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eSIM,谁是受益者?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苹果17的发售,又把eSIM推成热点。


关于这项技术我写过好几次,自以为 从技术角度看真没啥值得分析的。 如果还对技术方面有疑问,那就直接看小枣君这篇 《关于eSIM,看这一篇就够啦》 ,写得很全面、很专业。


这一轮传播中有个热点,就是国内几家运营商的态度。从最初“中国大陆地区只支持中国联通”,到周末时苹果官网调整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将为本产品提供eSIM支持”,这一变化更激发了围观群众的兴趣。


我想通过分析eSIM推广后各方的获益程度,解释为什么运营商会对eSIM又爱又恨。


最大受益方:手机厂商


从技术上说,eSIM不是新近出现的黑科技。我们先看几个大的时间节点:


2011年,苹果公司申请eSIM专利;


2014年,苹果公司发布了基于AppleSIM的产品,当时我写了 《AppleSIM会让运营商抓狂么》 ,认为 即便有了AppleSIM,用户也不能随性地摆脱运营商;


2016年,GSMA发布了eSIM规范。这一规范得到了多家设备商、终端厂商和运营商的支持,自此之后,eSIM就成为多厂商支持的通用技术。


如今的通信全产业链都非常卷,大家在存量市场上打来打去,竞争十分惨烈。手机厂商的研发人员绞尽脑汁寻找创新点和新卖点,目的就是引导客户换新机。


而如果电信运营商网络升级,支持eSIM,手机厂商就可借此理由推出和销售新机型,以匹配网络升级的理由吸引客户购买新手机。这是可以驱动海量客户更换新机的好机会啊。


实际上, 苹果推eSIM的初衷是取代运营商成为入口 ,只不过,现在看来,这一目标只能退而求其次,借助eSIM拉起手机销售的市场空间。


如果把eSIM作为卖点,那将是所有手机厂商的新机会,所以我们看到,最卖力推eSIM的,努力宣传eSIM带来的好处的就是手机厂商。


第二受益方:设备制造商


前面说了,通信全产业链都非常卷。对于通信设备商来说,在已经完成5G全覆盖的中国区,如今也没有多少能向运营商兜售的产品了。


以前那种大规模的网络升级,与之同时出现的是产业玩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带来产业大洗牌。在这个过程中,后来的玩家为了改变现状以及获得后续收益,不惜掀桌子; 领跑者最优的结果是惨胜,一不小心还会出局。


现在呢?设备商只剩下有限的几家,与后面的潜在对手拉开了足够的差距,网络演进平稳推进,保持平衡地和谐共赢,产业整体利益最大化,大家不亦乐乎?


所以从主观意愿上说, 目前设备商不想也不愿让6G过早到来,主导产业标准的设备商逐渐形成默契,不急于推动网络在短期内大规模升级。


存量空间不足,6G还远,可运营商不花钱的话,设备商的业绩会下滑啊。于是设备商会主推小版本的升级,最多就是做到5G-A这样的程度,鼓励运营商进行网络优化和配置升级。


搞eSIM这种规格的升级改造动作,不产生高强度的竞争,不会打乱现有格局,还能收取不菲的改造升级费用,正合适。


我不否认有专业人员会出于对技术演进的热爱,执着于推动eSIM的发展;但 一般来说,技术专家们会醉心于新东西,对这种十几年前的老古董的兴趣不会很大的。


但也有打着技术专家的旗号,以“技术先进”和“使用便利”为由,形成业界普遍支持eSIM的氛围,其目的无非是给运营商增加压力,然后掏钱给设备商罢了。


第三:最终客户


无论是企业客户还是个人客户,无论是手机还是物联网终端,eSIM能给最终客户带来好处。


只不过 受益的程度有多大呢?我认为十分有限 ,所以将最终客户排在受益方的第三位。


出于安全可控、企业自身情况、所在国家政策等因素,不同运营商会对eSIM的使用提出各种限制性要求。对此,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设备商都有说明,这样也就把操作不便的责任甩给了运营商。


也就是说,通过eSIM更换运营商的具体操作,肯定不统一,而且可能并不简单。


因此,最终用户看到的传播内容,大都是夸eSIM好的;使用时出了问题,或者操作不便,都是运营商的责任。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 提升便利性后引发的安全问题 ,这在此前发生过。安全问题会对使用者会受影响甚至产生损失,而这方面的责任也是要由电信运营商来承担的,与设备商和终端商无关。


那么拿着有eSIM功能的手机,通过在手机上的操作更换运营商,这种行为的频次有多高?我认为对绝大多数客户来说是超低频次的操作,低到使用时多半需要求助。


有了eSIM,用户会比以前更容易更换运营商,但真用到这个功能的概率并不高。


更何况,我在《 能帮你换运营商的,不止携号转网这一条路 》里写过,无论是携号转网还是eSIM,都无法实现客户心目中对网络的自由选择的期望。 比以前容易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转网的限制和门槛永远都会存在。


最后:电信运营商


不管他人如何忽悠,运营商心里很清楚: 舞动eSIM这把双刃剑,伤到自己的概率很大


那些说发展eSIM对运营商有好处的,基本观点是eSIM提升用户转网入网的便利性,有助于运营商扩大用户规模。


然而,稍微深想一步就明白, eSIM降低了用户入网的门槛,同样也降低了用户离网的门槛。


如果只有一家运营商支持eSIM,客户可能会因为某款eSIM手机而入网这家运营商,此时这家运营商是有竞争优势的。


在成熟且饱和状态的市场中,如果有一家运营商打破平衡,其他运营商大概率会跟进,避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而当所有运营商都支持eSIM的时候,终端形成的差异化立刻消失,影响用户决策的还是网络质量、资费和服务。


毕竟, 无论是网络设备还是终端,这些都是从第三方购买的成熟技术和产品,运营商无法借助这种能力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我在 《eSIM卡真正颠覆的是什么》 中分析过:eSIM带来的“换号不换卡”模式既不会颠覆运营商,也很难给运营商带来增量;但会加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在物联网以及那些对用户ID不敏感的领域。


现实中,eSIM业务曾经被运营商开通和推广,甚至在工信部的“十四五”规划里也出现过,那么在这几年的尝试中,eSIM给运营商带来的效果怎样,用户规模因eSIM增长了多少,收益如何?运营商自己心里清楚。


如今,无论是苹果手机的推动还是对发展物联网的期待,运营商又重启eSIM了。我的判断是:eSIM和“携号转网”类似,会 迫使运营商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成本,卷得更厉害,但不会对市场份额和经营结果造成太大影响。


说得直白些,就是在产业侧的鼓动下,eSIM能让运营商花钱做网络升级,引导客户花钱买新手机,而这些投资却很难带来新价值和新体验。


彩蛋:媒体与投资者


设备商、手机商、运营商、最终客户,这些是通信产业链上关键角色。而在产业链之外,还有些角色是eSIM的受益者,他们的收获甚至比主角们更大、更多。


那就是媒体人士,以及股市里的一些投资人。


对于媒体来说,尤其是自媒体们,特别喜欢这种隔一段时间就热一下的“黑科技”。


一方面话题可以有热度,有流量。


一方面容易有金主爸爸,而且是真金白银。


而且,由于存在技术门槛,且实际价值并不高,话题很快就消失了。等到下一轮的时候,大部分受众已经忘了以前发生过什么,拿以前的素材就能迅速成文,学习成本挺低的。


举个例子:eSIM的最初形态AppleSIM,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


我再大胆推测下:不到两个月后,绝大多数人就不记得什么是eSIM了。


股市里的情况也类似。基于一个消息,再加上分析师和专家们的一通解释,足够炒一轮波段。


有些企业的股票长期是一路下行的趋势,但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之内拉出非常漂亮的曲线。


eSIM的传播炒作比eSIM本身更能带动价值 ,这才是真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尚儒客栈 ,作者:开心爹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虎嗅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