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牛马”:10万美元签证费引发的中国打工人荒诞剧
9月19日深夜,一些美国大公司同时发出紧急通知:所有持有H-1B签证的外籍员工必须立刻返美。
各种工作群里一片慌乱,有人刚到家还没来得及吃父亲做的卤肉,有人放弃备战数月的柏林马拉松赛,有人临时缺席亲友的婚礼,还有人在中转机场直接掉头。
机票价格每分钟都在变化,返美的程序员、设计师、金融从业者们奔向登机口——他们害怕失去的不是一次假期,而是职业生涯。
H-1B签证是美国引进高技能人才的主要签证途径,每年只有8.5万个名额,中签率不到20%。拿到它的人往往自嘲为“H-1B奴隶”:抽中反而意味着必须紧紧依附雇主,不能随意辞职,也不敢得罪上司。一旦身份中断,就要被迫离境。
仅仅24小时后,美官方澄清新规只针对首次申请者,已持有者根本无需返美。
这场闹剧被许多人称作一次“服从测试”,也让无数在美华人重新审视: 自己在美国追逐的,究竟是机会,还是随时可能被剥夺的一场幻梦?
烽火戏“牛马”
28岁的郭宁看到上司的消息时正在台北街头吃冰。她原计划从西雅图飞台北,再转机回上海。为了这趟假期,她规划了三四个月,准备好好“回血充电”。
“爸妈本来就一直担心我,让我待不下去就回国,这新闻出来以后,我第一次跟爸妈坦白,自己心理状态很差。”
回到酒店后边订票边哭,但理智告诉她,工作还是要保住。郭宁是美国一家顶级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15岁读美高,接着上大学、工作,这样的起点让她无法随意放弃。
最终,她在政令生效前一小时落地西雅图。刚打开手机,发现白宫已澄清:新规只针对首次申请者,不影响已持有者。她苦笑,自己像是被耍弄了,经历了一次“服从测试”。
李洁也在国内休假。接到公司通知时,她正和父母吃饭。足足犹豫了一个小时——最终,还是咬牙订了高价机票。“三年前,我投了500多份简历才拿到现在这份工作,不敢让这一切付诸东流。”返美航班上,她几乎没合眼,一直在想:公司到底会不会替员工承担这10万美元的成本?
李航坐了16个小时的飞机,又换乘8个小时的高铁,回昆明参加表妹的婚礼。忙碌间隙低头刷了下手机,发现政策生效时间就在24小时后。
李航不停地查询信息,甚至用ChatGPT分析了一通,结论都是“建议立刻返美”。昆明没有直飞的机票,李航联系同事、家人迅速帮他找国内各地能够在24小时内抵达美国任何一个城市的航班。
北京晚上七点半的航班,票价3万;从昆明中转北京然后飞旧金山的航班票价2万,几分钟后跳到了2.4万,来不及多想,李航抓紧订票,但很快又发现了1万左右香港飞往美国的航班,他又赶紧把2万多的票退了。
新订的航班需要先飞到深圳,再从深圳到香港,担心赶不上,又同时买了深圳飞武汉、武汉再飞香港、香港再飞洛杉矶的航班。拖着行李会拖累赶路的进度,李航只带了一个背包,开始了24小时极限返美。
在社交媒体上,H-1B持有者把这场荒诞的返美潮称作“烽火戏牛马”。24小时里,数以百计的年轻人被迫奔赴机场,背后是一种清晰的恐惧: 在美国,他们只是随时可以被替代的外来者。
“不敢裸辞,不敢得罪老板”
让横跨中美之间打工人揪心的H-1B签证,是美国在1990年设立的工作签证类别,目的是引进海外的高技能人才,填补美国在科技、工程、金融等领域的人才缺口。
每年,美国政府为这一签证设置的名额只有8.5万个,其中包括与硕博学历挂钩的“高学历配额”。由于申请人数远远超过限额,美国移民局采取电脑随机抽签,近年来中签率常常不足20%。
拿到H-1B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签证最长可持有六年,必须有雇主担保才能生效,一旦失业持有人通常只有两三个月的“宽限期”,否则就必须离境。很多人毕业后要拼命挤进愿意提供担保的公司,再在抽签中依靠运气,而中签后也只能小心翼翼,既不敢裸辞,更不敢得罪上司、老板。
更大的不确定性来自美国多变的移民政策。 奥巴马时期,H-1B的拒签率不足10%;而在特朗普上任后的几年里,拒签率一度飙升至20%以上。伴随着“美国优先”的口号,美国国内关于移民和就业的讨论不断升温,H-1B签证作为焦点话题也被推到风口浪尖。
过去两年,美国政府更是频频提出提高申请费用、改变抽签机制的计划,强调要优先选择高薪、高技能、对国家利益更有利的申请人。
这些变化让本就脆弱的身份保障更加不稳,也让很多外籍年轻人感觉自己像是被随时可能抛弃的“临时工”。
29岁的刘颖其中的典型。她从国内建筑学本科毕业,前往美国读研究生,毕业后想留在美国发展。求职之路比想象中艰难——投了200份简历,最终一家位于佛罗里达的房地产公司愿意帮她申请签证,她才得以留下。
刚入职,公司却反悔:“先用OPT身份 (发给毕业留学生的一种临时工作许可) 干一年,再谈H-1B。”刘颖没选择只能接受。不过幸运的是,在后来的H-1B签证抽选中,她第一次就抽中。
但在公司里,她明显感受到身份带来的不平等。“和我一起入职的美国人,学历和经历都不如我,但头衔更高,工资也比我高。”
她不敢找老板理论,因为公司清楚, H-1B持有者最没有议价空间 ,“你走了,就意味着必须离开美国”。佛罗里达州被视作特朗普的“大本营”,刘颖的处境并不特殊。这里的社会环境随着移民政策收紧,使很多外籍员工常年处于不安之中。
刘颖试过找新机会,次次石沉大海。看到新规,她反而有点解脱:“可能是时候回国了”。她在社交平台发帖,袒露了自己想回杭州的想法。
在私信里,有人“警告”她:姐,别回来,土木建筑国内现在更找不到工作了。
困在移民系统里的中国打工人
H-1B最多只能停留6年,本质上是一种临时工作签证,而不是可以无限续签的独立身份。到期后,持有人要么成功转绿卡,要么离境。
美国移民法虽然留下了一些例外,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如果没有进入绿卡程序,就意味着6年倒计时一到就要离开美国,甚至要在境外停满一年后才能重新申请。
这正是H-1B被形容为“制度性困局”的原因:它给了打工人留下的可能,同时设下一道时间门槛,把持有人逼到非绿卡不可的窄道上。
任何环节的延误、雇主的变动,都可能让之前的努力顷刻化为乌有。
互联网公司的大规模裁员一旦发生,因为绿卡办理和企业的绑定,一些公司会暂停办理绿卡。入职一年多后,郭宁也收到了“被优化”的通知。
郭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身份恐慌中,因为按照规定,H-1B持有者必须一直有企业雇佣。她学来了一份“奇技淫巧”:停薪留职,延缓自己的离职时间,保证自己不是真的失业。
她疯狂地投了800多份简历,但给她面试机会的企业屈指可数。四个多月后,她找到了下家。没想到年初,新公司又因为裁员,暂停绿卡办理。
成功回美的李洁也感受到了赴美工作的中国人的窘境。“有些低薪岗位放出来,本地人都挤破头抢。”相比之下,雇佣H-1B还要额外支付律师费和申请费,现在还要加上10万美元,“对企业来说更不划算”。
新规之外,美国国土安全部还在9月23日发布公告,拟引入“加权抽签机制”,优先考虑高技能、高薪资申请人。 分析普遍认为,美国移民制度正在加速“精英化”。 对很多普通留学生来说,留下的机会会越来越少。
离开?还是留下?
自嘲为“土木牛马”的刘颖觉得自己拿绿卡的可能性极低。
“我属于家里可以兜底的。”如果回杭州,房车不愁,还有父母照顾。她担忧的是工作,身边拿了美国注册建筑师的朋友,回国后每天加班到12点,税前工资只有7500。“去”与“留”对她来说成了两难抉择,选任何一项都要做出牺牲。
今年30岁的张珊在纽约一家金融公司工作,这是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刚开始年薪只有6万美元,现在已经到30万美元。公司环境相对友好,也让她比许多同行有底气“观望”。
行政令消息传出时,她正和男友在香港,准备去日本旅行。等她下飞机,手机里全是老板的消息:“赶快回来。”五年前全球流行病旅行禁令时,她在国内休假,最后在政策生效前两小时落地美国。那之后,她五年没回过家。
这一次,她心态却变了:“大不了就不回去了。”
久别重返国内,她感受到巨大的反差:三块钱的蜜雪冰城,切好的水果外卖随叫随到,夜晚十点街头仍有人跳广场舞。“在纽约,常常遇到流浪汉骚扰,甚至街区治安很差。”和男友达成共识后,他们决定以后每年至少回来一次。
在湾区的华人程序员们也常开玩笑:“等拿到绿卡,就可以辞职去开奶茶店。”
绿卡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身份,更像是一种“想象中无法触及的自由”。
但张珊已经进入到绿卡申请阶段,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辞职,错过现在的排期,就相当于完全放弃,“没有特殊的情况,还是不能意气用事”。
郭宁在美国待了13年,亲友都默认她已经是个“美国人”了。但现在她觉得有点无所适从,“在美国了这么多年,缴纳了这么多税金,但依然是个外人,一个随时随地可以被抛弃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ELLEMEN睿士 ,作者:Ya,Jonas,编辑:Sebastian,新媒体内容总监:TAN 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