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板一定要亲自干点“脏活”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真实的谎言


衡量行业研究员的经验,有一个最重要的标准,上市公司高管对公司的介绍,他们能不能看出,哪些可信,哪些半信半疑,哪些一听就是“真实的谎言”?


很多时候, 并不是上市公司故意撒谎,而是高层确实不知道业务“实际上”是怎么运作的 ——就像西贝的贾老板是真的相信下面的餐厅是按“操作指南”上那几道菜的标准做法,所以没有预制菜一样。


虽然西贝与老罗的口水战,祸根在于预制菜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两边说的“预制菜”不是一个概念,但从贾老板的回应看,他应该也不知道,后厨到底“预制”到什么程度,员工知道,餐厅经理知道,部分中层也知道,但就是老板以为不存在。


其实这种事,作为打工人都能理解,如果事事按照上面的标准,工作就没法做了,大部分业务层领导也明白,有能力把“下面做的”和“向上汇报的”,变成两张皮,但老板就是不知道—— 有的是想不到,有的是不想知道。


西贝这种上市公司级别的企业 (A股营收中位数20亿) ,大部分老板主要接触的是品牌定位、市场宣传、供应链的顶层信息;而执行层为了迎合老板的品牌战略叙事,往往会淡化屏蔽一些与叙事不符的细节,而老板们长期沉浸在“我们坚持现炒现做”的叙事中,自然觉得自己很冤。


但真正危险的是投资者,至少90%的信息是由这一类上市公司高管提供的, 很容易跟老板一样,沉浸在这一类宏大叙事中。


首先要说明,这篇文章的视角是投资者,不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要“知情权”,也不是站在餐饮企业的角度去“分析实际困难”,而是作为普通的散户投资者,如何判断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


绝不可以杀戮为乐


《冰与火之歌》全书的第一个场景,临冬城主史塔克公爵对一个逃兵执行死刑,他特意让自己7岁的小儿子布兰观看斩首的整个过程——看过书或美剧的读者都知道,史塔克并不是一个残忍的人,为什么他要让一个孩子看如此血腥的场面呢?


行刑之后,史塔克公爵先问了儿子一个问题:“你知道为什么我要亲自行刑吗?”


答案:这是史塔克家族遵循先民的传统——判决死刑的人必须亲自动手。


他对儿子说:“布兰,有朝一日你会成为罗柏的家臣,为你哥哥和国王治理属于你自己的领地,届时你也必须执掌律法。当那天来临的时候, 你绝不可以杀戮为乐,亦不可逃避责任。统治者若是躲在幕后,付钱给刽子手执行,很快就会忘记死亡为何物。


记得十几年前初看《冰与火之歌》时,第一时间就被这段话震撼到了。这段话其实解释了一个现象:权力越高的人,越缺乏对生命的敬畏。


很少有人喜欢亲自杀人的感受,这正是道德感的起源。 但社会等级出现后,决策与执行的分离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不需要自己亲手杀人,只要一个命令,就可以让成千上万的人成为“无定河边骨”,这就彻底让他们摆脱道德感的束缚,反而有了一种崇高的历史使命感;而执行者又会用“我只是执行命令”的理由,来为自己的恶行开脱。


这正是史塔克的家族传统:“统治者若是躲在幕后,付钱给刽子手执行,很快就会忘记死亡为何物”。


史塔克家族的这个传统还有另一个目的更值得深思——“亦不可逃避责任”。


亦不可逃避责任


说真的,我希望上市公司的CEO们,能够定期做下面清单里的事:


  • 亲自 (不是下指令) 做假账;

  • 亲自与客户陪酒,向对方的采购经理行贿;

  • 直接到超市,把竞品的陈列弄坏,直接在网上发布诋毁竞品的黑稿;

  • 直接与买到不合格产品的消费者谈判,用尽推诿之辞和威胁利诱摆平他们;

  • 当面辞退忠心耿耿但能力有限的员工,钻各种空子节省各种裁员费用……


我很关注上市公司CEO的履历,喜欢那些从底层升上来,至少干过上面清单中的一两件事的CEO;我也理解, 位高权重的另一个好处是,不用再亲自做上面的那些“脏活”。


但人在高位待久了,就容易健忘,加上时代变化快, 可能很多CEO真的以为现在公司运营跟我那时不一样,更规范,更干净。


所以说,CEO不知道下面的实际操作,通常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领导也想知道,但没有能力知道。


2018年的波音737 MAX危机,两起空难、全球停飞,市值大幅缩水。


高层一开始坚称飞机是安全的,问题可控。但随着媒体的深入调查,发现 工程师早就反馈过MCAS系统存在安全隐患,但层层汇报后被淡化,到了最高层,甚至真的“不知道”问题严重到致命。


这就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导致的高层战略与一线实际脱节。


就像《是的,大臣》里,秘书们信奉着一个传统:大臣绝不该知道超过他们需要知道的事情,这样他们就无法泄露。


西贝门店几百家,供应链、原料加工、中央厨房、门店操作环节非常复杂,老板说所有后厨可以自由进出,媒体可以随时问,难道是把自家当成新荣记了?这不是梁咏琪给的“勇气”,是下属给的。


结果预制菜的问题没有说明白,后厨的种种乱象 (其实是大多数餐厅的日常) 却暴露在消费者的面前, 其实真正“劝退”消费者的,从来不是预制菜,而是后厨管理。


我很害怕那种理想主义色彩很重、但KPI一点都不含糊的CEO,底层有1000种欺骗你迎合你的方法,让老板觉得自己完全可以“站着把钱赚了”。


要讲情怀,就不要追求高增长。


我还特别警惕那些喜欢出书,喜欢在媒体上高谈商业理想的CEO,宣传话术一遍遍地说,最后把自己给洗脑了。


另一种更常见的情况是,CEO根本不想知道。


在2016年富国银行虚假账户丑闻中,富国银行员工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大规模开设虚假账户,并将客户卡上的资金挪至这些账户中,导致客户因账户余额不足、信用卡透支,发生高达200多万美元的损失。


令人震惊的是, 有多达5300名的富国银行员工参与了虚假账户开设的活动,占员工总数的2%。


高层声称对基层员工的作为“毫不知情”,但以我在金融系统的实际工作经验看,此类KPI引发的集体舞弊,与波音那种涉及飞行安全的官僚主义作风不同,高层不可能完全不知情,高层只是没想到造假规模如此之大,这就是典型的“不想知道”。


领导喜欢说的一句话是 “我不想知道过程,我只要看结果” ,企业的考核重点也永远是结果,CEO也是知道这些结果是怎么出来的,知道过程并不完全“见得了阳光”,这就是他们不想知道过程的重要原因。


富国银行曾是股神巴菲特的经典成功案例,从1989年起到丑闻爆发时,一直持有,而且多次在股东大会和致股东信中夸奖富国银行“优秀的零售银行”“低成本资金来源卓越”。


巴菲特这里说的是富国银行 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交叉销售比例 ,然而巴菲特并没有想一想,这么高的比例是如何实现的呢?


主要“归功”于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业务线主管凯莉托斯泰特,此人在富国银行工作了27年之久,奉行强势销售文化。


一位客户经理回忆说,自己每天都要完成8.5种产品的销售任务,她一天要开四个电话会议:9点、11点、下午2点、5点,每次会议都是被上司追问,销售团队卖了多少产品。如果完不成当天任务,就要留下来加班,要么继续打电话推销完成指标,要么就需要“想办法”追上指标。


丑闻爆发后,巴菲特在2017年股东大会上不得不承认:“我们以前太过信任富国银行的管理层了。”


你看,即便是股神听到的“漂亮增长”,也是来源于管理层的自我包装,和实际一线操作完全是两回事。幸亏富国银行只是虚开账户,如果是像巴林银行被员工投机炒作虚报利润直接拖倒闭了,股神就晚节不保了。


贾老板说企业的净利润才5%,一般的消费者觉得老板在故意哭穷,但以我看了那么多连锁餐饮上市公司财报的经验,我是相信的, 餐饮企业净利润率跟定价没有什么关系, 蜜雪冰城是18%,奈雪是-19%。净利润率低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战略失误,不断开店关店折腾,影响了净利润率,另一种是内部经营效率低下,各种滴冒跑滴,成本费用高到基层员工不得不“动点脑筋”维持财务数据,又影响了消费者体验,陷入恶性循环。


人人都喜欢高毛利、高周期、低费用、高增长的公司,但这些指标是怎么得到了,你不能光看高管的PPT。


调研企业,只要有可能,我都想看一看CEO日常如何工作,如何与企业中层管理层沟通,能透露很多财报无法告诉你的事。 很多中层的小心思,外人一眼就能看出来,CEO反而是“只缘身在此山岗中”。


管理企业不是慈善事业,激烈市场竞争之下,你很难做到每一件事都既符合商业利益,又在道德和法律上完美无缺,你总是需要在两者之间平衡,更多情况下,CEO无论如何做都会伤害一些人,只能在员工、供应商和客户中选择一部分人,让他们失望。


正因为如此,CEO要定期亲手干一些“脏活”,而不是事事假以人手,否则,时间长了,领导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幻觉”:


  • 自己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员工不理解;

  • 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了,只是消费者太苛刻,“水军”太猖獗;

  • 自己的决策都是高瞻远瞩的,只是同行不讲武德……


这正是史塔克家族传统“亦不可逃避责任”的意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人神共奋 (ID:tongyipaocha) ,作者:思想钢印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