饭怎么还不上?”
服务员说:“催了,催了”。
大家开始七嘴八舌的调侃:
“老板娘,是不是等母鸡下蛋呢?”
“不是去买母鸡了吧?”
“不,老板买了一个蛋,等它孵出母鸡,下更多蛋,再给咱们做炒饭。”
“好,我们不退餐,等着!”
朋友说,真是一帮坏小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散人懂四六 ,作者:Dream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