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年轻,越怕孤独?
英国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还在英国一家报社的中文网工作,但因为封锁隔离,所有的员工都在家办公。
封锁导致了社交活动被强制剥夺:有工作的人,在家工作,远离同事;没工作的人,在家闲着,远离朋友;有家庭的人,天天面对同样烦躁的家人;没家庭的人,天天面对自己孤独、沮丧的影子……
克莱尔·布希是我所在报社的驻美记者,那时美国也在搞封锁隔离,单身的她,一个人孤独地隔离在芝加哥的一个小公寓之中。别人孤独,憋出了心疾,克莱尔孤独,却憋出了一篇直面孤独的好文章,发表在报纸周末版附送的杂志上。
读完文章,我拍案叫绝:克莱尔居然能够把孤独写得那么深刻,但又那么美、那么有哲学意味!赞叹之余,我选择了这篇文章,准备让翻译团队翻译出来,放在下一个周末,排在其他重要文章之后,作为一篇软性文章,发表出去。
下一个周末到了,我不是责任编辑,我的一个和我同样居家工作的年轻同事是责任编辑。我是终审编辑,负责审稿。
那天,他把他排好的文章清单通过邮件发给了我。我看了清单,大吃一惊——他把这篇文章排在了当天封面文章的位置!
我当时有一种马上给他打电话的冲动,想说“你比我还大胆,但我必须要为你的大胆点赞!”但最终电话还是没有拨出去。
当时,我的这位年轻同事是单身,一个人孤独地隔离在伦敦的一个小公寓之中。因疫情断航,我和妻子也分隔在北京伦敦两地。同是天涯孤独人,心有灵犀,何苦点破?
其实,在疫情之前,他是一个非常阳光的人,我也是一个话痨,但此时我们都被疫情封锁令“封”成了深沉如海、惜言如金的人,心里有着无穷的潜台词,特别想找人倾诉,但一拿起手机,一打开微信,全变成了哈气……
一、越年轻,越怕孤独?
如今,新冠疫情过去了多年,但疫情期间各国普遍实行的居家办公,却残存了下来。
近些年来,许多雇主开始收紧远程办公政策,包括亚马逊、摩根大通和零售连锁店Primark等公司都在推动员工回归办公室。据今年早些时候的报道,九成英国员工已被要求重返办公室。这说明,远程办公的时代正在逐渐退潮。
但今天仍然有许多公司或机构,保留了部分时间居家办公的安排,例如,要求员工每周三天或四天返回办公室工作,其余时间则可以选择在家工作,美其名曰为“灵活工作制”。
有的工作,如社交媒体的一些岗位,可能因为工作性质的需要,仍然大部分时间在家办公。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英国雇员平均每周在家工作1.8天,相比之下,世界其他地区居家办公的平均数字是每周1.3天。英国因此得到了一个绰号:“欧洲远程办公之都”。
许多公司管理人员都想当然地以为,在居家工作和返回办公室工作这两个选择中,员工们自然都会倾向于居家办公,尤其是那些“贪玩心未泯”的Z世代员工们,应该更愿意在家工作,因为一来可以节省通勤时间和费用,二来可以逃避老板的监管,何乐而不为?
西方所谓的Z世代 (Generation Z) ,通常指的是出生于1997年至2012年之间的人,也就是今年年龄在13岁至28岁之间的年轻人。
最近社交媒体流传的一些视频,更是强化了这些公司管理人员的这种观点。
最近几个月,一些Z世代员工因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如何在办公室“假装工作”的技巧而走红。其中一种技巧被称为“任务伪装” (task masking) ,是在TikTok上教人如何通过“看上去很忙”来欺骗老板。这些年轻的“上班摸鱼”专家们鼓励办公室的同龄人从事一些“表演性”的工作,如敲键盘声音要大、戴上AirPods、走路要快等等,以营造出高效工作的假象。一些Z世代员工热衷于所谓的“安静离职” (quiet quitting) ,即只完成最低限度的工作;还有一些Z世代员工称自己正在“微退休”,即一次休假几个月。
于是,这些公司管理人员便想当然地认为,年轻员工都愿意在家工作。但他们的这种观点,却与最近一项调查的结果不相吻合,至少与近半年轻员工的真实想法大相径庭。
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跨国健康保险公司保柏 (Bupa) 最近对8000名英国人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寻求传统的办公室工作,因为他们在家工作感到孤独。
在16岁至24岁的英国年轻人中,有40%的人表示,因为在家办公,缺乏同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他们感到非常孤独,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任何年龄段的雇员。
二、新冠封锁期间走入职场
许多Z世代的年轻人是在新冠封锁期间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的,他们从未在全职的办公室环境中工作过,错过了下班后与同事们去酒吧喝一杯这类增进感情的活动。
Bupa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45%的Z世代员工希望下一份工作能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而在其他年龄段中,仅有四分之一的人有此诉求。
这说明,无论是“安静离职”,还是“微退休”,无论是“上班摸鱼”,还是“假装工作”,都不能真实描绘大多数Z世代员工的职场全貌,最多只反映了部分Z世代员工复杂面相的一面。
Bupa的这项调查还发现,孤独感在从事社交媒体网红工作的年轻人中尤其普遍:近一半的网红表示,独自工作让他们感到孤独,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表示,计划在未来五年内重返全职的传统工作。
Bupa的英国医疗总监纳文·普里 (Naveen Puri) 说:“孤独感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毁灭性影响,并带来抑郁、焦虑、压力和2型糖尿病等连锁反应。我们看到孤独感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日益成为一个问题,而令人担忧的是,在职场环境中我们也看到了它的存在。”
即使我的同事克莱尔能把孤独写得那么美、那么富有哲学意味,她也承认,孤独是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的。
职场专家们呼吁,雇主应该为年轻员工们提供更多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英国职业研究和咨询机构“工作基金会” (Work Foundation) 主任本·哈里森 (Ben Harrison) 说:“年轻人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本就更容易陷入不稳定就业,而新技术的迅速引入,以及混合办公和远程工作的兴起,往往让许多年轻人感到,他们与同事和雇主之间缺乏联系。”
哈里森建议,雇主应该主动为年轻人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当这些年轻人一旦进入职场后,雇主还应该主动为他们提供定期向同事学习和建立关系的机会。
三、职场隐身人的“数字透明陷阱”
在印度,一项有趣的试验发现,被随机安排居家办公的员工的工作效率比同事低18%,要么是完成任务的时间更长,要么是完成的工作量减少。
这是对雇主而言的不利之处。
对年轻雇员来说,长期在家工作的不利之处,不仅仅包括让你感到孤独,更重要的是,可能会让你失去未来晋升的机会。
一家著名的互联网企业2023年的晋升数据显示, 长期居家办公员工的晋升率,比坐班的同事低了41%。
IBM的总裁也警告说,在家办公确实可能会影响你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
有人如此描绘长期居家办公员工的尴尬处境:当你的工位变成Zoom会议里几十个缩略图之一,当老板只能通过你的消息回复速度评估你的工作状态,最后的结果就是,你们这些职场的“数字隐身人”,早已消失在老板心目中的晋升排序表之外了。
还有人总结了居家办公者常常陷入的三大“数字透明陷阱”——首先是存在感稀释:会议中静音黑屏,被误判为“挂机摸鱼”;其次是价值感模糊:工作成果被压缩成文档链接,失去过程可视化;再次是影响力衰减:茶水间偶遇老板的机遇消失,晋升通道收窄。
更可怕的是,你不仅可能因为居家办公而失去晋升机会,你更有可能因为不在办公室而丢掉工作岗位,因为你在办公室的能见度越低,你就越有可能被另外一个国家的工资要求更低的人所取代——毕竟,远程办公是一个全球市场。
问题在于,即使年轻人想回到办公室工作,但今天许多的办公室工作却不再需要年轻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最近警告说,当前40%的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 (AI) 取代,大学毕业生岗位受到的影响最大。
英国的数据显示,如今企业越来越倾向于使用AI处理传统上由初级员工承担的任务,如文档筛选、演示文稿制作和数据录入。
根据英国求职网站Adzuna公布的最新数据,通常涉及文档筛选、演示文稿制作等“AI适配型任务”的毕业生岗位,过去一年减少了28%,降幅几乎是入门级岗位的4倍。
四、“当你孤独时,封锁就没有结束”
对于那些有幸找到工作的年轻员工来说,他们可能并不奢望晋升,他们想返回办公室工作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就是想逃离那令人窒息的孤独,逃离那无人对话、无人互动的虚无。
确实,人类就是社交动物,何况是人类的幼崽?
那么,疫情封锁期间的克莱尔,究竟写了什么,让我拍案叫绝,让我的那位单身的年轻同事把它排在头条?
“孤独得像一片云?我孤独得像一座冰山、一颗鸡蛋,半瓶子酒。我像身体每天三次感到饥饿一样感到孤独,疼痛一遍遍将我掏空,这种疼痛只有通过与他人的连结获得滋养才能缓解……”克莱尔这么描述孤独。
“孤独是我们的现代诅咒,然而,谁又会承认正在遭受孤独的折磨?所有关于孤独无处不在的新闻报道中,很少指名道姓地提及谁。孤独是羞耻的,就像饥饿、匮乏、承认你不能养活自己一样羞耻。这不是一场流行病,而是一场情感饥荒……”克莱尔这么定义孤独。
“当你孤独时,封锁就没有结束。”克莱尔这么总结孤独和疫情封锁的关系。
走出孤独,也走出各种物理或心理的封锁——大概这也是许多Z世代员工想返回办公室工作的深层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