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纽约第一个月见了二十位听友后的一些感受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我来美国访学之前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这一年要争取和一百个住在美国的朋友喝咖啡或者喝酒。


原因是我来这边是想做观察的。显然,和人交流是观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的方式。


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靠我自身的朋友圈是不够的。于是在来之前,我就通过公众号、播客、小红书发出了给听友的邀请帖。


结果大家的踊跃程度超出我的预期。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五十个朋友联系了我,其中约好线下见面时间的有三十余个,已经见过面的我数了一下——到今天为止正好二十人。


这个数量说多也不多,但考虑到我刚来一个月,而且最开始的几天还在倒时差,所以后面几乎是以每天一位的速度在线下见面。


怎么说呢,对于我这么一个I人可谓是非常消耗能量了。毕竟我在日本住了两年多,加起来见的听友还不超过三位,而且都是人家专程来镰仓了,不见不合适的那种。


不过到目前为止,和听友们的线下碰头都是很愉快的经历。不需要什么寒暄,直接进入分享环节,大家也很愿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诉我,因为他们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甚至知道的非常透彻,就像我在即刻上说的:


这访谈效率绝对比和陌生人交流要高多了。当然,我能通过听友链接到的肯定无法代表美国人,甚至无法代表在美国生活的全部华人,但他们确实给我输入了很多靠自己要摸索很久的信息。


如果给目前为止交流过的听友画个像的话,大概是这样的:


  • 年龄在25到35岁之间 (超过80%的听友集中在这个区间)


  • 男女各一半 (前期女生多得多,但男生后期追赶了上来)


  • 工作集中在金融、科技领域 (也有少量散落在教育、医药和艺术等领域,还有个别学生党)


  • 基本上是来美国读硕士或者博士并留下来的 (当然也有少量美本甚至美高)


  • 大部分都还没结婚生子 (印象中只有一位提到自己有孩子,不过离异的倒也有几位)


这么写出来之后,感觉还蛮符合我当年看完《北京人在纽约》之后,对纽约华人的“刻板印象”的。


有些交流的感想我已经放在最近的几期播客节目里了,再总结几点其他感受吧:


第一,签证类型决定了大家不同的心态。


已经是美国公民或者拿到绿卡的朋友明显要松弛一些。有些已经处于退休或半退休状态,剩下的也大多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者可以work life balance的工作。而拿着H1B的朋友就明显要紧绷很多,甚至有人因为担心续签问题已经接近十年没有离开过这个国家。


由于手上拿着签证的不同而心态不同这件事,对于只在国内生活过的朋友可能很难想象,但包括我自己在日本的生活经验,以及这次来美国之后的观察来看,影响还是很大的。


同在异乡为异客,如果连能否在一个地方稳定持续待下去都不确定的话,必然会对工作和生活产生自觉不自觉的心理影响。就像有听友忧心忡忡地和我说,这次美国政府针对H1B的新政对于已经拿着签证的人来说或许是虚惊一场,但有了这次,谁也不能保证没有下次,谁知道它们下一步还能干出什么事来呢?


要我说,类似这种心理的后续发酵是缓慢的,因为要迁居甚至换国家生活,需要有大量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建设。或许美国政府觉得类似这样的政策并不会影响源源不断的移民需求,就像对学校威胁撤销资助也能换来后者短期的屈服。


但或许过两年再来看结果,才是更合适的时间点。


第二,住在纽约的朋友普遍对西海岸的华人文化颇有微词。


这一点有待我去西海岸溜达完之后再来补完。不过就从纽约人民的“一面之词”来看,西海岸的华人圈 (可能也不止华人) 更喜欢讨论房子、票子、孩子学校、工作职级等等非常现实的问题,而纽约的华人朋友的兴趣点要广泛得多。


比如我碰到过这周要去参加全美龙舟大赛的运动健将,也有周末就会背起行囊去徒步爬山的女中豪杰,以及流连于独立影院看各种复古老片的文艺青年,他们都能在这个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可能也是我在不熄灯播客的第一期中提出感觉大家“眼里有光”的其中一个原因。也有朋友在评论区留言说我的样本太小了。但我觉得,在如此不确定的当下环境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能够在所生活的城市里很容易地找到满足这些兴趣爱好的活动以及同好,是一件非常珍贵且显著提升幸福感的事情。


当然,这也可能是相比西海岸,纽约人民普遍结婚生子比较晚的原因 (和结果)


第三,大家虽然都觉得岛上有很多不安全的区域,但都强烈建议我去岛上住段时间。


这同样是我在最近的节目里提到过的,就算是女生听友,大部分也都在我提出有没有觉得不安全的时候迟疑地摇了摇头。当然追问之下,她们也说是因为自己会下意识避开很多不安全的片区和街道,也不会在深夜和人烟稀少的时段在路上瞎逛。


与此同时,她们一上岛就会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以应对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有朋友会笑着说起在和我碰面前遇到的奇怪的搭讪的人,也有朋友和我分享了神似《好东西》电影里那个被跟踪的桥段,最终还是靠陌生人相助躲进公寓楼里才逃过一劫。


但与此同时,他/她们也都在和我反复说起曼哈顿岛上的多元和魅力。这里有世界上最高大上的画廊,有能想到的任何国家的美食,有看不完的老电影,以及逛不完的小街巷。走出几个街区,仿佛就换了个城市甚至是国家。


只要你只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并像跳房子一样避开其他的世界,你就能拥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岛上体验。


曼哈顿岛的现状在我看来很像是当下美国、世界,甚至是互联网上的“困境”投射。想要多元?想要丰富?那就必须忍受随之而来的混乱和无序。自由的终点就是割裂,而如果想要统一和秩序,那就必然走向沉默和单一。


当然,你也可以像互联网上只挑选特定平台和特定信息源一样给自己创造一个“世外桃源”,但与此同时就得接受活在信息茧房和玻璃瓶罩里的无奈。


总体而言,我很同意评论区里的一个留言:


所以或许,我是说或许,我会从“美丽、安全却有些无聊”的Jersey City搬离,去岛上住上几个月。不为了别的,只为了更好地观察这个多元的世界。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