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宣布了一个精打细算的计划,这可能是本十年最具影响力的贸易战中的一步棋。
就在欧盟准备对美国商品征收210亿欧元报复性关税的前24小时,冯德莱恩却给了华盛顿一个三周的喘息期—— 将欧盟的反制措施推迟到八月初。
与此同时,她还在悄悄部署一套复杂的经济武器库,这些武器一旦使用,可能会重塑全球市场格局。
“我们一直非常明确地表示,更倾向于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冯德莱恩表示。她平静的语气背后,是紧锣密鼓的外交活动。“这一点没有改变,我们将充分利用从现在到八月一日这段时间。”
我们现在看到的,远不只是欧盟和美国之间关于关税的争吵这么简单。布鲁塞尔和华盛顿眼看就要互相加征巨额关税,但这吵闹声背后,藏着更深刻、更让人不安的时代变化信号。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贸易摩擦,甚至也不是单纯为了经济利益在打架。
这更像是 未来全球经济规则谁说了算,以及为谁服务的一次提前预演。 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上,二战以来大家习惯的那套贸易规则——依靠多国共同制定的规矩、相对公平的互惠互利,以及 (至少表面上) 大家相信能一起富起来的理念——这套秩序正在快速瓦解。
但这场冲突的深刻性,远远超过了互相加征多少关税的数字游戏。它戳中了全球化背后根深蒂固的矛盾:关于谁有权管网络数据 (数字主权) 的争夺,会怎样改变商业世界?环保责任 (气候责任) 的成本该怎么分担,又怎么影响贸易?
当“国家安全”的理由被无限放大,自由贸易的基本原则又该摆在哪里?欧盟准备的那些反击“武器”——无论是针对不公平打压的工具 (反胁迫工具) ,还是向进口产品收碳排放费的机制 (碳边境机制) ——都指向一个核心事实: 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正在经历一场痛苦而彻底的更新换代。
旧的协议框架已经装不下这些新的冲突了。
在8月1日到来时,无论是暂时休战还是激烈开打,有一个趋势已经无法逆转: 我们曾经熟悉的那个相对稳定、可以预测的全球市场环境,正在成为过去。
投资者、公司和国家,都不得不在这片旧规则失效、新规则还未建立的混乱时期,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和前进的方向。
布鲁塞尔的选择,华盛顿的回应,将共同为这个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时代,写下决定性的开篇。
10%解决方案是什么?
两个大型主体站在悬崖边谈判,手里都握着能重创对方的武器。
欧盟和美国目前的贸易对峙就是这样的局面。
在欧洲各国的权力走廊中,一种更复杂的现实正在显现。多位匿名的欧盟高级官员透露, 布鲁塞尔越来越有可能接受某种形式的提高关税,但不会接受特朗普规定的30%的惩罚性关税。
“在当前的形势下,有人认为零关税可能是不现实的。”一位参与战略会议的欧盟高级贸易官员表示。“目前的内部讨论集中在可以形成什么可辩护的妥协——最有可能的是大约10%,并且对关键行业进行豁免。”
这个潜在的“10%解决方案”将代表特朗普初始立场的重大让步,同时让双方都能宣称胜利。对于白宫来说,它维护了“对等”关税的原则;对于布鲁塞尔来说,它避免了全面贸易战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害,从而不会将本已脆弱的欧洲经济推向衰退。
为什么是10%?这可不是拍脑袋定的数字。
首先,它巧妙地给市场吃了个“定心丸”,大家会觉得:“哦,原来最坏情况可能不是30%,而是10%啊!”这就可以极大地缓解市场的紧张情绪。
而且,它会给双方领导人搭好一个体面下台的台阶,特朗普可以拍着胸脯对他的支持者说:“看,我赢了!以前的欧洲货交税那么少 (历史平均约4%) ,现在他们也得交10%,这才公平!”而冯德莱恩则可以理直气壮地对欧洲民众和企业说:“我们成功避免了灾难性的30%关税大战,守住了经济的底线,这是外交的胜利!”
只是欧盟心里很清楚,特朗普既然已经把关税大棒举起来了,再指望他完全收回去,一分钱税都不收 (零关税) ,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压力摆在那里。
所以, 承认“零关税不现实”,是欧盟基于现实的清醒妥协。
10%的税率,虽然也会让欧洲出口企业肉疼,增加成本,影响竞争力,但比起30%那种能直接把德国汽车厂、法国葡萄酒庄逼到破产边缘的毁灭性打击,这10%更像是一笔不得不交的“保护费”。
特别是对于德国这样严重依赖出口、经济又比较脆弱的工业强国来说,10%是咬牙还能扛住的代价,30%可能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个 “10%解决方案”真正的胜负手,在于那份“豁免清单”和对应的“甜点配额”。 即双方讨价还价的核心——哪些宝贝疙瘩可以不用交这10%的税?欧盟最想保住的,是那些具有标志性、高附加值且对美国消费者有吸引力的东西,比如法国的葡萄酒、苏格兰的威士忌、意大利的奢侈品、空客的飞机零件,以及救命用的医药原料,这些都是欧洲经济的“护城河”,是核心竞争力,保住它们免税或低税,就保住了核心利益。
那欧盟拿什么去交换呢?给特朗普最看重的票仓——美国的农场主和能源巨头——送去“甜点”。比如,同意多买点美国牛肉、玉米做的乙醇燃料,以及美国大力推动出口的液化天然气 (LNG) 设备。
这些让步直接利好特朗普的农业州基本盘和他背后的能源产业金主。谁能挤进这份“免税白名单”或者“扩大进口配额单”,谁家的股票就可能迎来大涨。
而且,欧盟还藏了一张聪明的“隐藏底牌”: 暂时搁置对美国科技巨头征收数字服务税的计划,为期两年。
这对硅谷的谷歌、苹果、Meta们来说是个巨大的减压阀。
欧盟作出这个让步,表面看是给美国科技巨头送了份大礼,实际上是“以退为进”。
欧盟内部很清楚,单方面征数字税会立刻招致美国最猛烈的报复,现在主动提出暂停两年,一方面直接消除了美国科技巨头这个强大游说团体对特朗普施加压力的动机 (他们当然希望贸易协议里包含取消数字税威胁) ,为欧盟在传统商品关税上争取更好的条件 (比如更宽的豁免清单) 增加了筹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为经合组织 (OECD) 正在进行的全球数字税改革谈判争取了宝贵时间。
其最终的目标是 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更公平的规则来管这些科技巨头 ,而不是自己单打独斗。
暂时的撤退,其本意大约是为了将来在更有利的规则框架下发起更有效的“进攻”。
欧盟的“8张反制牌”
欧盟那边自己说手里捏着一堆针对美国关税的反制牌,足足8张。冯德莱恩在最后关头按下暂停键,给谈判留出三周时间,并非欧盟的牌桌空了。恰恰相反,布鲁塞尔已经把这8张牌明明白白地放在了桌面上,既是给美国看的警告,也是给自家企业吃颗定心丸。
但这8张牌,并不是张张都能随便打、张张都威力无穷。有的牌是“开胃小菜”,立竿见影;有的牌是“王炸”,威力巨大但代价高昂;还有的牌看着华丽,真用起来却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那种亮出来吓人,打出去烫手的货……
第一张牌:报复性关税。 欧盟手里捏着两份报复清单,总价加起来是吓人的930亿欧元。但这张牌并不是一次性就甩出来的。第一份清单价值210亿欧元,瞄准的是能让普通美国老百姓和特定选民群体立刻感到肉疼的东西——比如肯塔基的波本威士忌 (特朗普重要票仓) 、哈雷摩托 (美国文化象征) ,还有橙汁、花生酱这些日常消费品。
目的很明确,就是快速在美国国内制造不满情绪,让消费者抱怨、让相关行业去游说政府,给特朗普施加内部压力。
后面那份720亿欧元的 “后备清单”才是真正的大家伙,覆盖范围更广,打击更深。 不过,欧盟心里门儿清,真要把这“核武器”级别的清单全砸出去,那绝对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可能更惨,美国必然会猛烈回击,全球经济都可能被拖下水。
所以,这份后备清单最大的作用其实是“威慑”,亮出来吓唬人,告诉美国“别逼我,逼急了我真敢拼命”,但不到走投无路,欧盟绝对不会轻易启动它。这牌的关键在于“可控升级”, 用小痛试探,用大痛威慑。
第二张牌:反胁迫工具。 布鲁塞尔新搞出来这个叫“反胁迫工具” (ACI) 的东西,听起来挺唬人,号称“贸易火箭筒”。它厉害在哪?传统关税只能打货物买卖,但这东西能打击的范围广多了——可以限制美国的银行在欧盟做生意 (服务) 、不让美国公司竞标欧盟政府的项目 (采购) 、禁止美国人投资欧洲公司 (投资) ,甚至扣押美国公司的专利技术 (知识产权) 。
理论上,这能把美国公司整得很难受。但问题是这玩意儿政治风险极高,法律基础也摇摇晃晃。首先,它严重挑战了现有的国际贸易规则 (WTO框架) 。欧盟一直标榜自己是“规则守护者”,真要第一个大规模动用这种超常规武器,等于自己打脸,破坏形象。
其次,美国绝不是吃素的,你动我的服务、投资、知识产权?那好,我精准打击回去!你欧盟不是有强大的金融业 (伦敦、法兰克福) 和医药巨头吗?美国完全可以针对这些欧洲的核心产业进行报复。
而且,ACI在WTO打起官司来胜算难料,很容易被裁定违规。这样看来,ACI更多是放在武器库里“摆样子”,起个心理震慑作用,真要用?布鲁塞尔得掂量掂量可能引发的全面经济战争和法律泥潭,不到绝境不敢扣扳机。
第三张牌:WTO诉讼。 这大概属于必要的“马后炮”了。去世界贸易组织 (WTO) 告美国,这是欧盟的“规定动作”,必须得做。程序正义嘛,得证明自己是占理的一方。欧盟也确实准备好了诉状,声称美国的关税不合法。这张牌必不可少,因为它会给欧盟未来的行动披上“合法”的外衣——如果WTO以后裁决美国确实违规 (这可能需要一年半载甚至更久) ,那欧盟再报复就名正言顺了。
但它的致命缺陷是:太慢了!
等WTO磨磨蹭蹭走完程序,黄花菜都凉了,眼前的贸易战危机早就打得不可开交了。而且,特朗普政府过去就有无视WTO裁决的“前科”,对解决迫在眉睫的8月危机几乎没啥用,它更像是为可能持续数年的长期斗争准备的“法律背书”和“道德高地”。
第四张牌:打击美国科技/服务。 这是伤敌也伤己的“七伤拳”。欧盟确实有办法敲打在美国如日中天的科技巨头们,比如动用《数字市场法案》 (DMA) 和《数字服务法案》 (DSA) 进行严格监管、罚款,甚至威胁征收数字税或限制数据流动。这能打疼硅谷,影响美国巨大的数字贸易顺差。
但是,这张牌最大的敌人不在美国,而在欧盟内部!
爱尔兰靠着超低企业税吸引了大批美国科技公司把欧洲总部设在那里 (比如苹果、谷歌) 。荷兰也是很多美国大公司的欧洲基地。
对这些国家来说,美国科技巨头就是财神爷,是就业和税收的保障。
如果欧盟真下狠手制裁这些公司,爱尔兰、荷兰等国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欧盟内部会因此吵翻天,团结可能瞬间瓦解。
除非美国把欧盟逼到绝境,否则欧盟对这张牌的使用会非常、非常谨慎,避免后院起火。
第五张牌:收紧CBAM。 “碳边境调节机制” (CBAM) ,也就是俗称的“碳关税”,这是欧盟手里最巧妙也最具可持续性的一张王牌。
它表面上是为了环保,要求进口的高碳排产品 (像钢铁、铝、水泥、化肥等) 根据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买票” (付费) ,以弥补和欧盟本土企业因碳排放成本造成的价格差距。
这非常符合欧盟高举的“应对气候变化”大旗,政治正确,道德高地站得稳稳的。但妙就妙在,它能精准打击到美国的软肋——美国钢铁、铝等行业普遍碳排放较高 (尤其相比使用更多清洁能源或核电的欧洲同行) 。
给这些产品加征碳关税,能有效削弱它们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而且,披着“环保”的外衣,美国想在世界贸易组织 (WTO) 告欧盟违规,难度会大很多,环保理由更容易站得住脚。
欧盟完全可以加快CBAM的实施进程,或者拒绝给美国相关产品豁免,作为对美国关税的有力回击。这张牌将欧盟的价值观 (绿色转型) 和经济利益 (保护本土产业、反击美国) 完美结合,是真正的“绿色正义之剑”,可持续地施压。
第六张牌:盟友协调。 寄希望于能拉上同样被美国贸易大棒威胁的小伙伴,比如墨西哥、加拿大、日本、韩国,大家组成“抗美统一战线”,一起施压或者联合报复。这是欧盟臆想中的一张牌。欧盟内部其实很多人都抱有这种幻想,人多力量大嘛,让美国四面受敌。
但墨西哥和加拿大跟美国经济捆绑得太深了 (北美自贸协定升级版USMCA) ,严重依赖美国市场,它们敢跟带头大哥彻底翻脸吗?难!日本和韩国在安全上极度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 (驻军、核保护伞) ,在贸易上硬刚美国?顾虑重重。
这些国家更可能的选择是私下跟美国达成双边协议,先保住自己,而不是陪着欧盟冲锋陷阵。
第七张牌:财政缓冲。 这是底线,万一真打起来了,关税导致欧洲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怎么办?欧盟和国家层面准备了“急救包”——给受影响的企业发补贴 (国家援助) 、给暂时没活干的工人发短工补贴 (保留工作岗位) ,甚至会设立专门的危机基金。
这是为了尽量兜住底,别让贸易战直接引发欧洲经济崩溃或社会动荡。
第八张牌:美国的政治算计! 冯德莱恩推迟三周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这个——抓住时机。特朗普的关税生效日 (8月1日) 离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 (8月中下旬) 非常近。
这个大会是特朗普正式接受党内提名、全力冲刺大选的关键舞台。 欧盟在赌,特朗普在这个敏感时刻,是否愿意看到因为对欧关税导致美国国内物价 (尤其是那些“开胃菜”清单上的消费品) 明显上涨?
这可能会惹恼选民,打乱他精心准备的“经济强劲”的竞选叙事。
欧盟利用这个“选举敏感期”,增加谈判筹码,希望特朗普为了选举稳定,在最后关头能作出让步。这张牌不需要真金白银,纯靠对时机的把握和对美国国内政治的预判。
贸易里的投资棋盘
如果最可能的剧本上演——也就是欧盟和美国在最后关头达成那个“10%外加行业豁免”的协议 (大约六成概率) ,那么有几处会立刻阳光普照。
欧洲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和奢侈品巨头会是首当其冲的赢家。
为什么?因为协议的核心就是保护这些欧洲的“心头肉”。
那些制造精密汽车零件、发动机的公司,或者像LV、爱马仕这样的顶级奢侈品牌,如果它们的关键产品被列入了“豁免清单”,完全躲过了新增关税,或者只需要承受象征性的10%,那对它们简直是天大的利好。特别是汽车板块,现在市场对它们太悲观了,估值低得像打折甩卖 (市盈率只有10.5倍,远低于美国同行的17倍) 。
一旦确认它们逃过了30%关税的大锤,压抑已久的股价很可能像松开的弹簧一样猛力反弹。
对于奢侈品来说,它们的富豪客户对价格本就不太敏感,关税影响有限,甚至可能因为欧洲游客减少去美国购物 (美国奢侈品可能变贵了) 而受益于本地消费回流。
如果作为投资者,其实是可以运用一些聪明的期权策略 (比如看涨期权价差) 来高效地捕捉这股反弹势头,用有限的成本博取较大的潜在收益。
另一边,美国农场主和农产品巨头也是看好的。作为欧盟让步的一部分,欧盟很可能会同意多买些美国牛肉、用玉米做的乙醇燃料。这对像ADM这样的农业巨头和美国中西部的养牛场来说,等于直接打开了更大的欧洲市场大门,是实打实的利润增长点。
通过期货市场的大豆合约价差交易 (比如押注11月和1月合约的价差变化) ,来捕捉季节性需求增加和配额放宽带来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路子。
而欧元本身也可能获得短暂的喘息。一旦贸易战的阴云被10%协议驱散,市场风险偏好回升,加上大家预期欧洲央行可能因为经济衰退风险降低而放缓降息步伐,欧元兑美元汇率有可能从现在的低位反弹一波。但要注意, 欧洲经济增长相对美国偏弱、能源依赖进口等老问题还在,这波反弹更像是“战术性”的,冲高后可能又是卖出的机会。
但若谈判彻底破裂,特朗普的30%关税在8月1日如期落下,欧盟也火力全开报复。
这种情况下,市场会瞬间陷入恐慌。
你的首要“保险”就是押注市场波动率飙升。
目前衡量市场恐慌情绪的VIX指数还在低位,显得过于平静。 一旦全面贸易战开打,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会急转直下,恐慌必然蔓延,VIX指数极有可能暴涨。
这时,购买一种叫“VIX看涨价差”的策略就非常有用,它成本相对低,但万一恐慌爆发,回报会非常丰厚。其次, 要利用不同市场避险反应的“温差”。 美国作为全球核心,其国债往往在危机中被视为“避风港”,资金涌入会推高国债价格 (压低收益率) 。
而欧洲作为贸易战的主战场,当地经济会遭受更直接的打击,资金同样会涌入最安全的德国国债避险,这导致其收益率下降得可能比美债更多。
这时做一个“相关性对冲”——比如买入美国国债期货 (赌美债价格上涨) ,同时做空德国国债期货 (赌德债价格相对下跌或收益率降幅更大) ,就能捕捉到跨市场避险需求差异带来的机会。
无论这场贸易风波是短期平息还是长期震荡,世界已经回不去了, “保护主义溢价”将成为新的投资背景音。 这意味着你需要把眼光放长远,寻找能在这个新常态下茁壮成长的力量。
第一类是 供应链重构的受益者 。企业再也不敢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加速将生产搬回欧洲本土 (尤其是那些幸运获得豁免的高端制造业) ,或者搬到邻近的“友岸”国家 (如东欧、北非) 。关注那些拥有本土高端制造能力的欧洲企业、在欧美两地都有完善产能布局的跨国公司,以及承接这股“搬家潮”的东欧/北非工业园和物流公司。
第二类是 欧盟铁了心要推的“绿色与数字双引擎” 。 欧盟的碳关税 (CBAM) 迟早会严格执行,数字监管法案 (如DMA/DSA) 也不会消失,它们代表欧盟的战略方向。这将持续利好可再生能源公司 (风能、太阳能) 、电网升级改造企业、碳捕获技术先锋,以及为数字经济提供合规基础设施和软件的提供商。欧盟的钱和政策会源源不断流向这些领域。
第三类是 拥有“防弹衣”的企业。 关税和供应链摩擦会推高成本,通胀压力可能卷土重来。这时,那些能把涨价压力轻松转嫁给消费者的公司 (比如卖必需品的超市、垄断性的水电煤气公司 ),或者自身拥有强大定价权的资源类企业、部分能将成本压力向下传导的工业巨头,就成为了动荡中的“防空洞”,它们的稳定现金流会变得格外珍贵。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东针 ,作者:东叔,审校: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