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券商罚单创新高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自吴清上任中国证监会主席以来,“强监管、严监管”已在券商行业充分显现。


Wind (万得) 数据显示, 截至5月21日,监管层下发的以券商作为处罚主体的罚单数量达到了80张,涉及26家券商。而去年同期仅有20张。


根据《财经》统计,今年券商的罚单呈现出明显的变化。首先,处罚变得密集,罚单数量大幅增加。其次,处罚的主体包括了中金公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等多家头部券商。第三,处罚的力度加大,今年以来,已有4家券商被立案调查。


此外,监管处罚更加精细化。从数据上看,业务类处罚居多,涉及投行、资管、经纪等各个方面。内控合规、信息披露等方面均有不同数量罚单。


严监管之下,中小券商生存或更为艰难。在中小券商罚单中,多张处罚都与合规内控有关。“券商行业马太效应已经十分明显。越不在头部,市场机会就越少。市场机会变得少了,一些中小券商可能就会放松管控去争取项目。”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向《财经》表示。


而在严监管的态势下,券商行业新的变化或正在发生。5月10日,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明确要求上市证券公司,以更鲜明的人民立场、更先进的发展理念、更严格的合格风控和更加规范、更透明的信息披露,努力回归本源、做优做强,切实担负起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作用。


此前的3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 (试行) 》,其中明确了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目标。


一系列监管政策下,头部券商与中小券商的发展路径亦渐次清晰。头部券商做大做强,打造一流投行,而中小券商或寻求差异化发展。


一、罚单数量创新高


很少有哪一年券商收罚单之密集如2024年一般。


1月2日,北京证监局一纸公告,拉开了2024年券商处罚的序幕。银河证券因在开展私募基金产品相关业务过程中存在代销准入不谨慎、托管人履职尽责存在瑕疵、分支机构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1月8日和1月12日,证监会连发了9份罚单,对国泰君安、中金公司、东兴证券、中德证券、万和证券及相关从业人员采取出具警示函或监管谈话等行政监管措施。


之后,密集处罚不断持续。根据Wind数据,以证券公司作为处罚主体,截至5月21日,监管层下发的罚单数量达到了80张,远超过此前同期。其中,1月罚单数量是16张,2月与3月合计15张。但是到了4月,罚单数量增加至25张;5月以来,罚单数量已经达到了24张。


仅5月14日一天,沪深交易所、江苏证监局、江西证监局就同步公告了6家券商受到处罚,分别是兴业证券、中信建投、光大证券、华西证券、东吴证券、国海证券。


一向以“谨慎、稳健”著称的头部券商均收到罚单。 头部券商中,中金公司、海通证券、华泰证券、银河证券、中信建投、国泰君安、广发证券等都有罚单在身,多家券商不只收到一次罚单。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海通证券作为公司主体收到了9张罚单,实际上,海通证券近两年罚单一直在头部券商中居多。与此同时,其业绩也呈现出下落态势。Wind数据显示,一季度,海通证券营收排名行业第七,净利润排名行业第十二名,而去年同期两项指标分别为第五和行业第四。此外,中金公司五张,华泰证券与国泰君安也各有两张罚单入账。


在处罚程度上,今年似乎也更为严厉。 2024年不到半年,就已经有4家券商被立案调查。


4月12日,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两家头部券商同时公告,公司收到了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因两家券商在相关主体违反限制性规定转让中核钛白2023年非公开发行股票过程中涉嫌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中小券商东吴证券、渤海证券也先后被立案调查。


从罚单类型上看,绝大多数为出具警示函,也有部分是公开批评、公开谴责、责令改正等。


处罚涉及到投行、经纪、自营等多项业务,且更加严格化与精细化。其中投行业务一直是监管重点,罚单涉及的主要原因包括未勤勉尽责、未按照要求报送和披露、合规管理机制不健全、有效性不足、廉洁从业风险防控机制不完善等。经纪业务与资管业务也均有不同数量的罚单。细分领域的两融业务、股权质押、场外衍生品、自营投资等多项业务均收到罚单。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以来,证监会对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打击力度明显加大。今年一季度就有超百名证券从业人员因违规交易证券遭罚。


今年年初,中国证券业协会向各证券公司下发《关于就进一步明确证券公司文化建设实践评估指标相关口径征求意见的通知》,对九个重点关注事项、两个加分指标进行了调整,明确员工违规交易证券、员工个人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廉洁从业行为等证券人员执业行为将影响文化实践评估结果,并将与券商分类评价直接挂钩。


二、中小券商面临生存困境


从整体上看,头部券商收到的罚单较多。但若从受罚程度上看,中小券商或更为严重。今年上半年,东吴证券、渤海证券先后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4月16日,东吴证券公告称,因涉嫌国美通讯、紫鑫药业 (退市) 非公开发行股票保荐业务未勤勉尽责,根据相关法规,4月8日,证监会对东吴证券立案调查。


东吴证券的罚单不只如此。5月14日,东吴证券因在金通灵2021年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项目中未勤勉尽责,存在工作底稿不完善等问题,被深交所公开批评。


2024年一季报显示,东吴证券实现营业收入22.25亿元,同比减少1.3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56亿元,同比减少21.81%。


随后的5月14日,又一中小券商渤海证券公告,因涉嫌财务顾问业务违法违规,根据相关规定,4月24日,证监会决定对渤海证券立案。


值得注意的是,渤海证券正在推进IPO,而此次立案调查或将对其上市进程产生影响。渤海证券是一家注册在天津的综合类证券公司,2008年7月,其正式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16年就开启了IPO上市辅导,并于2022年5月20日获证监会反馈意见。


不同于其他券商,渤海证券的第一大营业收入来自自营业务。有券商人士告诉《财经》,中小券商在自营业务上,风格多为激进,所以业务波动会较大。以自营业务为第一大收入来源,渤海证券业绩或存在不稳定性。2023年,渤海证券的评价结果为B级。


此外,华西证券因涉嫌在金灵通2019年非公开发行股票保荐项目的执业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江苏证监局暂停其在2024年4月28日至10月27日的保荐业务资格。


对于暂停保荐业务的影响,华西证券表示,初步估计,公司2023年与保荐业务资格相关的业务收入约为0.35亿元。该事件对2024年及以后年份经营产生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实际上,华西证券此前就因投行业务被罚。2023年9月,华西证券因存在内控独立性不足、质控部门分管高管担任IPO项目保荐代表人并参与质控审批,内控部分意见未回复、未落实或修改后未经内核即对外报送等问题,证监会对其采取了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并对相关负责人出具警示函。


一季报显示,华西证券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48亿元,同比减少42.5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26亿元,同比减少68.60%。其在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资管业务、自营业务方面均出现下滑。


此外,中小券商受罚的领域还包括资管、自营等。而被处罚理由多集中在业务审慎性方面。实际上,在强监管下,中小券商面临的处境将更加艰难。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券商领域头部效应越发明显之下,频频受罚的券商开展业务更加受限与被动。例如投行业务承揽面临困难,经纪业务受到当地限制,资管业务与自营业务不稳定等,中小券商生存面临巨大压力。


三、强监管下的行业变局


一系列强监管政策举措之下,证券行业或将面临新的变化。


5月10日,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该规定旨在通过加强监管,发挥上市证券公司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


证监会表示,本次修订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明确要求上市证券公司,以更鲜明的人民立场、更先进的发展理念、更严格的合格风控和更加规范、更透明的信息披露,努力回归本源、做优做强,切实担负起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作用。


“此次《规定》的发布实施,将有利于督促和引导证券行业全面践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全面落实新‘国九条’,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服务投资者水平。”证监会表示。


实际上,在证监会新任主席就任之初,证券行业的监管风向就已经发生变化。2月7日,吴清正式成为中国证监会新任主席。吴清曾因主导了对多家经营风险暴露的券商处置,被业内称为“券商屠夫”。至今,吴清上任刚刚百日有余。但在这短短时间内,证监会推出了一系列政策。


3月,监管部门释放“两强两严” (强本强基、严监严管) 新理念。3月15日,证监会集中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 (试行) 》等四项政策文件;同日,证监会发布实施《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并修订实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监管规定》。


4月12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国九条”) ,证监会配合出台1+N监管政策。


在解读新国九条时,吴清提到“强监管”,称将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全面落实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机构监管要推动回归本源,做优做强,进一步压实“看门人”责任,引导证券期货基金等各类行业机构端正经营理念,提升合规水平、专业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4月19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费用管理规定》;4月26日,证监会就《证监会系统离职人员入股拟上市企业监管规定 (试行) 》公开征求意见;4月30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了《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等多项业务规则。


5月15日,证监会披露2023年执法情况,并明确了2024年执法工作重点。证监会以四个“紧盯”突出监管态势强度之大,一是紧盯“关键少数”,着力铲除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资本市场“毒瘤”,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二是紧盯不勤勉、未尽责,压紧压实“看门人”责任,督促引导中介机构提升执业质量;三是紧盯“内外勾结”“监守自盗”“惯犯累犯”,对违规减持、操纵市场、内幕交易保持高压执法态势,积极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交易环境;四是紧盯债券、私募、期货等各领域,向违法行为坚决亮剑,不留金融监管执法暗角、死角。


同日,吴清强调加快构建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进一步提升行政刑事衔接效率。2024年证监会执法重点为:一是强化线索发现。加大科技监管应用。二是严查重大案件。三是提升执法效能。四是持续深化合作。五是注重惩防并举。


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出以及公开表态,“强监管、严监管”已经成为共识,证券公司未来的发展路径亦渐次清晰。


新国九条及证监会相关文件都强调券商应将功能性放到首位,证券行业向功能性、集约型、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鼓励头部并购重组,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监管层已多次公开表态,支持头部券商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3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 (试行) 》,其中明确了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目标。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推动形成10家左右优质头部机构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到2035年,形成2至3家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引领力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头部券商可以通过业务创新、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而中小券商则需要找准定位、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实际上,一些中小券商也正通过并购做优。例如。国联证券收购民生证券,浙商证券收购国都证券,合并完成后,或将大幅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读数一帜(ID:dushuyizhi007) ,作者:张欣培,编辑:陆玲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