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战场多打胜仗少讲道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张琨随笔 ,作者:张琨,题图来自:AI生成
最近和几个不同企业开战略研讨会,席间有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当阐述完规划内容后,不同CEO对着各自高管说:“讲的道理都对,逻辑也自洽,但大家不要再写工作计划了——让团队尽快冲出去,先拿个结果回来再说。”
商业是战场,不是课堂。尤其当企业面临生存压力或战略攻坚期时,“多打胜仗”永远比“多讲道理”更重要。我总结这几天一线实战心得,再为管理者提供些参考。
一、先活下来,再谈“诗与远方”:生存权是一切选择的底气
对中小企业或处于危机中的企业而言,“先有生命权,再有选择权”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我曾接触过一家做智能硬件的创业公司,创始人是名校博士,团队擅长做技术白皮书和行业峰会演讲,却在产品量产阶段卡壳——他们花了很长时间优化PPT,讨论“生态闭环”“用户心智”,却连首批1000台设备的供应链都没跑通。结果竞品用3个月抢占了区域市场,他们的融资窗口期就此关闭。
在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系统性思考必须服务于当下的生存动作。“先瞄准,再开枪”,但如果连子弹都打不出去,再精准的瞄准都是空谈。
小公司不需要“完美的战略蓝图”,需要的是“能打粮食的根据地”:先把现有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做到30%,把第一批客户的复购率提升到50%,把现金流做正——这些具体的“小胜”,才是支撑企业活下来的“护城河”。
二、才华≠价值:能“把事做成”的人才是企业真资产
在华为的文化里,大家不喜欢“茶水壶里有饺子”的人。任正非解释得很直白:“我们有的是饭碗,但不要喂给不能产粮的人。”
我见过太多企业踩过这个坑:企业购买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展示能力的能力”。“优秀人才”的核心标准从来不是学历、职称或发言水平,而是“产出结果”——是签下了多少关键客户,是降低了多少生产成本,是带出了多少能打仗的团队。
三、领导者的“精力经济学”:把时间花在“关键少数”上
领导者的时间和注意力,是企业最稀缺的资源。大家要学会“做减法”:砍掉形式主义的会议,推掉不必要的应酬,把精力留给三类事:
-
直接接触客户,听真实的“炮火声”;
-
赋能一线团队,解决他们“够不着”的资源瓶颈;
-
抓住战略级矛盾,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就像任正非说的:“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让有决策权的人靠近战场。” 领导者的“奋斗”,本质是为团队清除障碍,让“奋斗者”能心无旁骛地往前冲。
四、内部沟通:拒绝“表演式汇报”,只讲“能落地的干货”
这让我想起之前服务的一家企业,他们的周例会堪称“表演赛”:市场部用精美图表展示“用户增长模型”,产品部用动态ppt演示“方案优化路径”,但当CEO问“这个月的收入和利润目标是否实现?”结果高管团队面面相觑。
商业沟通的本质是“解决问题”,不是“展示才华”。PPT是给客户、投资人看的“故事书”,内部沟通需要的是“作战地图”——标清敌军位置 (问题) 、我军火力点 (资源) 、进攻路线 (行动) ,就够了。任何跨部门汇报,核心内容必须在三页纸内说清——一页讲现状问题,一页讲解决方案,一页讲资源需求。
五、逼团队“临门一脚”:用结果淘汰“表演型奋斗”
很多企业,员工陷入“虚假忙碌”:加班到深夜做漂亮的周报,开会时用“我考虑过”“我建议过”证明存在感,却始终拿不出能落地的成果。这种“表演型奋斗”比懒惰更可怕——它让企业误以为“大家都很努力”,却掩盖了组织能力的致命缺陷。
解决之道是“结果导向的奖惩机制”:
奖励“临门一脚”的人:对直接带来客户订单、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即时奖励 (不是年终奖,而是当月奖金+公开表彰) ;
淘汰“表演型奋斗者”:对“只出勤不出力”“只汇报不落地”的人,坚决清理;
让“奋斗者”看到希望:通过晋升通道、股权激励等方式,让“多打胜仗”的人获得超额回报。
商业战场没有“道理市场”。所谓“多打胜仗少讲道理”,不是否定思考的价值,而是强调:所有思考必须服务于“打胜仗”的目标,所有道理必须转化为“能落地”的行动。
三个金句给顾问出身的企业管理者共享:
-
客户不会为“完美的方案”买单,只会为“能解决问题的产品”付费;
-
团队不会为“正确的道理”拼命,只会为“有奔头的胜仗”全力以赴;
-
企业不会因“精彩的演讲”基业长青,只会因“持续的胜利”生生不息。
多打胜仗,少讲道理——这或许就是商业战场最朴素的生存法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张琨随笔 ,作者:张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