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顶流,艰难回本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刘国辉

编辑 | 关雪菁

头图 | AI生图


9月10日,广发基金公告称,基金经理刘格菘因工作安排卸任广发多元新兴股票,由此前共同管理该基金的周智硕独自管理。

 

2019年刘格菘管理该产品年度收益达到106.58%,获得股票型基金收益冠军。2020年业绩也不错,不过2023-2024年亏损均在20%以上。截至今年9月10日,累积净值较高点还有30%的距离。

 

不只是刘格菘,2019-2021年的牛市中,受基金出圈、业绩火爆影响,多位基金经理被奉为顶流,产品大卖。不过2021年之后,随着A股走熊,这些顶流大多经历了较大回撤,口碑快速下滑。

 

到了今年,牛市再度来袭,这些昔日顶流境遇不同。如这轮牛市中,刘格菘管理的产品净值也在上涨,但距离前期在2021年的高点都还有距离。而同样是成长风格的少数昔日顶流,如今已经逐渐让客户回本。如谢治宇,陈皓,杨锐文,产品较2021年高点已经不远。也有少量成长风格基金经理的部分产品净值已经突破2021年高点。

 

当然,也有不少昔日顶流如今境遇与刘格菘差不多,如重仓白酒、医药、新能源的基金经理,产品净值距离回本也都还有点远。

 

科技成长基金经理离回本最近

 

这一轮行情整体上是“科技牛”,成长风格表现突出,包括AI产业链、机器人、创新药、新消费等领域都展现了相当多的机会, 科技 成长风格基金经理以及一些对科技配置比例较高的均衡成长基金经理,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直接受益,其中一部分顶流已经熬过了最难的时光,产品净值正在逐渐接近2021年高点,当初买在顶峰的基民,正在迎来回本的时刻。

 

知名的科技成长基金经理当中,五年维度看业绩最优的可能是华安基金胡宜斌。他的代表作华安媒体互联网累积净值截至2025.9.11日,较2021年12月的高点,已经高出了25%。


公募顶流,艰难回本

华安媒体互联网近五年累计净值走势(资料来源:天天基金)


实际上从2018年至今的牛熊转换之下,胡宜斌只有2020年表现一般,其他年份都稳定居前。2019年牛市中配置以电子、新能源为主,收益翻倍,2020年配置传媒,在牛市中表现靠后,2021年后配置了电子、疫后消费,2023年配置了AI和数据要素,2024年以后至今显著增加了算力配置,配置方向几乎都非常准确。


胡宜斌在投资框架上以行业中观对比为主,这是成长基金经理主流的思路,胡宜斌比较强的地方在于把握好了行业裂变前夕的节奏,并对行业进行适度轮动。

 

陈皓是“易方达三剑客”中偏均衡成长风格的选手,曾经在白酒上挣了不少钱,他对于科技的配置一直高于张坤和萧楠,张坤和萧楠对于科技的配置极少,这源于两种风格的不同。张坤和萧楠属于质量价值风格 ,更看重护城河、企业竞争力带来的成长性,科技的护城河往往是不稳定的,因此张坤除了买过在证券IT行业市占率极高的恒生电子外,极少买科技股。而成长风格更看重未来增长空间、当下景气度、业绩兑现能力等,科技正符合这类基金经理的口味。

 

今年陈皓业绩好于张坤和萧楠,代表作易方达科翔今年在半导体、液冷、光模块、医药等板块的细分龙头上布局,截至9.11日( 下文中年内收益均截至9.11日 )年内收益48.65%,累积净值已经超过了2021年12月的高点。


公募顶流,艰难回本

易方达科翔近五年累积净值走势(资料来源:天天基金)


相比于质量价值风格的张坤和萧楠,陈皓持有更多的科技股,属于均衡成长风格,代表作在2023年一季度后就没有重仓过白酒,持仓都以成长股为主,偏好左侧布局。截至9月11日,陈皓管理的8只产品都已经达到或者接近2021年高点。

 

另一位离回本不远的顶流是谢治宇,他是均衡成长风格,2018年左右凭借业绩成名,自2021年后表现不佳,不过今年有点强势复苏的迹象,管理的兴全社会价值重仓了港股互联网龙头、创新药和半导体,都是今年表现不错的板块,截至9.11日年内收益55%,同类排名前10%,累积净值已经超过2021年的高点,不过代表作兴全合润与另一只产品兴全合宜持仓港股略少,收益分别为32%和42%,累积净值较2021年2月的高点还有10%的距离。


公募顶流,艰难回本

兴全社会价值近五年累积净值走势(资料来源:天天基金)


顶流中离回本较近的还有科技成长风格的杨锐文,他的代表作景顺长城优选混合今年重仓一些科技细分赛道龙头,如消费电子、平衡车、红外、X线等,今年以来收益29.45%,同类排名在前50%,也不是非常突出,但胜在2023年和2024年都表现不错,累积净值来看较2021年11月的高点还有3.6%的距离,即使是买在最高点的投资者,也离回本不远了。目前他在管的产品任职回报已经全部转为正收益,包括在2021和2022年行情高点发的产品。

 

这几位基金经理离回本不远或者已经让客户回本,还有一些成长风格基金经理离回本还有一点距离,不过也算是不远了。

 

冯明远也是上一轮牛市中表现不错跻身顶流的科技成长基金经理之一,特点是能力圈广泛,持股数量多而分散,擅长发掘中小盘牛股,2019-2020年牛市中在新能源、半导体等板块有较好的收益。不过自2022年后随着成长行情的调整而业绩下滑,2023年也没能及时调整到AI赛道,期间数次传出离职的消息,不过最终还是继续留在了信达澳亚。2024年至今在芯片、电子元器件、消费电子等领域持股较多,业绩出现修复,今年以来在管产品收益均在26%左右,累积净值较2021年12月的高点普遍还有15%左右的距离。

 

老将傅鹏博今年业绩出色,他只管理一支产品睿远成长价值混合,今年持仓了PCB、光模块龙头以及寒王,业绩当然不错,年内收益已达58.38%,同类排名进入前10%,目前距离2021年2月的高点还有16%的距离。主要是因为过去三年亏损有点大了。傅鹏博是大盘成长风格,2022-2023年持仓新能源、化工、电信等领域的大盘股,在中小盘行情中比较吃亏,亏损较多。今年大力度调仓,重仓了AI算力,业绩终于好转。


睿远成长价值近五年累积净值走势(资料来源:天天基金)

 

另一位大盘成长风格老将朱少醒今年表现一般,年内收益只有16%,排名靠后,不过胜在过去三年亏损比傅鹏博小,目前距离2021年2月的高点也还有16%的距离。朱少醒管理富国天惠已经近20年,经历多轮牛熊后年化收益仍有15.54%,不过更多是职业生涯前期积累,2021年至今业绩较为平淡。

 

李晓星管理产品太多,旗下产品表现不一。他的代表作银华中小盘混合今年重仓半导体,最近净值异军突起,年内收益达到49%,虽然2022-2024年表现不佳,但凭借着最近一个月的突飞猛进,距离2021年7月的高点只剩下10%。


作为景气度投资选手,李晓星的银华中小盘过去三年里主要在新能源、半导体、军工、计算机等板块进行配置,表现一般。今年减仓了军工,主要配置AI算力,把握住了机会。不过其他产品距离回本还有较大距离,如主要配置消费板块的银华盛世精选,持仓以传统消费为主,没有配置新消费,累积净值距离2021年7月的高点还有30%。

 

也不是所有科技成长基金经理都在迅速回血。一些仍距离2021年高点有很长距离。如2019年的收益冠军刘格菘,当年夺冠主要是靠重仓半导体、计算机、医药,2022年以后主要配置在新能源上,损失较大。今年又有不少仓位在军工上,对于算力等核心机会参与较少。目前管理的产品中,有些产品累积净值较2021年高点还差近40%,有效稍好的产品,离高点约21%。刘格菘投资方法主要是中观行业比较,注重行业供需格局变化,现在看来对于新能源等板块的供需判断失误。

 

总体来说, 科技成长是目前A股最强势的领域,也有可能是保持较长向上走势的领域,一方面因为政策大方向就集中在科技成长,另一方面这些领域的上市公司业绩也逐渐兑现。长期来看前期亏损的基金,逐渐回本乃至跑出收益的概率不小。

 

科技成长基金经理大体上都是中观行业对比的思路,选择对市场空间大、景气度提升、有业绩兑现能力的行业和个股进行重仓,不同的是左右侧布局、卖点选择等, 决定业绩走向的核心还是对于行业趋势的判断力,在行业机会判断上的胜率较高且有魄力适时调仓的的基金经理,相对来说长期业绩更优。

 

新能源基金,回本路漫漫

 

同样是成长风格基金经理,新能源基金经理就没那么幸运了。2019-2021年新能源牛市行情中涌现了部分靠重仓新能源而业绩出色的选手,迅速跻身顶流, 可惜的是这些基金经理患上了路径依赖症,与股票谈恋爱入戏太深,至今仍以新能源为底仓,经历了大幅回撤。虽然最近受益于反内卷与固态电池商业化等因素,新能源表现不错,但这些新能源基金的回本之路仍然路漫漫。

 

上一轮牛市中成名的陆彬,2019-2021年业绩炸裂,代表作汇丰晋信智造先锋三年业绩分别达到73.88%、128.65%、42.93%,不过盈亏同源,接下来三年里始终没能摆脱往昔的路径依赖,虽然增加过电子、计算机等板块的配置,不过并不成功,2022-2024年亏损同样炸裂,达到-32.60%、-19.19%、-14.50%。今年再度全面重仓新能源,受益最近的新能源行情,业绩还不错,代表作年内收益36%,不过过去欠账太多,累积净值较2021年12月的高点还差40%。


汇丰晋信智造先锋近五年累积净值走势(资料来源:天天基金)


陆彬在投资策略上是典型的成长风格,重点挖掘持续成长特性突出的上市公司,偏好中游制造和周期板块,做适时轮动,并不局限于新能源。但从结果看做的并不好。相比之下他的全市场基金表现略好一些,不过较2021年9月的高点仍有20%的差距。

 

其他靠重仓新能源成名的基金经理大多也是如此,曾经业绩非常辉煌,但最近三年业绩非常暗淡,产品距离回本遥遥无期。如国投瑞银施成也是比较有特色的基金经理,喜欢重仓新能源上游的资源品,曾经业绩不错,接下来的几年熊市里依然抱死新能源,亏损巨大。直到今年二季度,施成显著加大了半导体配置,年内收益达到57%,不过较2021年9月高点还有50%的距离。

 

广发基金郑澄然2020年靠光伏成名,到现在依然偏好光伏,他的代表作广发高端制造较2021年11月高点还差57%。

 

相对较好的是2021年的收益冠军崔宸龙,他在2023年逐渐远离了新能源,代表作前海开源公用事业主要配置港股电力股,另一只管理较久的产品前海开源新经济重点配置电子、半导体、军工,业绩也不算好,不过比新能源稍好一些,两只产品距离2021年高点分别差11%和31%。

 

2023年上半年大模型风起云涌,有一批曾重仓新能源的基金经历转投AI,在当时被讽“高位接盘”,不过现在来看是正确的。如上一轮牛市中业绩出色的前宏利基金知名选手王鹏,2023年转投AI后避免了进一步的亏损。今年初王鹏离职,代表作宏利转型机遇的接任者孟杰依然重仓AI算力等板块,今年截至9.11累积净值较2021年11月的高点已经高出7%左右。


宏利转型机遇近五年累积净值走势(资料来源:天天基金)

 

变则通,通则久。

 

接下来大量新能源基金何时能回本,并不好说。 当下新能源车、光伏、储能基本面上并没有出现明显改观,依然受到产能过剩的压制。只是受益于反内卷,市场预期供给端能得到控制,再加上固态电池等技术的进展,让估值有所提升。能否掀起大行情,还要看产能过剩问题解决与否,以及新技术的商业化进展如何。

 

消费基金经理短期回本难

 

上一轮牛市中,以白酒为主的消费大放异彩,成就了不少主要配置消费的基金经理。其中 张坤、萧楠、刘彦春、胡昕炜、焦巍等,都成了绝对的顶流。这些基金经理大多是质量价值风格,看重企业在所在领域的竞争力、壁垒,而白酒龙头最符合这一标准,所以这些基金经理大多离不开白酒。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专攻消费的赛道基金经理如王园园、韩威俊等,曾经也是颇受关注的选手。

 

2019-2020年牛市时的消费与现今的消费,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经历了疫后三年的毒打,很多人已经不再相信消费还能像此前那样具有高成长性。实际上消费已经是当前经济体系中表现最弱的环节之一。在此背景下,重仓消费特别是白酒的基金,回本无疑是困难的。

 

张坤的代表作易方达优质精选累积净值较2021年高点还差31%,另一只产品易方达蓝筹较高点差37%。萧楠的代表作易方达消费行业较2021年高点也有38%的距离,他管理的另一种配置比较均衡、消费占比低的易方达瑞恒,曾经配置了较多的银行、煤炭等板块,业绩较好,较2021年高点只差7%。刘彦春净值较高点差33%左右,几位顶流的消费产品大差不差。胡昕炜的代表作汇添富消费行业混合则较2021高点还有42%的差距。焦巍的代表作银华富裕主题较2021高点的距离是40%。焦巍在2024年开始,持仓全面转向高股息板块,消费持仓已经很少,今年持仓以银行为主,跟上轮牛市中的白酒医药相去甚远,但业绩仍然是没有起色。

 

这些消费顶流基金经理主要共性在于依然看好曾经给自己带来高收益和荣耀的传统消费,在新消费上布局很少,缺少足够的变化。 代表作今年的收益普遍在10%以下,在全市场排名靠后。胡昕炜的另一产品汇添富消费升级买入了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等新消费个股,业绩就好很多,年内收益超过30%,不过较2021年高点也还有29%的距离。

 

一些专攻消费的赛道基金经理表现相对好一些,如韩威俊的交银策略回报较高点差21%,王园园的富国消费主题较高点差26%,主要原因在于 赛道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较顶流低不少,操作更加灵活,较早减仓白酒,买入一些市值较低的消费细分赛道龙头(如零食、宠物等)来改善业绩。

 

偏深度价值的基金经理管理的消费基金,长期表现在消费基金中最优。与上述质量价值风格顶流不同,深度价值更看重估值和安全边际,较少参与白酒等热门股,因此回撤相对更低一些。如 谭丽管理的嘉实新消费,2023和2024年都实现了正收益,累积净值较2021年初高点只差6%。

 

目前来看继续依靠重仓白酒等传统消费,基金回本的难度是很大的,毕竟行业环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当下白酒的机会更多体现在一部分资金“高切低”,但行情的持续性存疑。

 

医药基金经理迎来“救星”

 

医药板块今年因为有创新药行情,表现优异,医药顶流基金经理今年的业绩都不错,如葛兰、赵蓓在管产品年内收益基本都在30%以上,赵蓓一只重仓创新药的产品甚至取得了翻倍收益。不过医药行业过去三年里受到集采、反腐等影响,下滑过大,以至于葛兰、赵蓓的产品较2021年高点距离都不小, 葛兰的中欧医疗健康差距达到40%以上,赵蓓业绩更好,代表作工银医疗保健较高点的距离在27%左右。

 

知名医药基金经理中长期业绩较好的是万民远,他在医药基金经理中是深度价值派,相对更看重低估值和安全边际,2022年曾经靠重仓药店、中药等低估值板块取得居前的业绩,不过也错过了今年的创新药行情。他的代表作融通健康产业较2021年高点还差3%。不过他的产品高点在2023年出现,较2023年高点差距约14%。

 

尽管如此,长期视角看顶流的医药基金预计还是能逐渐缩小亏损,乃至回本、实现盈利。主要源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医药的长期趋势是向上的,特别是我国在创新药领域的竞争力逐渐凸显,刚刚开始出海,未来增长潜力是不错的,会孕育较多的机会。

 

中国在创新药领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商业成果,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爆发。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总额达484.84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全球竞争力愈加凸显。竞争力提升的背后,核心原因在于工程师红利。中国生物制药工程师数量全球居首,且成本相对低廉更高的研发效率。国外药企买国内管线相比于自己研发,更有性价比。在具备产业趋势的情况下,医药基金回本可能性不算低,只是还需要时间来换空间。

 

顶流基金经理“祛魅”

 

回本速度是对基金经理能力的最好检验。能否让“高点入场”的投资者尽快回血,直接影响口碑和长期资金。而 从近年来顶流基金经理的回本速度来看,确实是要对历史业绩出色的基金经理“祛魅”了。

 

2019–2021 的牛市形成了“流量+募资”放大器,很多经理因高度集中在热门赛道被快速推上顶流;随后的熊市放大了回撤。因此顶流基金经理当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产业的β与个人运气的产物。

 

靠少量赛道成名的经理,规模一大就失去灵活性;高规模→重仓→回撤→赎回→口碑恶化,形成恶性循环。能把研究框架从一个产业趋势迁移到另一个新兴产业趋势(如从新能源到AI算力)的经理更容易恢复。

 

“顶流”不是万能保险;能否回本,取决于经理是否能研究透产业周期并果断迁移研究与仓位,以及所处赛道的基本面恢复速度。

 

今年以来一些绩优新秀因为重仓了AI算力、创新药等高成长领域,业绩出奇的好,近一年收益翻倍的基金经理有不少,收益在两倍以上的基金也有一些。对于这些基金经理,也需要“祛魅”,其未来也会出现年化收益的均值回归。

 

做投资,产业趋势最为关键

 

雷军曾经创业经验总结为“顺势而为”。基金投资方面,很大程度上也是要看产业长期趋势。

 

A股2019年至今这一轮“牛→熊→牛”的更迭中,不同顶流基金经理的表现,也让我们看到,科技是最快的修复通道,新能源是最长的回本赛道,消费与医药则取决于结构性变化与政策弹性。这背后,又是不同产业的长期成长潜力、当下所处阶段、行业竞争状况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综合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形成的产业趋势,是决定投资结果的最大因子。

 

如果产业具备长期前景且确定性强,目前所处阶段又比较偏早期,那么即使短期内买在高点上,之后经历亏损但最终也有极大概率形成正收益 ,如2023年年中第一波AI算力行情退潮时的光模块以及当时重仓算力的基金等就是如此。当下的创新药可能也处于这样的阶段。当然这些产业也会在未来经历预期逐渐兑现、行业从快速发展步入成熟期、估值与交易拥挤度过高等局面,使得板块经历较大调整。

 

如果产业向上趋势依然存在,但产业已经进入渗透率较高的阶段,或者行业格局不够好,竞争激烈,往往机会不会太好 ,2022年至今的新能源就是如此,需要产业自身或者政策层面进行调整,如果调整到位,机会依然较大。

 

如果产业趋势不够好,整体盘子增长慢或者在萎缩,未来增长空间也缺乏逻辑支撑,则投资机会不会很好,机会主要可能集中在估值过低后的修复,供给层面的出清,以及一些细分赛道的机会,如消费板块大体上就是如此。

 

对于基金经理而言,其实做上述不同趋势的产业的投资,都有可能挣到钱,但需要有相应的能力。

 

科技成长包括AI、算力、半导体、消费电子、创新药等,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也是泛科技领域。 科技成长的基金经理需要判断好长期趋势的确定性以及短期内的发展阶段,需要有完善的投资框架以及在不同成长板块进行适时调整的能力,在产业趋势发生大变化时能迅速抬升新产业仓位,把“哪个细分赛道要上、哪家能成为龙头”做到足够细,提前把握景气切换的能力很重要 。这并不容易,需要深挖产业链、客户与订单能见度,降低错判风险。错过关键赛道或迟到,往往意味着业绩平庸或者回撤。

 

总体来说,科技成长既要求对行业节奏的高度敏感,也要求操作的果断与研究深度,成功概率高但对执行要求也最高。

 

可以看到当前市场上数量最多的基金经理其实就是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短期业绩不错的不少,但长期能一直判断力在线的基金经理并不多,即使是最顶级的基金经理也会有判断错的时候。

 

医药其实长期以来一直有机会,此前有成长性医疗器械、仿制药、消费升级下的医疗服务、低估值的中药与药店等板块有过不错的机会,未来还有创新药、医疗器械等成长性机会。医药基金长期逻辑稳健,但短期受政策与个股事件驱动强,混合运用价值与趋势(兼顾研发进展判断)是优胜路径。

 

做消费的基金经理,如果社会整体消费水平中长期不能有很好的复苏的话,行业整体不具备较好的β,其超额收益可能更多要靠对市场低估的消费资产的挖掘,以及新兴消费的挖掘。深度价值与小规模赛道经理能保值甚至跑赢,而长期绑死没有成长趋势的产业的经理最困难。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