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的边界没了
左边此前甲骨文做市场的,一副老江湖的样子;右边一位小姑娘,一聊才知道,零零后,做自媒体的。
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自己有点老了。看着她,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画面:十年后我四十多岁,会不会还举着iPad、拿着手机,在现场怼脸拍短视频?
这个问题把我卡住了。因为今天,人人都是自媒体。
以前媒体是很特殊的身份。要在报社、电视台,写文章、做节目,才能算是媒体人,说出去,别人还会带着点尊敬。
现在不一样了。人人手里一台手机,随时能拍、能发,只要开个号,就敢自称“自媒体”。
我刷抖音时经常心情复杂。明明有些人讲得乱七八糟、逻辑一塌糊涂,偏偏他们的视频流量很大。
再打开小红书,很多内容随手写写,点赞评论却比我辛辛苦苦码一篇长文还多;心里不服气,但又不得不承认:在短视频、短内容的逻辑下,哪怕表达粗糙,也能更快抓住人的注意力。
以前去会场,别人知道是博主、行业观察者,还会觉得挺厉害,追着问怎么看行业。
现在不一样了。
只要拿着手机拍拍拍,或者胸前挂个运动相机,别人寒暄十有八九会说:哎,你这个设备不错啊,我平时也拍点东西发一发;甚至动不动还有人调侃:我偶尔也兼职做自媒体。
那种感觉很微妙。
好像这件事,已经成了任何人都能顺嘴带上的标签。哪怕完全业余,也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同行。
后来我想明白了,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今天的传播逻辑,门槛被压到了前所未有的低,博主身份边界消失了。
低到什么程度?说一个例子:
前几天我爸发了个视频,戴着帽子,在地里干活,背景配广场舞的音乐,画面又土又随意,但点赞量居然比我抖音发过的大多数作品都高,还接了广子。
所以,“做博主”已经完全没门槛了;不用设备多专业,只要拿起手机拍,就能立刻获得“创作者”的身份,哪怕完全业余,也能大大方方说自己是博主。
你别笑我爸,这种博主有时还挺吃香。
对品牌来说,投放划算。一,便宜,不像头部大V动不动就几万块;二,链路短,可以直接跑转化;就算是品宣,效果一般,品牌主也不心疼,反正没花多少钱。
换句话说,给了品牌“广撒网、重点捞鱼”的机会。大面积试错,批量投放,总能碰上几个表现亮眼的,这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玩法。
但问题也在这里。
人人都能做博主,身份稀缺性没了,信息质量自然也参差不齐。算法推什么,就看什么;谁声音大,谁就先被看见;真正稀缺、有价值、需要沉淀的内容,反而被热闹淹没了。
有时,我还会自嘲,写几千字的长文,阅读量还不如我爸随手拍的视频。热闹过去了,能留下什么?我没答案。
不管怎么说,这大概是所谓主流环境带来的“低逻辑”;它解决低门槛带来的海量供给、即时满足。
如果传播都靠“低逻辑”运转,那还有谁愿意花时间,去做高密度、慢复利的内容?其实,还真有人在坚持。
前几天我听了一个播客,叫 Founders Podcast 。
嘉宾聊到人工智能时说了一句话,大意是:AI不会把所有饭碗都端走,但它正在重新定义饭碗。
这句话让我一下联想到:为什么会有人死磕“高逻辑”的表达?其实跟科技媒体这些年的演化路径有关。
从最早的个人博客,到专业写作,再到播客矩阵,再到如今的“AI+智识共同体”。为什么会这样演进?因为噪音越来越大,个体要想不被淹没,就得找准自己的位置,最好还能拉住一群愿意长期跟随的读者。
可现实是,声音越来越杂;很多时候,大嗓门最容易被听见,新声音却很难冒出来。那怎么办?只能让自己的内容更“硬”、更“清晰”,让人一眼就能抓住,所以才会有“高逻辑”这个思路。
我觉得至少有三个特征:
一, 高密度 。短视频是一口吞下,十几秒让你爽一下;高逻辑更像硬骨头,要咀嚼、要消化,听完还得反复琢磨;就像乔布斯的斯坦福演讲,不长,但十几年过去,大家还在引用。
二, 长复利 。短视频命短,像快餐,解决眼前的饥饿;而一篇好文章、一档播客更像老酒,几年后依旧有人回头去看。
第三是清晰度。很多短内容模棱两可,谁都不得罪;高逻辑内容立场鲜明,观点清楚到你根本不会误解。你可以不同意,但至少抓得住参照系。
所以啊,那期播客给我的启发就是:信息浓度够,才会吸引同频的人,甚至是更高维度的人,愿意带着好奇心追着看。
我也有过类似的感受。
以前在公司做2B业务时,写过不少干货:比如:怎么搭建私域流量池,怎么做官网,官网内容怎么布局,触点怎么让搜索引擎抓取到……
这些东西写完就放在那儿。结果过了两三年,还有人点赞、收藏,甚至加到私密文件夹;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这就是高逻辑的魅力:它能长期沉淀,慢慢发挥作用。
不过,高逻辑和低逻辑,算两条平行路吗?还是说,背后对应着两套完全不同的传播逻辑?
我能想到的答案是: 算法和叙事。
低逻辑靠算法。算法逻辑是被动刷到,你滑动屏幕,平台替你决定什么该出现。
好处很明显:高效率、规模化、去中心化。你不要任何背景,只要抓住一点流量红利,就有可能被推到上万人面前。
正因为如此,算法逻辑给了很多普通人发声的机会。
但问题也一眼能看穿。
一,流量分配完全看平台脸色。你今天火不火,不在你手里。创作者变成了平台的影子,离开分发机制,几乎没有真正的资产。
二,信息价值被稀释。很多内容并不更好,只是声音更大、情绪更强,就能赢得曝光;第三,生命周期极短。爆款能在一夜之间点燃,但也能在第二天凉透,几乎没有沉淀力。
叙事逻辑不一样,节奏慢、清晰、靠长期积累;它靠主动寻找,你记住了某个名字,某个频道,过几天还会自己点进去看。
这背后依靠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有人认同你,才会持续关注你。这样的传播,短期冷清,但能沉淀关系。
当然,它的门槛也高,不讨巧。
它不可能带来一夜爆红,也很难覆盖所有人,它就像种子一样,慢慢发芽,不过,只要内容能解决问题,放在那里,总有人来。
如果说算法逻辑像高速公路,车流量大,跑得快,被更多人看到;那叙事逻辑更像一条小路,人少,但走过的人都清楚自己为什么走这条路。
换句话说:高速公路解决效率,小路保留意义;效率带来短期热闹,但意义才能留下长期价值。
所以我常常会问自己:我到底希望我的内容,是“路过时刷到的一眼”,还是“几年后还能被人主动找回来”?答案很清楚,后者。不然的话,我早在短视频的语境里活蹦乱跳了。
流量真不等于价值,这在国内外大家都心知肚明。
算法永远推最能刺激你神经的东西,你随便刷一会儿国内的短视频平台,就能看到“狗血剧情”“猎奇标题”。
现在广告更离谱,动不动塞进来一条,基本上我刷五条里就有一条是广子,真无语。
国外也没好到哪去。
《金融时报》前阵子还点名说,TikTok把政治议题切成一条条短视频,靠情绪堆砌,讨论的深度彻底没了。
我还看到一个故事:有个女生后台被误判成怀孕了,结果她的社交媒体首页,直接从温馨育儿视频切换成各种流产、胎停的恐怖内容。
你想想,这种推荐带来的是陪伴吗?不是啊,是赤裸裸的焦虑和伤害。
说到底,算法的逻辑简单粗暴:能留住你,它就推;至于有没有价值,它根本不管,声音大、情绪强、争议多的东西,自然更容易被算法“奖励”。
平台不想负责价值,只想着商业效率,那这块缺口谁来补?
很多个人已经在补位。长期写作者、播客主持人,甚至知乎答主,慢慢成了某个领域的“锚点”。他们没啥机构背景,但因为长期、稳定、清晰的表达,硬是攒出了一群忠实的追随者。
我最近还看到一些挺有意思的例子。
有个科技分析师 Ben Thompson ,搞了个叫Stratechery的付费专栏,订阅人数不算多,读者里全是硅谷的大佬,文章经常在公司内部传来传去。
Lex Fridman ,MIT出身,做超长播客,动辄聊几个小时,从人工智能聊到哲学。我有时候嫌太长,就干脆转成文字看。说实话,他能提供的深度,别的地方真找不到。
这说明,价值牵引正在从机构媒体往个人IP身上转移。只要一个人能长期稳定输出,就能慢慢变成某个话题的参照。
但话说回来,个人再强,也有天花板。价值有了,规模跟不上;算法有规模,却没价值观。怎么办?
我看到一些新的尝试。
美国的The Athletic,最早记者抱团写体育新闻,慢慢做大,最后被《纽约时报》收购;还有投资机构a16z,干脆自己搭建内容矩阵,一边推投资组合,一边输出价值观,既能带货,又能带价值。
所以,未来会不会出现一种人,既能带货,又能带价值?肯定会的,现在已经不少了。
但从我的角度,肯定不希望到40岁,还要举着手机刷存在感;要真举着手机,那希望留下生活里有趣的片段。
而理性思考,终究该留在文字里,留在能沉淀下来的东西里。应该是这样,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