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小孩的日常
下午五点,我准时下班去接妹妹。三岁的小朋友最近习惯把放学后逛超市当作减压方式。她一上车就嚷嚷要去,我没答应,只好拿出包里的巧克力哄她,暂时安抚了下来。
快到家时,她突然想起要买草莓图案的小内裤,说必须现在立刻马上去买。我说超市没有,她立刻崩溃,在车里哭嚎,回家后继续耍赖打滚,晚饭也不吃。
吃完饭我躺在沙发上歇着,她又来缠我,要我帮她拿冰淇淋,必须是我,不许是爸爸。我要起身上厕所,也不可以,说妈妈必须陪她玩。
这时候哥哥在书房大喊数学题不会做,周末参加 party 的礼物还没买,八点半之前还得洗澡刷牙。我像打仗一样在屋里来回穿梭,推着两个小项目进度,还要处理打架和告状。
吊着一口仙气撑到了睡前故事时间,我实在筋疲力尽,想让爸爸接手,小人儿却不同意,在隔壁屋里哭喊:“不要爸爸!”我坐在沙发上听着,内疚如潮水翻涌,可身体和情绪真的已经照顾不了她了。
这时候对爸爸哄娃无能就异常不满。
爸爸对孩子的哭闹,往往能情绪抽离,保持平静。母亲却难以忽视,这不只是生理差异造成的,更因为一种被社会默许的父亲的“情绪豁免权”。
同时,生理差异也并不全是天生的。研究发现,积极参与育儿的父亲在大脑结构和功能上会发生变化,包括催产素水平的升高和与情绪处理相关脑区的激活增强(Kim et al., 2014),这证明了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也揭示了,所谓“母职天性”,一半是生理,一半是制度安排。
我们早该看清,母亲身份从来不是自然的,它是社会建构的。而“生育信息差”,正是这个建构中最系统、最隐蔽、也最残酷的一环。
生育信息差如何形成
几乎所有社会,无论文化或种族,都有意无意地掩盖生育的真实成本。因为一旦所有女性都能真正掌握这笔账的全貌,出生率可能会断崖式下跌。
整个社会都默契地维持这种沉默,连许多女人的亲人、朋友、甚至她们自己的母亲,也会在无意识中选择站在帮凶的一边。不信你观察,那些真正不催婚催育的妈妈,往往才是最疼女儿的。
这种信息差,靠的不是一纸法规,而是一整套经过不断转述的文化叙事。但那些在代际之间口口相传的,关于“生孩子有好处”的说法,不是夸大其词,就是断章取义。
比如那句常听到的:“生育能降低妇科疾病的风险。”且不说妊娠和生产本身就伴随大量潜在并发症,这种说法本身也过于笼统。妊娠和生育是否能系统性地降低妇科疾病风险,并没有明确的科学定论。
还有特别常见的人生绑架,“没生过孩子的女人人生不完整”,“爱哪个男人,就给他生个孩子”等,这些看似深情的话语,其背后其实是把女性当作生育工具,把人生价值与生育能力直接挂钩的险恶逻辑。
“孩子是亲密关系的纽带”,“女人天生喜欢孩子”这类说法,看似顺理成章,但前者常常隐藏了关系里巨大的隐性成本,后者则往往来自社会建构的深度驯化。
具体一点,女人真的是“天生喜欢孩子”吗?想象你做一名两岁班的幼儿园老师,每天面对别人家的小屁孩,处理尿裤子、打闹和情绪崩溃,你还会如此笃定地热爱这“另一个物种”吗?
这些世代口口相传的“道理”,它未必每一环节都出于恶意,但确实共同构成了对女性信息权的侵蚀。根据社会阶层和经济收入的不同,它们形成了一个适合各个阶层的自选洗脑菜单。
身体心理情绪的三重消耗
生理的消耗比如一孕傻三年,虽然是句玩笑话,但首次怀孕生产的女性,大脑灰质会发生可测量的变化,这可不是调侃,而是母亲为了适应婴儿需求做出的生理改变 (Hoekzema et al., 2017) 。
孕期并发症 (子痫、妊娠糖尿病、胎盘前置、流产风险) ,生产并发症 (羊水栓塞、无痛分娩穿刺事故) ,生育后遗症 (盆底肌松弛、腹直肌分离、产后慢性疼痛) ……都是实打实的健康风险,许多甚至是不可逆的身体损伤。生产引起的漏尿、性交疼痛至今仍是禁忌话题,在家庭和公共语境中被集体压抑。
更难的是漫长的体力透支期。就算有月嫂或长辈帮忙,也挡不住那种身心俱疲的震撼。
新手妈妈的生活,简直像一场没有伦理审查的残酷人体实验。连续夜醒、持续抱举、反复哄睡;白天则需全时段运动、随时响应。这种不间断的高压劳动,半年只是起步。更讽刺的是,这还只是体力活,情绪劳动还没提及。
因此产后抑郁远比我们以为的普遍。即使未达到临床诊断的标准,大部分妈妈都会觉得自己像被突然抛入一个痛苦的黑洞,喘不过气来。这种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重压,让无数新妈妈望天长叹:为什么没人提前告诉我,这事会这么难?
母职牢笼:终生项目
对妈妈来说,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与自己绑定持续终生的项目。这个项目,女人是DRI (直接负责人) ,她们对这个项目的整体状况承担责任,项目投入上不封顶。工作可以辞,结婚还能离,当了妈,一辈子也别想跑。
我家爸爸已经是很优秀的爸爸了——全靠同行衬托,但他常年依然处于执行专家的角色。他需要非常具体的任务指令,才能有所折扣地完成。他永远无法抵达他自己在工作中那种主动的规划和优化一个项目的状态——roadmap他只会给他的工作做,孩子不是他的工作。
而对母亲而言,孩子的状态、需求、情绪变化,永远像嵌在脑子里的实时监控器,停不下来。生活起居、学习运动、医疗调度、社交维系……这一整套日常事务,必须由妈妈主动驱动,提前布局,随时调整。
“母爱神话”是更高明的操控方式。它把母亲的付出无限讴歌与升华,听起来是赞美,实则是道德绑架。在现在女性认知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育儿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妈妈们被迫投入一场育儿竞赛。Calarco等学者 (2022) 发现,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母亲每周投入18.3小时研究育儿知识。孩子不断变化的需求,成为母亲焦虑的永动机。
人生规划也因此不得不让位。生育往往意味着轨道的固化,空间的压缩,人生可能性的收缩。职场断档,收入受限,整个人生重心的转移,这就是“母职惩罚”的现实,而反观父亲们,却完全不需要这样的付出,所以他们才可以继续追求自己的星辰大海。
更大的代价是,请老人帮忙育儿,意味着与糟糕原生家庭的深度捆绑。情绪旧账、新伤叠加,成为一生难解的副本。
阶层影响下的母职成本
当然,不是所有母亲都以相同的方式承担这些任务。经济条件优渥的女性,往往可以通过月嫂、保姆、司机等外包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体力负担,用金钱换取喘息空间。
对她们而言,成本只是转换了形态——从身体的辛劳转为对育儿质量的掌控焦虑,以及富人阶层对“好妈妈”的隐形绩效考核。当梅琳达·盖茨,这位坐拥千亿资源的女性,仍需等到三个孩子全部成年后才签署离婚协议,母职惩罚跨越阶层的捆绑便暴露无遗。
育儿成本从未真正消失,它只是随着阶层位置的不同,换了一种更隐蔽、更体面、也更难被说出口的样子。
生育的收益
虽然成本高昂,但生育也带来某些无法否认的收益。
首先,它提供了一种现成的人生意义解决方案。养育孩子是一个主动消耗自己的生命,指向他者并且似乎能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点自己存在过的痕迹的目标。在一个人生意义需要自己构建的时代,跟随主流选择育儿,某种程度上能缓解个体面对虚无的焦虑和恐惧。
其次,对原生家庭匮乏爱与支持的女性而言,育儿也常常是一次“重新被养育”的机会。她们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体会到从未拥有的深度链接,也因此激发出修复创伤、完善人格的动力。
值得着重强调,以上二者是个体在心理和情感层面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收获。毫不夸张地说,虽然个体有差异,但这两个看起来抽象但其实可以具体到每天的日常生活感受的收获,是最有可能为育儿巨大的成本正名,而让女性选择生育的理由。
再者,母亲身份仍是当代社会价值分配的一张入场券。“母以子贵”听起来似乎遥远又可笑,但女性借由生育在社会中获得归属与价值分配,至今仍是不争的现实——你很少见到不生孩子的“硅谷娇妻”,而“顺义妈妈”首先就是个妈妈,这不是巧合,而是文化现实。
孩子还会带来家庭关系的凝聚力与社交网络的拓展。亲子活动让父母产生并肩作战的战友情,新生命成为家族的情感中心;孩子的社交也间接扩展了母亲的社交半径,许多新朋友都来自“谁家孩子的家长”。
但这些社会层面的收益,本质上也是双刃剑。当你被称为“XX妈妈”,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就已悄然改变;而所谓“稳固的关系”,也可能因为育儿角色失衡反过来变成新的绑架。
至于“老有所依”,“完整人生”这些社会许诺的生育回报,往往只是有限且有条件的。孩子终将成年离家,那时你才会真正意识到:自我实现的延迟甚至搁置,是无法追回的代价。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孩子就是这样一种生物,他们叫你一声妈妈,天上就会blingbling的掉星星。这是真的。只是它没有说出另外一半的真相——母慈子孝的时刻,永远只是生活的一半而已;另外一半,名字叫做鸡飞狗跳。
生育还原为选择
新生代的姑娘们,已经喊出了不婚不育保平安这样的口号。我欣赏这种矫枉过正的勇气。生育,本该是自由选择的一环,而不是人生列车上默认的一个站点。
我身边选择不育的女性比例正在显著上升,她们的人生依然完整、丰盛。这并不代表她们反对生育,而是代表她们终于拥有了选择的权利。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几乎都伴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当女性的教育水平、经济能力、社会地位上升,她们自然会开始对“生”与“不生”提出主张。
我很爱我的孩子们,但我确实遗憾,在还有选择的时候,没有被提醒过,这是一个如此重大的决定。我宁可那时有人认真告诉我:“你得好好考虑,因为你,是有选择的。”
你可以先养只猫,看看自己对小动物的耐心和体力;做做基因检测,评估妊娠风险;认真审视自己的情绪调节、人际支持能力;也别忘了测试伴侣的育儿参与度——空口无凭,不如借娃养两天。
唯独不要用“别人都生”,“爸妈催我生”,“迟早都要生”这些话,来搪塞自己。
愿每一个还有选择的女性,都能被善意提醒,被充分告知;愿你在充分了解成本和收益的情况下,做出属于你自己的决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王小一和她的朋友们 ,作者:王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