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寒天气”要来了?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和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相继发布气候预警,一个名为“双重拉尼娜”的专业术语悄然成为气候关注的焦点。简单来说,它意味着太平洋气候模式可能连续两年出现异常“冷相位”,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往往伴随着剧烈的气候波动。
所谓拉尼娜,是指赤道东部太平洋地区信风增强,将表层暖水向西推动,导致东部深层冷水上涌,从而使中东赤道带海表温度下降的气候现象。而所谓的”双重拉尼娜”,是指连续两年的冬季持续发生拉尼娜。在过去2024--2025年冬季已出现一次弱拉尼娜,眼下2025--2026年的冬季如果再次发生,即构成”双重拉尼娜年”。
从历史数据来看,1950 年以来我国共出现 20 个 “拉尼娜年”, 其中多数年份伴随明显低温,不少典型极端寒冷天气均与该现象直接相关 。具体来看:1974 年、1984 年及 2000 年的拉尼娜事件,均导致当年秋季黄河、淮河流域降水偏多,且冬季气温易偏低,冷冬概率显著上升;2007-2008 年拉尼娜事件期间,我国南方在 2008 年初遭遇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21-2023 年 “三重拉尼娜” 期间,华北地区在 2021 年冬季有 60 余个气象观测站最低气温突破或持平建站以来历史极值,内蒙古多地更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暴风雪。
另外,10月9日,据应急管理部消息,按照2025年度中央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工作安排,11月份,22个中央安全生产考核巡查组将陆续进驻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年度考核巡查。考虑到巡查组受理的主要范围为安全相关的问题,巡查组的进驻或许会对煤炭超能力生产等安全隐患做出整改,进而导致煤炭供给的进一步收缩。内蒙古超产核查落地预计后续供给也将减量,11月巡查组进驻的背景下,预计供给端收缩的预期进一步加强。
极寒天气会增加煤炭的需求,安全检查减少了煤炭的供给,那么煤炭价格上涨就成为大概率的事情 !
1、兖矿能源——不断并购获得成长
兖矿能源是中国和澳大利亚主要的煤炭生产商、销售商和贸易商之一,国内动力煤龙头企业,公司在煤炭行业具有显著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截至 2024 年底,公司拥有煤炭资源量 547 亿吨(境内按中国国家标准,境外按 JORC规范),其中山东区域资源量 74 亿吨,可采储量 15 亿吨。公司煤炭储量达 464 亿吨 (JORC 标准),规模位居行业前列。
兖矿能源的成长史,堪称一部通过战略性并购实现内生与外延双轮驱动的发展教科书。其并购活动精准服务于“矿业、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智慧物流”五大产业布局,目标是5-10年内将煤炭产量规模提升至3亿吨/年,并转型为清洁能源供应商。
兖矿能源早在2009年就把握机遇,收购菲利克斯公司(Felix Resources),一举获得包括莫拉本煤矿在内的优质资产,成功切入澳大利亚核心煤炭产区。此后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截至2024年末,兖煤澳洲已成为当地最大专营煤炭生产商,商品煤产量达4,229万吨,占公司总产量近30%,成为其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支点,这一阶段为兖矿能源积累了宝贵的国际并购与运营经验。
在控股股东山东能源集团重组后,兖矿能源作为其核心上市平台,开启了国内优质煤炭资产的大规模注入。2023年,公司以264.31亿元收购鲁西矿业和新疆能化各51%股权,新增产能近4000万吨/年。2025年,公司又以140.66亿元收购西北矿业51%股权,新增资源量63.52亿吨,商品煤产量将增加约3000万吨,直接推动公司2025年商品煤产量目标达到1.5-1.6亿吨。
山能集团尚未注入的新矿、枣矿等资产(合计产能近 7000 万吨 / 年)后续有望通过同类并购整合注入,形成 “山东 + 陕蒙 + 西北” 三足鼎立的产能格局,巩固全球煤炭行业第一梯队地位。
兖矿能源的并购目光并未局限于煤炭本身。2024年,公司收购德国沙尔夫公司,旨在提升矿井装备技术水平,并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延伸。并购物泊科技,则是为了构建智慧物流体系,使煤炭销售从“客户自提”升级为“送货上门”,增强终端销售竞争力。这些举措旨在通过纵向协同,提升整体产业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2、晋控煤业——资产注入预期强烈
晋控煤业是晋能控股集团(全国第二大煤炭集团,总产能约4.5-4.8亿吨/年)旗下唯一的煤炭上市平台。集团资产证券化率极低,仅为8% 左右(公司当前产能0.5亿吨,占集团总产能约7.7%-10%),远低于兖矿能源(51%)、陕西煤业(67%)等同行。在山西省国企改革要求提高主业集中度和资产证券化率的政策压力下,将集团优质煤炭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是必然选择。
集团已于2022年签署承诺函,明确避免同业竞争,并承诺在满足条件后两年内启动保留煤炭资产的注入程序。2025年1月启动的潘家窑矿收购,标志着资产注入已从预期进入实操阶段。
公司目前主要的资产是塔山煤矿、色连煤矿和同忻煤矿,三个煤矿产能分别为 2660 万吨/ 年、800 万吨/年、1600 万吨/年。其中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核定产能 3460 万吨,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权益产能 2323 万吨。此外,公司参股的同忻煤矿的收益归于投资收益,同样贡献于公司利润。
公司历史上通过收购塔山矿、同忻矿等资产,均显著增厚了利润(例如塔山矿2024年贡献净利润超36
亿元,占公司总利润的65%)。潘家窑矿设计产能1000万吨/年,收购后将使公司总产能提升29.8%,权益产能提升35.3%,预计投产后年贡献净利润约10亿元,较2023年归母净利润增幅达30%。
长期来看,集团尚有超过4亿吨的优质产能(如大同、朔州矿区资产)具备注入潜力,远期看,公司产能有望突破1亿吨/年,成长天花板被大幅抬高。
注意:本文内容为长期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