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尴尬收场,但巨头们仍在“窘境”中竞争AI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8月1日,激烈而短暂的“外卖三国杀”终于落下帷幕,美团、淘宝京东几乎同步发文,表态要抵制恶性竞争,坚持合作共赢。


那些大额外卖券,奶茶零元购,像是一场夏日花火大会,热闹过后,似乎也没剩下什么。于是有人开始半开玩笑地发问——大家用真金白银发射的礼花弹,在赛博世界拼凑出了WAIMAI的图案,但原先说好的AI呢?


好消息是,今天,外卖大战终于告一段落,另一则好消息是,其实巨头们的AI竞争也还没有停止,其中既包括自研大模型,也包括具身智能领域。


7 21 日,京东集中宣布领投三家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千寻智能、逐际动力和众擎机器人,单日投资总额超 16 亿元。其中,千寻智能自研 VLA 模型可 实现物流场景的小时级数据迭代;众擎机器人主打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SE01 ,计划通过“硬件开源 + 生态分润”模式加速商业化;逐际动力则聚焦双足机器人 TRON 1 和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量产。


同样是 7 月, 上海它石智航技术有限公司 发生股东变更,新股东中出现了美团系。而这只是美团在具身智能领域投资的一小步, 近两月内,美团连续领投了星海图、自变量机器人等多个项目。当前的明星企业宇树科技和银河通用背后也都有美团的身影。


6 月,蚂蚁集团成为了 宇树科技 C 轮融资 的领投方之一,甚至在当月的一周内, 蚂蚁集团 连续投资 宇树科技、钛虎机器人和灵心巧手三家企业,此前,蚂蚁已布局星海图、星尘智能等公司。


不过,在消沉已久的创投市场频传捷报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另外一种趋势——


在面向未来的智能变革中,至少在具身智能方面,巨头们似乎很难通过内部孵化的方式,来实现创新和突围,它们 通过投资的方式来实现协同创新


当然这也使彼此之间很难再确立排他性的竞争壁垒,这一点,从大家集中的投资标的上就能显现。


宇树的今天有点像前几年的小红书,在它们的股东列表上,巨头云集。宇树的明天也会像小红书一样,它不会属于其中任何一家。


这大概正是巨头的 “窘境”。


01


京东此次能打外卖大战、投资机器人,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京东经过多年的准备,早已 “弹药充足”。它不仅持有 2095 亿现金以及等价物,经过多年建设,超大规模仓储网络与智能化供应链体系也已然成型,不再需要持续耗费大规模“资本化开支”。


截至 2024 年底,京东物流已在全国运营超 3600 个自营仓库及云仓,总管理面积达 3200 万平方米, 其中 43 座“亚洲一号”智能仓的自动化率超 90% ,单仓峰值日处理订单量可达 450 万单。


而庞大的仓储规模,也催生了自动化升级的刚性需求。京东的仓储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整合了 AI 调度 (如“京东物流超脑”) 、自动化设备 (分拣机器人) 和数字化系统的智能节点。


举例来说,大兴童装仓是京东物流全国 40 余座“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之一,全仓部署了自研的“智狼”搬运机器人和飞梯机器人,实现自动化入库、上架、拣选、出库等全流程作业。


相比传统 “人找货”模式,那种依靠机器的自动化流程,拣货效率提升了 3 倍以上。


显然,此次战投的三家具身智能企业,也都能在不同角度,补充京东供应链的能力, 三家企业分别覆盖 AI 大脑 - 硬件本体- 场景落地”全链条,形成技术闭环。


例如,千寻智能 (运动控制) 、众擎机器人 (负载算法) 等技术,正是为解决仓储场景中异形商品抓取、复杂地形搬运等痛点而生 ——这些技术若在京东体系内验证成功,可快速复制至外部客户,形成“场景反哺技术”的闭环。


而京东,通过投资这些企业,也能锁定与供应链高度相关的关键技术,并将京东物流场景作为技术验证的 “试验场”,最终实现其在物流自动化、供应链等领域的生态布局。


今天来看,几个月前,京东在外卖场景的高调入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重塑自己的竞争模型。


当然,彼时,人们同样认为京东在重塑自己的竞争模型,但发力点主要在前端,它希望尽可能提高消费频次,以达到高频引流的效果。但是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在偏饱和的外卖市场中引流,需要投入大量的营销费用,从而降低平台的 R OI 水平。


但是今天来看,京东也没有放弃在后端技术上进行卡位,供应链是一条复杂、漫长的链路,粗略包括商品端和物流端两端, 哪怕商品端的 R OI 水平确实降低了,如果物流端的效率能够极大提升,整体的供应链效率仍然有望保持在健康水平


这大概正是刘强东在6月“回归供应链主航道”的弦外之音,毕竟一家巨头的创始人,既不可能不算账,也不可能算小账,他应该算过总账。


02


京东选择通过投资而非自研的方式布局机器人赛道,核心原因在于其组织力与供应链优势。难以直接弥补硬科技领域的创新短板。


以京东X事业部为例,其早在2015年就启动无人机、无人仓等研发,并2016 年就喊出在宿迁建全球首个无人机调度中心,目标“村村通、县县通”。


同时,京东 2017  年公开的三级网络 (末端多旋翼 + 支线中型 + 干线大型) 里,最大的“ JDY-800 ”起飞重量  840 kg ,相当于小型货机,但直到今天仍停留在“总体方案论证”阶段。


但其中真正常态化运营的只有 kg~ 10 kg  级多旋翼机,在陕西、四川偏远乡村每天飞几十架次,离最初“每天  40  万个村庄”的设想差距极大。


但这种 “硬件化”方面的困境,并非京东独有。


例如阿里曾高调推出 “菜鸟小 G ”配送机器人,  2017  年就提出“无人机航线村村通”,团队一度扩张到  300  人,最终因运动控制等技术瓶颈,以及成本倒挂等问题, 2020  年后项目被整体“冷冻”,不得不改为投资参股模式;


2024 7 月,阿里以战略领投身份闯进逐际动力的 A 轮,紧接着又在 10 月把近 3 亿元投进星动纪元的 Pre-A —— 前者做通用人形本体,后者做大模型驱动的通用机器人 灵魂 ”。


而美团方面,也曾推出自营无人配送车 “小袋”, 2018-2020  年在北京顺义、朝阳试点,但成本却十分高昂,车辆造价  60  万元 / 台, 平均每单成本 12  元,远高于骑手  4 元~5  元, 最终不得不缩减规模,改为投资外部公司。


2023 年以后,美团将投资火力集中到具身机器人领域,成为了宇树科技最大的外部股东;而银河通用、星海图等企业,更是在 A 轮就被其连续加码;


这种 “借力打力”的模式,究其原因,并不在于互联网企业“有没有耐心亏钱”,而在于亏损曲线的形状和可承受极限不同——互联网软件可以“先亏后盈”,硬件却往往是“越亏越深”。


这是因为,对互联网企业而言,用户量越大,边际成本越趋近于零。同时,月活、留存、付费率可季度验证,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在互联网行业, 站连亏  11  年仍能靠融资续命,因为账面亏损,并不等于现金断流。


而硬件领域,BOM、模具、产线折旧是前置刚性成本。以一台配送机器人为例,仅减速器+伺服电机就占整机成本 28%~32%,


同时,在迭代成本方面,硬件一旦开模,每改一条筋位就是5 万元~8 万元模具费,以及2 周交期。周鸿祎复盘 360 智能硬件失败时直言:“很多需求是伪需求,但为伪需求已经花掉了 2000 万模具费”。


如此来看,在今天的创新当中,巨头们仍然面临 “创新者的窘境”,对于现有业务和模式的路径依赖,导致企业很难在新的领域积累认知,哪怕内部已经对趋势的变化进行响应,组织和惯性也都让其很难在新领域里深耕,并对其中产生的痛苦甘之如饴。


说到底,大家还是太有钱了,可以容许创新发生在外部,因为自己完全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去拿下它。


0 3


的确,在具身智能赛道,各大巨头们早已排兵布阵。


IT桔子数据显示,2025 年前 5 个月,机器人领域融资额已达 232 亿元,超过2024 年全年 209 亿元总和。但具体来看,京东、美团、阿里三大巨头的打法,却各有特色。


具体来看,京东的投资逻辑,主要聚焦物流仓储等工业级应用,选择技术成熟度高的企业快速落地。例如领投智元机器人 (机械臂分拣效率提升40%) 、众擎机器人 (轮式搬运机器人) ,在技术方向上,均可直接嵌入京东亚洲一号智能仓。


生态构建 方面,京东则 推出 JoyInside 平台,将自研大模型植入第三方机器人硬件,形成 算法 - 硬件 - 数据” 闭环,试图建立“ 买机器人上京东” 的渠道心智


而美团的资本攻势,则更倾向于本地生活场景的 “激进撒网”。


2024 年以来累计投资 8 家具身智能企业,包括宇树科技 (四足机器狗配送) 、自变量机器人 (端到端大模型) ,单年投入超十亿元,王兴更被称作“ 中国具身智能第一投资人”。


今年 5 月美团战投领投又参与了自变量机器人数亿 A 轮;今年 7 月,美团战投又领投了它石智航 1.22 亿美元天使 + 轮。


同时,美团还开放了 700 万商户网络作为试验场,例如银河通用人形机器人已落地无人药店,星海图导购机器人进驻 500 家商超。


这样的投资战略,摆明了是想通过具身机器人,将智能化、自动化的力量,嵌入配送、餐饮、酒店等密集的本地生活场景,构筑起有纵深,且生态繁杂的本地商业系统。


而阿里方面,则通过自身的大模型底座 (如通义Qwen) ,投资逐际动力 (关节技术) 、星尘智能 (感知算法) ,专注“大脑”而非“本体”。


具体来说,阿里通过开源生态和行业定制模型,构建智能中枢,再通过投资机器人企业补足 “物理载体”能力,并将云计算、大模型与机器人技术深度绑定,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同时,阿里云大数据和 AI 平台,在过去几年里已经通过千卡、万卡规模算力集群承载了智能辅助驾驶的端到端大模型数据产线和模型训练,这种能力可以很好地延伸到具身智能产业上。


总体上看,目前的“外卖三巨头”,都在使出各自的 特长与神通,积极抢滩人形机器人赛道。


而这样的布局,本质上是对新的增量市场的渴望。


当前,外卖三巨头的估值已跌至历史低位:京东静态 PE 8 倍、美团 18 倍、阿里 16 倍。资本市场对持续半年的千亿补贴大战反应冷淡——美团、阿里、京东股价年内均出现了不小幅度的小跌,表现远逊于恒生指数 11% 的涨幅。


这背后是外卖市场的存量博弈本质, 2025 年中国外卖用户规模接近饱和,渗透率达 22.6% ,订单量增速降至 7.2% ,平台需为每单补贴 3元~12 元才能维持增长,单均亏损扩大至历史峰值。


在此困境下,三巨头们都需要新的故事和增长点。


具身 智能技术 趋于 成熟 ,且价格接近商用,则可能彻底改写行业规则:京东的供应链机器人、美团的本地生活数据、阿里的云端 AI ,均可与具身智能形成闭环,将外卖战场从“补贴大战”转向“技术密度”。


这场具身智能的布局与较量 是对下一个时代的争夺战 。谁能率先整合,技术、供应链与场景,将单台机器人成本压缩至接近商用,并形成 “技术 - 产品 - 市场”的正循环,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最话 FunTalk ,作者:林书,编辑:王芳洁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