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到底是预制菜的行业冥灯,还是预制菜的"救世主"?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DD不扯蛋 ,作者:一级棒的Sam,题图来自:AI生成


一场争论,两种猜测


“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罗永浩9月10日的微博让西贝陷入舆论风暴,也让整个预制菜行业站到了聚光灯下。


有人说老罗是预制菜的“行业冥灯”,一出手就让整个赛道遭受重创;也有人认为他是“救世主”,推动了行业的正本清源。


9月13日,《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专家审查。这个时间节点很微妙——一场看似偶然的消费纠纷,正成为万亿市场重新洗牌的导火索。


答案可能是:老罗既是冥灯,也是救世主。关键看你站在哪个位置。


大家其实是先接受价格,再接受预制菜


很多人为预制菜辩护时都爱拿萨莉亚举例:“你看,大家不是很接受萨莉亚的预制菜吗?”但这个逻辑有个盲点:大家并不是主动接受预制菜,而是先接受了价格,再被动接受预制菜。


萨莉亚一顿饭人均40~50元,这个价格让消费者对“标准化食品”有了心理预期。但如果萨莉亚卖到西贝的价格,消费者还会这么宽容吗?


问题的核心在于: 预制菜在大家心智里,包括西贝老板贾国龙的心智里,还是和“低端”绑定的。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场景有两种:


小作坊版本: 地下室里阿姨一把鼻涕一把汗包饺子,碎肉机旁蟑螂乱爬,死鱼臭鱼用重盐掩味,2019年的西兰花改个标签变成2023年。这种画面一想到就反胃。


大公司版本: 无尘车间里穿着防护服的工人,自动化生产线井然有序,激光打码的追溯系统,全程冷链的物流配送,食品级不锈钢设备,比家用厨房干净十倍的生产环境。


信息不对称的后果,就是当你在餐厅吃到预制菜时,潜意识会有一种博弈:万一这个预制菜来自小作坊,我跟花钱吃翔有什么区别?


风险厌恶的你,会主动远离预制菜。


品牌认知的尴尬现实


这么大的预制菜市场,普通消费者能说出几个大公司品牌?知道安井食品的,大概都还是股民。


这恰恰说明行业发展的畸形状态。


有市场规模,没有品牌认知;有生产能力,没有消费者信任。整个行业躲在幕后偷偷发展,从不敢光明正大地面对消费者。


西贝这次的反应也很说明问题:死不承认用预制菜,仿佛这三个字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连行业头部餐饮企业都这个态度,更别说消费者了。


事情发展的方向很明确


国家标准:自上而下的行业重塑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出台,意味着行业将经历自上而下的规范化改造。


政策层面的三重冲击:


合规门槛大幅提升:SC许可、HACCP体系、全程冷链、产品追溯,这些要求对规范企业是基本配置,对小作坊却是致命成本。


质量标准强制执行:原料来源、添加剂使用、保质期管理,每个环节都有严格规定,违规成本急剧上升。


信息透明强制要求:餐饮企业必须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消费者知情权得到法律保障。


结果很明确:大幅出清低质量产能。


那些藏污纳垢的小作坊将无法承受合规成本,被迫退出市场。


消费认知:自下而上的品牌接受


更重要的变化正在消费端发生。罗永浩这次争论让很多人把立场厘清了:可以接受预制菜,但别糊弄我。


看看山姆会员店的预制菜货架越来越大,你就知道消费者的态度在发生什么变化。


山姆的成功在于:品牌背书+透明标识+合理定价。消费者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也认可这个价值交换。这正是预制菜行业应该学习的模式。


当消费者开始自下而上地接受优质品牌的预制菜时,行业格局将发生根本改变:从躲躲藏藏到光明正大,从价格竞争到品牌竞争。


投资逻辑的三重利好


从资本角度看,这次争论带来三重确定性机会:


集中度快速提升:国标实施后小作坊大量出清,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


品牌溢价重新定价:透明化环境下,消费者愿意为品牌背书付费。


B端采购向规范企业集中:连锁餐饮的合规压力增大,与无资质供应商合作风险上升。


产业链的连锁机会


整个产业链都在重新洗牌:食品级包装需求激增、全程冷链要求提升、天然添加剂使用增加。


当万亿市场从灰色地带走向阳光化发展,每个环节都有重新定价的机会。


对投资者而言,这可能是预制菜行业最好的入场窗口:不因便宜,而因确定性。


老罗的无心插柳,老贾的自投罗网,大概率会成了这次供给侧改革的推手,对预制菜龙头企业会有极大利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DD不扯蛋 ,作者:一级棒的Sam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