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路径的公关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这是一篇非常垂直和小众的工作随笔,和我很多公众号文章一样,聚焦在传媒公关行业。


国际惯例,先放定义和免责声明:


1. 本文所说的“公关”,指的是非常狭义的“甲方in-house公关”,也就是企业传播部门的从业者;


2. 所谓两种不同的职业路径,也就是我们“来时的路”:


第一类是从企业环境一路成长起来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从入行开始就深耕内部运作、流程协作和利益相关方管理;


第二类是从新闻媒体转行进入公关岗位的人,具备新闻敏感度、内容判断力,熟悉媒体语言和传播节奏,更关注外部受众与故事本身。


3. 这两类的区别不是绝对的!真正顶级的公关人往往能在这两类特质之间自由切换、融会贯通,此外也跟不同企业的习惯/风格有关。


4. 本文因此也无意分出所谓高下,只是记录“路径差异”如何影响我们在工作中对优先级、流程、内容与风格的不同理解。


一、谁是你的“第一利益相关者”?


这是我觉得最根本的、第一直觉的差异。


第一类公关人,在面对事务时,最先想到的通常是内部stakeholder的沟通:老板愿不愿意讲、有没有时间、准备是否充分、流程走完了没有、该点头的人都点了吗……等所有都接近ready了,才会给记者一个比较“精修”的回复。


而媒体出身的公关人,其优先级则是流动的,会根据情境判断内外部事务的权重。比如同样面对媒体采访邀约,他们有时会想先下意识地问记者:“你的deadline是啥?选题角度是什么?”这些信息反过来也是他们判断要不要、能不能做的依据,以及自己的内容是否足够解答这些问题。他们可能会选择双线推进——内部对齐、同时不耽误外部回应。有时,与其拖两天给记者一个完美但延迟的回复,不如当天就回一封真诚、有大方向和时效的邮件 (或者微信联系) 。因为做过记者所以他们知道 其实媒体并不关心你们内部是否“穿戴整齐”——最关心的其实是你是否responsive。


二、谁来写/改/把关第一道内容?


企业出身的公关人,在写talking points、准备Q&A的时候,下意识地outsource给第三方。一方面他们知道公关公司可以做、流程熟、产出 (大体) 可控、交付明确,另一方面他们的优先级几乎一定是给到内部stakeholders,这些可以能够外包的事情当然是外包。


而媒体出身的公关人,常常第一反应是:“我自己来吧,更快。” 因为他们知道,有时改三轮不如自己一次搞定;因为他们熟悉什么样的语感更“媒体友好”;也因为写作和内容判断本身就是他们的看家本领。这不是效率高低的问题,而是对把握内容这件事本身的舒适度不同。


三、什么让你更“爽”?


第一类人关注的“爽点”是流程本身:是否经过足够多轮 review?是否 everyone signed off?邮件是否 cc 到了所有该 loop in 的人?总之,邮件上的一长串名字是一种“集体责任机制”的保护色。


而媒体出身的公关人,则更容易被好内容和好渠道打动。他们的“爽点”是:这句话有没有立场问题?是否踩到了事实错误?有没有不自觉的“站队”?这个脚本有没有节奏感?有没有一句词会被读者记住?这个渠道是不是很难抢占?这个记者/influencer是不是合作过?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个新的媒体形态?总之,排他和独家是一种保护色。


说到底,前者更enjoy扮演一个PMO的角色,后者更像是一个content warrior 注重在内容表达本身。


四、对外部风险的偏好?


做in-house公关的人,必备技能之一就是风险意识。但两类人的风险偏好确实不同。


企业出身的公关人,倾向于谨慎保守型,面对敏感议题时更可能选择“干脆不说”,正所谓better safe than sorry。他们更喜欢审了N次的书面答复、提前准备好所有变量。


而媒体出身的公关人,第一反应总想着“这是不是一次有价值的表达机会”,更愿意推动live interview,哪怕这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他们相信只要内容是有准备的,控场能力够强,是可以把握机遇而非总是回避风险的。


五、谁更擅长向上管理?


第一类人往往特别擅长 internal stakeholder management,尤其是给老板汇报这个部分。项目结束后总能递交一份亮眼的汇报 (很多时候agency准备好) 、PPT做得整整齐齐,只要有合适机会就要在跨团队会议上present, 老板看了开心、团队有成就感,客观来说也更容易拿到晋升机会——站在一个机构的角度,这是非常fair的。


第二类人则更关注的是“这件事在外部有没有影响力”“这个故事有没有传播出去”。他们的注意力很少放在internal visibility,而是在内容传播力上。所以他们的汇报可能没有那么好看,甚至也不太在意有没有“被看见”或者在最大老板前刷存在感。这确实是有点“吃亏”的,但可能内心深处这也从来不是这类人内心满足感的真正来源吧。


当然,能两者兼修的人我也认识,既有出身于agency/corporate的也有媒体转型很成功的,我对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次,写这篇并不是为了分出个高下,因为也真的没有高下,而且也肯定存在例外。只是,跟几个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做in-house PR的朋友聊过之后,我们都发现, 职业发展路径确实塑造了处理问题的优先级和默认的打开方式。 而我自己是哪一类,相信不管你认不认识我,从这篇和我以往的文字里,应该也已经感觉得出来,不是另一类特质不可以后天培养,只是需要大量刻意练习,对我而言不够自然。


我直觉公关未必是我会一辈子从事的职业 (希望以后不要打脸 lol) ,但既然在这一段人生旅程中做此选择,记录这些随想本身就很有趣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OnHERWAY ,作者:HE Wei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