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债熊,市场在定价怎样的未来?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丁萍
编辑 | 关雪菁
头图 | 视觉中国
在市场分歧中,金价又创新高。回顾今年的走势,金价的上一轮高点出现在4月22日,当时COMEX黄金突破了3500美元/盎司大关,催化剂是中美贸易战的升级。那时,黄金凸显了避险属性。但随着贸易战缓和,以及金价盘踞高位,市场从一边倒的看涨渐转谨慎,波动加剧。
如今金价再次突破历史高点,COMEX黄金突破了3600美元/盎司,黄金股同样表现亮眼。黄金股ETF (517520) 在8月上涨了16.46%,而9月前7个交易日更是实现了超10%的涨幅。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长债正在经历普遍下跌。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接近5%,英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5.69%,创1998年以来新高;德国和法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突破3.4%和4.5%,是2011年和2009年以来未曾见过的水平。
债券价格和到期收益率呈现反向变化,长期国债收益率创新高,意味着长债价格在下跌。
按照传统逻辑,黄金和长债往往是市场的“双保险”,但当下却出现了“黄金创高、长债暴跌”的错位行情。这反常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市场逻辑?
表象的背离
我们先来看金价何以再创新高?
黄金的终极对手是主权信用,尤其是美元信用。8月25日,特朗普以“欺诈”为由罢免美联储理事库克。这是首次由总统直接罢免美联储成员,严重挑战央行独立性。市场担忧,若央行政策被政治化,控制通胀和维护货币稳定的能力将打折扣。美元信用作为“全球货币”的根基因此动摇,黄金作为超主权资产,自然受益。
8月地缘局势和贸易摩擦事件频发也是催生金价的因素之一。瑞士对美黄金出口风波、美国对印度大幅加征关税以及对瑞士商品征收额外关税等,均在阶段性推升市场避险情绪;同时,美俄峰会未能达成实质性和平协议……这些事件进一步放大了市场风险担忧,金价在震荡中获得托底。
黄金的上涨,不仅仅是“避险交易”,更是对实际利率下行的押注 。
在8月杰克逊霍尔会议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暗示9月可能启动降息。黄金是一种无息资产,持有黄金的成本,取决于市场利率,尤其是实际利率。降息预期直接压低了美债通胀挂钩债券(TIPS)的实际收益率,黄金的机会成本就会下降。
与此同时,降息预期也会大幅提振债券这一利率敏感资产的需求,推动债券价格上涨。尤其是在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2025年以来,很多央行已经走向宽松 (但节奏并不统一:欧洲多国频繁降息,美国9月大概率要降息,日本反而偏紧) ——据美银统计,截至8月26日,今年全球累计降息已达91次,是2020年以来最快的宽松节奏。
可现实却是——全球长期国债价格普遍走弱,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谁在压垮债市?
货币政策和债市走势背离,并不是“降息失效”,而是债券市场的长端利率,不仅仅反映了央行政策,更是对通胀预期、财政健康、未来经济走势的直接计价。
市场参与者心里明白,虽然短期利率降低了,但通胀和财政负担没变,未来的钱更不值钱了,使得他们对长期风险要求更高的补偿 (期限溢价) 。 长期债券收益率上升,正是他们对未来通胀高企以及政府无法有效控制财政赤字的担忧 。
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主要经济体,在2025年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美国财政赤字持续保持在GDP的6.5%以上,全年净发债规模预计突破2.2万亿美元;欧元区、英国同样高赤字,日本债务占GDP比例高达250%。
如此庞大的负债让市场开始担忧高这些国家的偿债能力——这就好像一个人不停地刷信用卡,应付利息的负担已压得喘不过气来,未来还款的能力成了大家心中的疑问。
投资者需求的改变同样压垮了债市。传统的长债大买家,如养老金基金和保险公司,随着长债的“无风险资产”属性被削弱,他们开始寻找更高收益或者更能抵御通胀风险的资产。于是大量资金从长债流出,转移到黄金和高信用等级的企业债上。
尤其是黄金,无论通胀多高,黄金都有其不依赖任何信用的稀缺价值。2025年,黄金价格上涨超过30%,ETF持仓量也创历史新高,全球央行净增持黄金超过700吨。它们告诉我们,在货币和财政的不确定时代,黄金更“金贵”。
我们过去多次强调过,影响债市的本质是供需关系的变化。全球长债的需求端是萎缩的,供应端又是宽松的。
2025年上半年,美债净增量同比猛增30%,欧洲主要国家的发债速度亦加快,债券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加重了价格压力。
长债收益率上涨,受冲击最重的是那些依赖频繁短期借款、负债多以外币计价、且外汇储备有限的国家。典型的一些新兴市场,比如土耳其、阿根廷等,一旦长债收益率上升,资金会外流、货币贬值、再融资困难,风险立刻暴露。
相对受益的主要是那些靠本币负债、银行存贷利差赚钱,以及保险和养老金这类需要长期收益的机构。如果利率上升不至于太猛导致资产暴跌,他们反而能拿到更稳更高的长期收益。
总而言之, 我们看到的不是单纯地长债价格下跌,而是在全球债务负担加重、货币政策受限、通胀未退、经济增速乏力条件下,市场在对未来重新定价 。
市场在定价怎样的未来?
当我们看到黄金一路飙升,长端国债却持续下跌,市场其实是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号:过去那个被视为绝对稳定和安全的世界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以往,长期国债被视为最稳健的资产,是避险资金的“港湾”,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资金会自然而然地流入债市。但现在,这个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投资者眼中的未来已不再是“低通胀、低利率、稳定增长”的环境,而是一个财政负担越来越重、通胀时起时伏、政策不确定性上升的时代。
很多投资者已经意识到,政府不得不持续举债,赤字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同时,尽管央行反复强调物价稳定,但一旦受到政治干预,可信度就会打折扣。这种担忧,直接体现在对长期债券的要求上:投资者要更高的回报,才愿意继续持有。所以我们看到收益率不断上行。
与此同时,黄金正在扮演“制度保险”的角色。它不依赖任何政府的信用,不会因为某个国家的赤字扩大而贬值。各大央行也在纷纷加大黄金储备,把其当作货币体系稳定的一道防线。正因为如此,当美元信用出现裂痕,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此起彼伏之时,黄金成了全球资本最坚实的避风港。
更明晰地说,黄金和长期债券正讲述着两条并行却大相径庭的故事。债券市场传递的信息是“未来融资成本只会继续提升”,而黄金则在不断敲响“制度与信用风险日益累积”的警钟。
或许更可怕的是,这种局面让我们意识到,央行降息的传统救市手段已经变得有限。市场对未来通胀、债务持续性的担忧让债市自行定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正遭遇根本性挑战。过去那套简单靠降息压低利率、刺激经济的方法,在负债累累且通胀高企的今天,难以奏效。
这一切导致的另一结果,是社会信心的动摇和结构性分化。黄金大涨是避险的本能反应,说明全球资金都在焦虑“纸币和债务背后的故事”。当大家都有“资产无锚”的无力感时,整个社会的信心也容易被动摇。
未来市场会怎样?这取决于两个关键点: 一是美国和欧洲能否真正实施并持续推进严肃的财政整顿计划,平衡赤字与债务 ;二是 全球重大地缘政治风险是否能够缓解,从而稳定通胀预期和经济前景 。如果这两点都做不到,那么投资者的选择也很明确——继续用黄金来对冲风险,同时要求更高的债券利率作为补偿,债券市场的高收益率新常态将延续。
所以,当我们问“全球到底在定价怎样的未来?”答案是:一个不再确定、不再便宜的未来。 不再确定,体现在通胀高企、地缘扰动更频;不再便宜,体现在久期风险须付出更高价格、财税整固需要真实成本 。
面对这波金融资产定价逻辑的突变,大家除了担忧,也需要新的应对之道:不再盲目依赖单一品种 (无论是国债,还是黄金) ,而是优先考虑分散风险、现金流稳健、具备抗风险能力的多元配置。
毕竟,没有任何资产是绝对安全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