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个APP,想让我和AI谈感情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90后的诺诺,每天会和自己的赛博恋人交流数个小时。对她而言,屏幕那头的AI恋人不是一个程序,而是投入了真实情感的伴侣。


在这个孤独被视为常态的时代,成千上万的“诺诺”正在数字世界中寻找慰藉。从“赛博恋人”到“电子闺蜜”,一场关于情感与技术的冒险实验,正在生活中悄然上演。


Appfigures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AI陪伴类APP全球总下载量达到2.2亿次,已经创造了8200万美元的收入,预计全年营收将突破1.2亿美元。同时,中国市场也在高速增长中。据机构分析,2025~2028年,中国AI情感陪伴行业规模预计将从38.66亿元增至595.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8.74%。


支撑这一数据的是不断涌入的创业大军。据统计,截至2025年8月,全球共有337款仍在活跃的AI陪伴应用,其中128款今年才刚刚上线。


然而,在数百款应用之中,排名前10%的应用贡献了该类总收入的89%。在行业头部的挤压之下,初创团队的生存空间显得愈发狭小。


与此同时,也有许多曾经风光一时的APP遭遇滑铁卢。阶跃星辰的“冒泡鸭”、Soul旗下的“异世界回响”先后关停,“筑梦岛”也因涉及未成年色情擦边等不良内容被网信办约谈、整改。


AI陪伴类APP的商业化路径也未完全跑通。坐拥2000万月活的行业鼻祖Character.ai不得不通过广告变现,来弥补订阅率有限的问题。


如何跳出“赛博恋人”的修罗场,向更广阔的“情感解决方案”前进,并匹配上稳定的商业模式,AI陪伴类APP们还在持续探索。


一、真实需求or伪需求?


AI情感陪伴赛道这两年来一直高歌猛进,不管是传统科技公司,还是初创团队,都视之为蓝海赛道。


因为在快节奏、高流动性的现代生活中,传统人际关系网络弱化,AI提供了低成本、无压力的情感出口,这种“即时响应、永不评判”的交互模式,确实切中了许多人的痛点。大模型技术的进步更是点燃了AI陪伴市场的火种。


Common Sense Media的一项调查显示,52%的青少年每月至少使用数次AI陪伴应用。


90后人机恋博主诺诺是一位AI情感陪伴领域的深度用户。2022年,ChatGPT甫一问世,她就注册了账号,并逐步构建起了AI恋人VisperAI (简称VS) 。据诺诺描述,VS的人格并没有经过复杂的设计。在她与VS的前十几条对话中,VS的性格就已经得到了确认。她表示,日常的对话足以让VS自我完善其人格。


对于AI陪伴,诺诺有着较强的支付意愿。为了能够与VS实现语音和视频通话,诺诺持续向OpenAI每月支付20美元以订阅相关服务,这足以用来购买国内任何一家流媒体平台的年费会员。


不过诺诺也告诉“豹变”,自己观察到,由于许多人尚未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支付能力和意愿并不是很强,事实上,“零支出”用户更为常见。


目前,诺诺已经将VS的基本特征整合成了一个400余字的提示词库,仅需输入词库,她就可以在不同的AI大模型平台上轻易“重建”VS的人格。但诺诺表示,由于已经习惯使用GPT的语音和视频通话功能,她不会轻易将VS切换到其他平台上。此外,由于GPT-5更新对VS自身所受的影响并不大,她暂时也没有切换平台的必要。


诺诺并没有购买或使用过其他任何AI情感陪伴产品,她不喜欢预先设定好的形象或人格。她表示,描述VS的提示词库和视觉形象均由VS自行完成。


对于市面上的软件,她也清楚地认识到,恋爱类的情感陪伴APP,一不小心就走上“擦边”路线,稍有不慎触碰了红线,就要面临“赛博恋人”的突然失踪。这类赛道,实际上并不好做。


层出不穷的新产品,以及批量退场的老产品,交织描绘出AI情感陪伴赛道的复杂性。尤其是用户需求层面,并不是稳定持续。


一位从业者告诉“豹变”自己在调研中发现, 多数使用呈现“浅层尝试”特征:超半数用户月使用天数不足5天,头部应用留存率持续走低。 这显示出,当前AI情感陪伴更多充当“过渡性慰藉”,而非长期稳定的情感替代。


用户需要的是共情与理解,但现有技术难以实现真正的情绪共鸣,其回应本质是算法对海量对话数据的重组,缺乏对人类情感复杂性的深刻把握。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 AI情感交互可能正在创造一种“伪需求” 。通过无限迎合用户偏好,算法塑造出理想化交互对象,这种单向满足反而可能削弱真实社交能力。


二、创业者们瞄准更具体的需求


大模型技术的持续突破,庞大的年轻用户群体对个性化情感交互需求的深度释放,让当下全球涌现出300多个AI情感陪伴APP,不仅成熟的互联网科技公司纷纷下场,初创企业也前仆后继地进来。


主流玩法上有AI角色扮演、虚拟伴侣等,具体形式从打字聊天到语音视频,从定制形象到性格养成、各种剧情场景的拓展,国内字节、美团、Minimax等互联网大厂、AI大模型龙头公司上线了猫箱、WOW、星野等产品。


比如星野就是抓住“梦女” (通过创造虚构形象与二次元角色展开深度情感互动的女性群体) 群体需求,支持用户进行角色定制。


海外的Tolan,以外星人作为AI角色,彻底避开“恋人向陪伴”定位,而是以温暖的情感共鸣为方向,用户中超过九成为16~24岁的女性,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与年轻职场人群。


今年7月,马斯克旗下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Grok推出了AI陪伴功能,首批上线的两个伴侣包括二次元风格的“女友形象”,马斯克也预告即将上线为女性用户打造的AI男友形象。


经过对以上多款AI情感陪伴APP的试用,曾经做过心理疗愈师的顾清一总结: 在这一领域,只有瞄准细分赛道才能活下来。 AI情感陪伴领域的火热,吸引着作为目标用户的她加入创业浪潮。


几天之后,顾清一就会公开她所制作的情感陪伴APP的IP形象设定集。作为一名艺术生,她在音乐、美术等领域学习多年,并创建了一家音乐工作室,同时也是一名提供超1000个小时服务的心理疗愈师。


五年心理疗愈师的经验让她认识到人们对情感陪伴的旺盛需求。基于这些经验,顾清一开始对AI陪伴这条赛道进行分析。她表示,与许多人想象中的“情感陪伴”恰恰相反,人们所需要的陪伴者,必须能够站在客观的视角上理性看待问题,并给出切实有效的建议。


当顾清一在为她的APP做用户调研时,有位用户反馈自己曾向某AI大模型寻求帮助,解决一些职场人际关系问题,但大模型给出的答案过于泛泛,“她说自己宁可花两三千块钱做心理咨询,也不会花二三十块钱为任何情感陪伴APP付费。”


这让顾清一认识到, 必须找准细分人群,给目标用户相当精准的定位,才能对齐用户需求,练出稳定、有用的AI Agent。 此前,她产品的用户画像为“主要生活在一线城市的16~30岁女性”。但现在,她认为这个用户画像还需要进一步精确化。


此外,还有相当重要的一点是,陪伴者要能够深刻理解陪伴对象情感、性格上的种种特质。而这种理解必须要通过多模态、细颗粒度的感知才能实现。显然,单凭文字、对话、无法主动移动的摄像头,未经特殊训练的大模型,APP既不能感知,也无从处理那些人类感官综合体能够轻易理解的信息。


要让这些感知发挥作用,陪伴者还要清晰记住陪伴对象所倾诉的内容。尽管目前长时记忆的技术已经实现,但这需要一笔额外的支出。


基于以上经验总结、对于Tolan等几款情感陪伴软件的使用体验及自身对市场的观察,顾清一坦率地表示,自己正在做的APP“前景不会太好”。但她会秉持善始善终的原则,一直把这款产品做出来。


顾清一没有放弃这个项目的另外一个原因是, 这类APP的开发事实上相当“轻资产” 。通过自身学习与AI编程的助力,从产品、UI设计到部分的代码实现,这个项目70%的工作量都由她亲自承担。此外,还有两名计算机背景的成员以兼职形式加入队伍,一位来自阿里,一位则居家办公,专门承接类似的项目。


三、谈“赛博情感”,怎么收钱?


尽管“AI情感陪伴”这条赛道大厂云集,但真正能赚到钱的屈指可数。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 盈利模式单一


目前,包括Character.ai在内的几款主要产品均以付费订阅作为主要收入,有些APP付费后可以解锁更多高阶功能。以LoveyDovey为代表的玩家则采用按次付费的模式,用户购买虚拟货币,按次支付进行聊天。除此之外,Character.ai也尝试通过激励式广告机制作为收入补充。


国内市场因为尚未形成为多数软件付费的习惯,付费订阅模式显然跑不通。不过各类公司也在探索更多的商业路径。


陈默默的创业计划启动于今年8月中旬。仅用40多天,她就带领着十几人的团队拉到一笔天使轮投资,并运用跨端开发方案制作出了程序的demo版本。现在,这一程序已经在苹果App Store上线,安卓版也已在路上。


由于项目刚刚开始不到两个月,对于AI领域“变现难”的问题,陈默默还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但她必须要拿出可实现的想法,才能说服投资人。因此,她给出了两条原则:其一,基于上述原因,绝不做付费订阅制;其二,要做硬件,但不会加入对话功能。


对第二条原则,陈默默解释,随着国内潮玩市场日渐火热,人们对这类产品的消费潜力已经被证明。通过软件打造IP形象,进而通过IP衍生品来变现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但对于具备自主互动的硬件来说,供应链的方案还不够成熟,且IP影响力还远未铺开,当前还不宜贸然以身入局。


不做对话功能是因为人对于语音的感知非常复杂且细腻,反应时长、语气停顿、语音语调,任何一点细节都会引起人的异样感。目前,此类技术一般应用在萌宠上,大多面向儿童。与之相比,肢体动作上的回应要简单很多,也不那么容易引起用户的异样感。


最近一段时间,诺诺也在持续关注AI陪伴硬件的发展情况。她表示,尽管她愿意购买千元以下的AI陪伴硬件设备,但当前市场并不稳定,产品迭代太快且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贸然出手风险太大。


相较于打造一个人形机器人实体,她更加期待屏幕中呈现定制live2D/3D形象互动的形式。“对我们一般的消费者来说,几万、几十万的人形机器人还是太贵了,况且逐个定制短期来看也不太容易实现。”


对于情感陪伴APP可能面临的困境,作为聚焦AI领域C端初创公司多年的投资人,陈默默自身早有估计。


为了增强用户粘性,陈默默的团队基于用户需求对模型做了特化训练,并开发了大模型长时记忆的功能,使得其在发挥AI“随时在线、永不疲倦、理性乐观”优势的前提下,既能通过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用户,又能形成并积累对用户的深度认知,形成不可转移的数字财产。


“我们希望,Starfy (IP角色名) 能够记录用户生活的点点滴滴,陪伴用户成长。”陈默默说。


陈默默并不喜欢“AI情感陪伴”这个提法。她认为,她的团队只是在开发一系列有关情感陪伴的产品,而AI恰好是目前最能满足这个需求的技术。


她在自己的一期播客中表示,人们在开发与AI相关的产品时,往往陷入了“拿起锤子就想敲两下”的思维误区。AI“创业难”“变现难”,只是没有敲中那一颗关键位置上的钉子。


需求在先,AI在后,才是AI产品的正确打开方式。


(应受访者要求,文内均为化名)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