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崛起
一
十月的旧金山,阳光刺眼。
OpenAI开发者日现场,奥特曼语气平静,却抛出四个可能摧毁也将重构当今社会与商业秩序的新物种:
Apps SDK,能让任何人用自然语言创建和使用应用软件;
AgentKit,可构建和管理多智能体系统的开发框架;
Codex,让任何人能读懂代码并自动编写、修复和测试代码;
Sora 2,用一句话生成视频的新一代模型和短视频社交应用。
这标志着OpenAI不再只是一个模型公司,而成为一个“用自然语言驱动生产力”的智能体 (Agent) 平台。
过去两个星期,我已经用多个编程智能体 (Agent) ,一个人、零基础,开发出了一个复杂的几万行代码的策略开发系统。这个系统在过去需要雇佣三个人、两个月都不一定完成,还问题频出。而现在,我独立完成,成本仅仅是一个月10美元的订阅费。
回顾历史,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工具属性,让每个人有机会成为“自媒体”。2000年代的博客,2010年代的微博与公众号、朋友圈,再到短视频时代的抖音与快手,我们经历了“人人皆媒体”的时代。由此催生了直播带货、表达爆发,以及文化形态重组。
这些影响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每一个毛孔,哪怕是任何一个微小的赛道,都能在社交平台上找到大量的内容创作者。
现在,AI所释放的生产力属性,则有机会让每个人成为“自开发”“自公司”“自团队”乃至“自一切”。一个人写出代码、产出软件、落地产品,在任意行业完成生产闭环。这种影响,不是自媒体的百倍,而是千倍、万倍。
如果OpenAI四个新物种真能走通,我们将不再使用大公司做出的软件,就像我们不再看电视和报纸一样,而是转向由无数个体开发出的“自产品”世界。因为,“自产品”能分分钟迭代,更能理解个性化的、每时每刻的用户需求。
回看过去二十年,技术进步最伟大的发明不是某个App,而是赋予个体的“能力平权”思想和能力。
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最本质区别在于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这句质朴的话,道出了人类文明跳跃的根源。
二
农业社会,工具是锄头,加强的是“双手”;工业时代,工具是机器,放大的是“体力”;信息时代,工具是互联网,加速的是“信息传播”。
那么,AI时代的工具将把人类引向何处?
长期我们还不确定,但短期来看,答案非常明确:AI会把真正的脑力劳动者的能力放大到超人级别。
一个人同时调动多个“人”来处理科研、商业等分支工作,他需要做的只是创造想法、设定目标、流程管理、结果批阅,并推动Agent持续进化。这种超级个体组织是“一个人+多个Agent”。
事实上,称Agent为“机器人”更直观——它们不是硬件机器人,而是软件智能体。
执行层面,今天那些上传下达、按部就班、没有创造力的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将逐步被“中层机器人”取代。你可以自己定义产品,搭建机器人团队,制定开发流程,生成广告,管理用户——这一整条商业链路,将由一个人独立完成。
未来的创业,不再需要多大的团队,而只需调研机器人、开发机器人、营销机器人、财务机器人……每个机器人都能100%完成执行。
资本的投向也会随之变化。它不再只投“公司”,而是投“Agent集群”。投资的本质不变,还是投“人”,但这个人,变成了机器人群落的调度者,一个或两个超级个体。
三
作为企业管理出身,我非常清楚,在商业层面,最先改变的,将是我们在管理和打工的“公司”。
公司是什么?是一个组织,本质是分工与协作的制度化。而当智能体能自动分工、自动执行、自动评估,组织本身也需要Agent来重构。
一个人也需要“组织力”——如何管理时间,如何让多个Agent配合,如何用一个机器人去管理其他机器人,这是新的挑战。
这场变化将洗牌商业,也将重构社会。
今天的抖音、微信,已深刻改造了我们生活的基础结构。Sora 2的发布,某种程度上可能成为AI时代的“抖音”。它让一个人用几句话就能生成视频。
很多人还没意识到,Sora 2相比TikTok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原生结构”更优:它的内容是从语言生成的,语义密度高、信息清晰,不需要再用复杂算法解析视频。而生成过程本身,就能直接“向量化”内容,在语义空间中进行分发推荐,准确高效。而传统视频平台,第一关就卡在内容理解。
未来的内容平台、商业平台、社交平台、资本平台,都可能围绕AI重建。
过去美股由七家科技巨头主导,也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结构。OpenAI的发布会摊开了野心:应用商店App Store、开发工具、多媒体社交,一体化全家桶。这还不说AI搜索的巨大流量。
AI时代的科技主导者,可能从七家缩减到两三家。
个人与平台的关系,也将更复杂:更依附、更矛盾、更无法挣脱。
技术红利会继续下放,但最终胜出的,仍然是极少数人。人人都能拍视频,但能破千播放量的,是前3%;能在平台赚到1万块钱的,是这3%里的3%。这个概率,约等于考上清华。
四
剩下99.99%的人做什么呢?只能为平台提供数据,供养更强大的平台。
“规模法则 (Scale Law) ”不仅适用于技术,也适用于商业和社会。在正确的方向上,只要不犯错误,最强者一骑绝尘,其余的人如龟速爬行。很多中层,甚至是前3%的人,也正面临“增长瓶颈”——不是无法大步前进,而是连进1%都极难。
“内卷”不是中国独有,全球皆然,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在顶层的人,反而更怕被替代。英伟达投资英特尔,OpenAI入股AMD,纵横占位,可以理解为是“怕被甩出前七”的博弈动作。
我们不必与最尖端的0.01%正面竞争。可以选择一个避风港,在自有坐标中,做到差异化的0.01%。
我们有巨大的经济体量,国产芯片、国产算力、国产机器人,有望在局部空间里形成阶段性竞争优势。这些在资本市场上将创造很多阶段性牛股。
各国社会结构不同。我们不能让智能体野蛮发展,我们需要就业,我们不能任由物竞天择,一家独大。但也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天。
技术变革的速度只会更快,按照幂次加速。OpenAI用自家Codex,仅花六周就开发出了复杂的智能体工具。这是过去无法想象的效率。
如果未来出现量子计算或其他高阶算力平台,“想法”到“实现”的时间差,会无限逼近“瞬时”和“边际零成本”。
那时,“实现”将不再稀缺,唯一真正的竞争力,就是创意与思想本身。
所以,最后总结一句话:少沉溺于供养平台,多思考怎么用平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