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钢琴热烧了20年,今年彻底熄火了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90后wuwu从5岁起开始学钢琴。


受热爱音乐的父母影响,她自幼便浸润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1997年左右,音乐学院的教授来家里授课,一小时就收费800元。多年以后wuwu从父母那里得知,光是在钢琴课上,他们这么多年陆陆续续就花了上百万。


从古典钢琴演奏专业本科毕业后,她考取了教师证,先后在幼儿园、小学和培训机构做钢琴老师。


但到了2020年,wuwu的课时费最低能被压价到100元一节,她尝试转行。做过销售、自媒体,中间辗转过成都、重庆、北京、深圳等城市,但从小学钢琴的她,因为缺乏更多专业技能,多次转行都以失败告终。


她的背后,折射着钢琴行业的落寞。


全民学琴的疯狂年代


过去二十年,中国一跃成为 世界钢琴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 。钢琴音乐是西方高雅、上层文化艺术的象征,被称为“西洋乐器之王”,在中国家长心中占据着绝对的优越地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钢琴学习热潮迅猛升温。一大批父母将改变家庭阶层的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而学习钢琴,在他们眼中正是实现阶层跨越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无数家庭节衣缩食,将孩子送进钢琴课堂。那时的学习目标极为明确: 考入艺术院校钢琴专业、成为钢琴演奏家,完成“脱胎换骨”的家族理想。


随着郎朗、李云迪等钢琴家声名鹊起,学琴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更成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一种途径。


但是艺术院校数量有限,招生名额更有限, 最终能真正步入专业道路的只是极少数拔尖者。 如果说高考是千军万马的“独木桥”,那么钢琴艺术之路,则是其中更窄、更险的一条。


同一时间,国内的业余钢琴考级催生了出新的教育制度: 艺术特长生的升学加分, 学钢琴的热潮再次空前高涨。


不过对很多家庭而言,学琴不是因为孩子不可抗拒的爱好,而是一种“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做”的从众逻辑:考级、比赛、面子的展示,构成了学琴行为背后的动因。


钢琴热背后,更多人因专业梦碎而选择放弃,实则是无数家庭期望落寞的背影。


学钢琴的热潮一直延续到了2010年代,塑造出了 庞大的教培市场与配套产业:琴行、陪练、考级培训, 整个生态因此膨胀。


Kico毕业于幼师专业,毕业后自学了钢琴,2017年进入广州一家琴行做钢琴老师。


那时候正是钢琴热潮最猛烈的时候,每天都有大量的家长带着小孩来咨询,许多家庭压根没有想过要购买钢琴,但看着身边的朋友都带着孩子学琴,他们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每到周末她都需要从早上八点一直上课上到下午六七点,中间吃午饭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工作日每天也能有四五节课。


来上课的孩子里以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为主,大多数家长都是抱着想让孩子考级的想法来报名,将这视为一种教育投资。


孩子们日常练习的曲目也仅仅限于考级的几首规定歌曲, 很多都是直接死记硬背旋律,“有一些可能最后连五线谱都不认识”。


中产钢琴热退潮


Kico感受到钢琴热潮的减退,是在2023年。


过去,许多家长在课程还有三五节课才结束时,就会主动来续费,但到了2023年底,Kico和老板去询问许多课程到期的家长是否需要续课时,60%的人都被直接拒绝了。


在2015年高考改革后,“艺术特长生”招生改为“高水平艺术团”招生,高校可以在高考后通过自主招生政策选拔部分具有某方面艺术特长的非艺术类考生。在提档录取时享受一定分数的政策优惠 (一般为20分,特别突出的考生可获更多优惠) 。考生入学后将学习所报考的普通专业,同时还要按照协议规定参加学校的艺术活动。


但教育部2021年发文表示, 自2024年起,大学高水准艺术团不再从大学招生环节选拔,改为从校内选拔具备艺术特长的学生加入学校艺术团。


当中产对钢琴的追捧热度退散,首当其冲的,是那些以此为生的人。国内主要钢琴制造商和上市公司接连披露业绩下行,区域生产基地出现工厂停产或转产的报道,钢琴行业从崩盘变成了今年的“清盘”。琴厂库存骤增、二手钢琴甩卖、琴行关门、陪练平台也面临用户流失。


最近一年的时间里,Kico所在的琴行没有招到一名新学生,完全依靠已有生源支撑。


在北京从事钢琴培训的Evan形容整个行业“从去年崩盘,到今年已经是清盘。”他完全能理解家长们的选择: 眼下能把日子过稳当已经不易,很难再有余力去培养孩子的“琴棋书画”。


抛弃钢琴,但要学的更杂了


不过在Kico看来,大量家长送孩子来学钢琴,原本就不是因为孩子的喜爱,而是为了在升学中获得加分。当加分政策面临取消或调整时,许多人自然就会放弃钢琴课这门支出。


而中产家长的偏好呈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转向。


比如编程教育正被视为面向未来的重要趋势。与钢琴等传统艺能培养主要为了“陶冶情操”不同,编程被很多家长认为是一项兼具实用性与竞争壁垒的硬技能,与就业前景紧密关联,无论未来是否要从事相关行业,赢在起跑线上自然是好事。


除了编程,网球、击剑等体育项目也持续走热。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未来如果能够在青年比赛中拿到名次,对于申请国外院校的帮助也会很大。


与钢琴这种看起来花费高昂且见效慢的投资相比,无论是体育还是编程课程,都更容易被包装成更直接的生产力。教育消费并未变得更理性,焦虑只是转移到了新的风口上。


wuwu在深圳继续做钢琴老师的空隙,她还会兼职环境音乐师和音乐标注师,她不再考虑转行,而是打算明年去欧洲深造,进修流行、爵士方向的钢琴演奏。


“我从小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全在钢琴上,如果彻底不做,我会觉得前期的所有投入都白费了。”


“学习音乐,无论是钢琴还是其他乐器, 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美的教育,不该太有功利性,而是更应回归爱好的纯粹本质。 ”在访谈最后,wuwu向我们补充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ELLEMEN睿士 ,作者:Echo,编辑:ccc,内容总监:TAN HAO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