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农行如何登顶A股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刘国辉

编辑 | 关雪菁

头图 | AI生图


A股市值“铁王座”,悄然更替。


9月4日,农行总市值超过工行,正式成为新“宇宙行”。在整个A股中,农行也是市值最高的。此前的8月12日,农业银行流通市值刚刚超过工行居首位。不到一个月,农行总市值也已经超过工行。


农行“称王”的背后,是险资举牌银行潮依然汹涌。

 

9月2日,平安人寿公告,投资农业银行H股股票,达到农业银行H股股本的15%,触发举牌。平安人寿曾于2月、5月分别举牌农业银行H股,持股数量占其H股股本分别突破5%、10%。此次举牌是平安人寿半年内第三次举牌农业银行H股。

 

农行登顶,显然是险资“高股息”投资策略的体现,不过四大行股息率差距不大,为什么保险资金会爆买农行呢?


这也体现了险资对于银行基本面、成长性的洞察。2022年-2025年H1,农行都保持了营收、净利润的双增,工行、建行则在2022-2024年三年营收下滑。资产规模上,农行也已经超过建行,跃居国内第二大银行,在四大行中扩表能力更优。


不只是农行,近两年的整体银行股大行情中,险资也是最大的推动力量。


险资只会买银行吗?当然不是,当下险资的股票配置,以银行、公用事业等高股息资产打底,也买了不少高成长股来增强弹性。


在二级市场积极投资的结果,是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显著增加。

 

保险公司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华保险投资收益187.63亿元,同比增长1842.3%;中国平安投资收益590.2亿元,同比增长292.1%;中国人寿投资收益636.8亿元,同比增长317%。中国太保投资收益216.7亿元,同比增长214.4%。中国人保投资收益229.1亿元,同比增长113.2%。对于投资收益的大幅增长,各家保守共同指向一点,即金融资产买卖价差收入同比增加所致。其中主要就是来自于股市的操作。

 

需要指明的是,这里的投资收益并非账面盈利,而是实际已经兑现的盈利。持股账面收益体现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一科目里。也就是说,保险公司上半年获利了结的股市盈利就已经有上述的增幅。

 

在资本市场上,保险公司是一个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其动向值得投资者关注。保险公司投资上追求长期稳健,故其投资机构大部分在债市上,还有部分比例配置在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基金、长期股权投资等方面,只有不到10%的资金直接投资到股市。即使算上权益类基金,保险公司投资权益资产的比重也只有20%左右。这样的配置结构是值得稳健投资者来学习的。此外在股市投资上,保险股市的操作风格也值得投资者借鉴。

 

保险资金与银行股,相互成就

 

提到保险资金,不得不提的是银行股。最近两年里,险资举牌银行的事例不胜枚举。仅今年以来,平安人寿相继举牌邮储、招行、农行H股,新华保险举牌杭州银行,成为杭州银行第四大股东。此外,还有弘康人寿举牌郑州银行H股,瑞众人寿举牌中信银行H股,民生人寿举牌浙商银行。

 

2024年,险资举牌银行也不少,如平安人寿举牌工行H股,长城人寿举牌无锡银行,信泰人寿增持北京银行、浙商银行等。

 

这只是达到举牌的案例,浮在举牌线以下的险资持股银行案例会更多。实际上自2022年至2024年9.24之前,险资一直是市场上最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增量资金买什么决定了市场上什么品种会上涨。

 

揭秘农行如何登顶A股

2025年险资举牌一览


有券商分析师表示, 回顾A股的历次风格变化,在2017年到2019年MSCI纳入A股的背景之下,海外投资者大规模进入A股市场,那个阶段A股市场风格以海外投资者偏好为主导。2019年到2021年公募发行比较多,行情是以公募投资者风格为主导。2022年以后更多新增资金主要为中长线资金,包括保险资金为主,以高分红偏好类型的为主导。

 

从2022年到2024年9.24之间,A股是典型的熊市,险资在这一段时间里成为市场上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因此这段时间里,上涨的板块多是符合险资审美的板块,即股价相对低估,走势稳定,分红稳定且股息率高,可以带来相对稳定、可预期的回报。银行是最符合这样的选股标准的,在当时银行估值大多破净,甚至大多降到0.5倍PB之下,估值足够低,向下的空间小,再加上银行是国内金融系统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强监管的持牌行业,因此安全边际高,对于风险偏好低的资金是很好的标的。

 

银行股给了保险资金足够的安全边际,以及相对更高的股息水平,在当时银行业上市公司平均约6%左右的股息率,相比于保险公司增额寿等产品给到客户2.5-3%的预定利率,要高出不少。银行股价也借助险资的推动,一路上扬,逐渐走出了估值低谷。

 

细看险资买银行,还是很有思路和逻辑的。

 

首先,举牌大多发生在股价更低的港股,每股相同的分红水平下,港股股息率更高;

 

其次,对于不同的银行,有着比较准确的基本面估值。银行多次举牌的四大行,安全边际最高,股息稳定,成长性虽然不高但市场地位非常稳定,很能保持经营上的连续性。


在四大行中,险资显然最偏好农行,多次举牌,股价连创新高,市值逐渐超越了工行。这也并非瞎买,也是有逻辑的


在四大行中,由于历史定位的原因,农行更加下沉,在四大行下沉抢夺城农商行市场份额的过程中,农行相比于其他大行更优势。从银行一线的反馈看,农行在县域等下沉市场非常卷,地方城农商行压力颇大。下沉过程给农行带来更低成本的存款,以及更多的地方信贷项目。


业绩上来看,农行也是四大行里近三年增长最好的。 在银行业经营压力非常大的2022年-2025年H1,农行都保持了营收、净利润的双增,不良率持续下降,拨备覆盖率近五年里在300%左右保持稳定。相比之下工行、建行都在2022-2024年三年营收下滑。


另外在资产规模上,农业也摆脱了行业老三的位置,在去年超过建行,位居行业第二,体现了不错的资产扩表能力。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农行资产规模46万亿元,高于建行的44万亿元,不过较52万亿的工行还有一定差距。

 

险资也并不是只买稳定性的四大行,也重仓优质行,只是这些优质行此前估值高,所以险资介入晚于四大行。当招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等优质银行跌出性价比后,险资也开始买入这些银行。

 

不仅是四大行以及招行等优质银行,基本面较差的银行因为估值更低,也出现了股价上涨。而险资也看重一些左侧困境反转的银行股机会,比如一些险资对于郑州银行、浙商银行的举牌。

 

由此来看, 险资举牌银行,并不是见银行就买,而是有比较扎实的逻辑的。

 

除了银行,险资还偏好同样具备上述特征的公共事业类股票,包括电力、环保、水务、能源类公司,都曾有公司被险资举牌。

 

从这一风格看,险资跟公募基金行业里的深度价值风格基金经理非常类似,都重视安全边际、绝对收益、分红水平,由此形成熊市里的超额收益,实际上在2022年到2024年9.24这段时间里,公募表现最好的基金风格就是深度价值,鲍无可、姜诚、丘栋荣、徐彦、杨鑫鑫等深度价值基金经理表现都相对更好。

 

险资爱上高成长

 

险资只会买银行股?当然不是,从险资的新晋的持仓来看, 险资有比深度价值基金经理更高明的地方,即股票投资中的哑铃策略。哑铃一端是高股息,另一端是高成长。

 

实际上这也是险资投资的“明牌”。 中国人寿在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权益端重点布局两大方向,一是优化权益配置结构,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和优质高股息股票;二是继续关注港股市场。中国平安也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将适当加大新质生产力及高分红股票的投资。平安在投资上坚持“三可”原则,即经营可靠、增长可期、分红可持续。

 

投资大框架上整体上是一致的,高股息打底,高成长股票增加弹性。

 

结构上,当然是高股息占主流,不过险资也在布局高成长各股,增强投资组合的高弹性,提高收益。另外,这样的组合的优势还体现在一定的对冲作用。高股息与高成长在股市往往是此消彼长,由于是不同类型风格的资产,当市场处于亢奋期,风险偏好提升,高成长风格表现优异,高股息熄火。当市场处于低迷期,风险偏好下滑,高股息行情占优。这样的组合在追求收益率的同时,还能有较好的稳定性。

 

招商证券在研报中预估,全行业保险资金实际的高股息持仓接近万亿。按照金监总局的数据,险资投向股票的资金余额为3.07万亿元。由此看出,险资投向高股息的比例至少在三成以上。

 

同时截至二季度末,险资持股市值前十的个股均是高股息特征,分别为招商银行、浦发银行、长江电力、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和中国联通,平均股息率为3.8%。从六大上市险企各自的前五大持仓来看,也都是高股息为主。

 

揭秘农行如何登顶A股

六大险企前五大持仓(资料来源:招商证券)


但也能看出险企在布局高成长,如人保的前五大重仓股中出现了大华股份和中天科技,新华保险入股了两只医药股。

 

同时招商证券统计显示,截至二季度末,险资在A股持仓数量占比前五的行业分别为银行(占比45.5%,环比-0.2pt)、交通运输(占比10.8%,环比0.0pt)、通信(占比7.3%,环比+0.4pt)、房地产(占比7.2%,环比-0.2pt)、电力及公用事业(占比6.3%,环比+0.2pt)。单季占比提升幅度前三大的板块分别为传媒(环比+0.4pt)、通信(环比+0.4pt)、电力及公用事业(环比+0.2pt);单季占比下降幅度前三大的板块分别为煤炭(环比-0.4pt)、银行(环比-0.2pt)、石油石化(环比-0.2pt)。虽然高股息仍是主流,但在成长特征更显著的通信、传媒领域,险资在加大布局。同时在高股息内部,也在按照基本面变化与分红水平等因素进行结构调整,如小幅降低了股价涨幅大的银行板块,以及基本面有所下行的石油石化与煤炭。

 

另一组数据显示,险资二季度新进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TOP20的公司包括华东医药、大华股份、中文在线、帝尔激光、鼎龙股份、晶盛机电、东诚药业、东方电缆、平高电气、许继电气、一品红等成长股。

 

同时险资在ETF投资上,中证 A500 持仓份额从 325.6 亿份大幅跃升至 454.8 亿份;而沪深 300 却从 177.8 亿份下降到 99.8 亿份。中证 A500包括了更多的细分行业龙头,成长性相比于沪深300更强。此外,高成长的恒生科技、港股通互联网等指数持仓份额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分别增长了 28.5 亿份和 33.6 亿份。且在险资重仓ETF所跟踪的指数上,前五大分别是中证A500、沪深300、科创50、恒生科技、港股通互联网,进攻性较强。


揭秘农行如何登顶A股


可以看出,险资的这轮科技牛市中,也是重要的行情参与者。

 

保险投资值得借鉴的地方

 

险资是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其投资逻辑使得很多投资者学习,虽然不能直接抄作业,但其核心思路是可以借鉴的。

 

首先,险资的绝对收益思维是普通投资者应当具备的,绝对收益思维就是不追求只是战胜指数,而是取得绝对意义上的正收益。可以看到险资的绝对收益思维在资产配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大部分资产投在固收上,只有两成左右在权益资产,权益资产中有基金投资,又有直接投资股票。在股票配置上,又以安全性高的高股息资产为主,高成长为辅,二者对冲,强化组合表现的稳定性。

 

有意思的是,从险资转战到公募的基金经理不少,这些基金经理有不少仍然重视绝对收益,大多在风格上体现为深度价值或者价值风格。如富国基金唐颐恒、国泰基金郑有为、华泰柏瑞的杨景涵、景顺长城的韩文强、华安基金王春等,也有一些偏均衡成长风格,如华安基金万建军、广发基金吴远怡等。整体上也是险资配置思路的延续。

 

其次,险资对于不同基本面的企业形成了自己的定价能力,并非所有板块泥沙俱下。如在险资主导的银行股行情中,可以看到竞争力强的招行、宁波银行等个股,以及行业地位高、业务稳定性强的大行,都给予了较高的估值,业绩差、竞争力不佳的银行,只有补涨,没有趋势性上涨。

 

另外险资的高股息与高成长上的选股逻辑也值得学习。高股息资产中,险资比较偏好护城河较深、可以永续经营的企业,体现在对于银行、交通板块上的投资;在成长股投资上,主要是紧跟着国家战略走,包括对通信(包括了运营商与光模块等细分板块)、新能源、医药等方面的投资,都是按照国家鼓励的大方向来做,确保投资领域的长期成长性,很少看到险资炒题材股。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