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星父母是有原罪的
才十八岁就八爪鱼似的勾搭女生,在学校附近开房,开房还只开三百块的童星,在他演完大爆剧的时候,我采访过他。
那时他还是初中生,对外人表现得还是挺乖,当然对外人和私下可以是不同的状态。我在看剧时以为他和剧中小孩一样敏感多思,聊上天发现我怎么能犯这种错误?怎么会把影视作品对演员的赋魅等同于演员个人魅力?
这个采了个寂寞的访最后秉着来都来了的心态勉强写了,然而他虽然是新人,团队却很熟练和大牌,要求审稿,后续的情节我也忘了,就是这一次让我想起辞职的初心:不就是觉得采访艺人太费劲了么?
他态度很配合,但什么也说不出来,包括对角色的想法和设计,这让我意识到他的确是个普通小孩。那个角色是大人写的,因为是大人的思维藏在小孩的躯壳,才让我们觉得惊奇。
然而童星在片场,除非是话都说不利索的婴幼儿,并没人把他们当小孩看待,在这里他们也是工人,是干活拿钱的,因此他们需要像成年人一样懂规矩看眼色,听到别人开黄腔说脏话时假装没听见,而不是像个学校里的孩子一样兴奋得大嚷大叫和模仿,唯独比大人多一项的是要写作业。
除了星二代和带资进组,童星在这个环境里不会得到优待,反而会因为心智还在发育受到更大的冲击,他们有心理问题的概率也要超过成人。不独是片场,其他职场也一样,你可以想象强迫一个小孩和成年工人,成年公务员,成年职员们一起工作的画面。
虽然现在学校教育也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非常严重,但他们起码是和同龄人相处,有更多的倾诉渠道,童星是要强制加速长大的。我采访那个童星时,看到助理提着几件西装和熨好的白衬衫等他换上,他在演一个成年人聊工作的状态时,就有一阵恍惚: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就是大人了吗?他想做一个大人吗?
李狗嗨里有一集讲一个天才童星,憎恨她的母亲,酗酒摆烂,目的只是不让她母亲再趴在她身上吸血。经过对簿公堂之后,母亲败诉,放弃了控制她,小女孩背上了书包,恢复了她这个年纪的笑容。
这是理想化的结局:一部分心宽又幸运的童星长大还在从事这个职业,看起来和其他同行没有什么不同,至于他们心理的阴影,反正外人也察觉不到。另一部分转行,当上了普通人。还有一类是最不幸的,忘不掉当年的辉煌,又无法面对平庸的现在,或者自我折磨,或者折磨他人。
童星因为过早工作,作息不正常,加上影视剧偏爱外表比实际年龄小的孩子,这样可以像小大人一样记台词做表情,因此有相当多的童星长不高和偏胖,成年后无法再当演员。
台湾有个曾经很红的童星叫小彬彬,演《星星知我心》大火。长大之后事业失败,靠生孩子批量复制童星,把每个孩子都起和自己相似的艺名。大儿子叫小小彬,稍微火过一阵,这孩子上电视时许的心愿是爸爸不要再换老婆了 (小彬彬结了三次婚) ,他养不起了。第二个孩子叫迷你彬,第三个叫萌萌彬,很明显地在提醒大众不要忘记他们的爸爸。
这已经不是演艺圈里最坏的父母,最坏的是那种赌博,做生意欠债,让子女少年入行还债,委身给富豪的父母,港台演艺圈里这种父母多如牛毛。蔡少芬、梅艳芳、陈宝莲、张韶涵、谢霆锋,都有这样的父母,即使子女没有自杀和心理变态,那也是子女强大,不是父母做得好。
内地是另一种星爸星妈,家庭已经是小康甚至富裕,怕阶层滑落,想阶层跃升,哪怕亲眼看到片场的残酷和世态炎凉,还要逼迫孩子工作。这些父母美其名曰年轻时没有机会,让孩子替自己实现理想。什么理想?发大财出大名的理想吧!出名也轮不到他们,他们能享受到的就是金钱!
而且这些理想真的是艺术理想吗?杭州三岁童模的母亲用衣架抽她、踹她,逼一个都不会自己擦屁股的孩子在恶劣环境下长时间拍照,换衣服拍照就是这位母亲的理想吗?那她可以四处打卡发小红书啊!
所谓理想,就是他们掩饰自己无能、贪婪、自私的遮羞布,有理想自己可以吃苦挨骂受累去,自己成名成家不香吗?为什么很少见祖辈天天跟进跟出当星爷星奶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享不了孩子将来挣的钱了,但爹妈和兄弟姐妹还能享受到。
有些负责任的星爸星妈会很委屈,某种角度上他们甚至很娇养孩子,对家里的摇钱树小心翼翼伺候。记得《康熙来了》里况明洁说她妈妈和小S妈妈一样寸步不离,因为怕女儿被大哥们调戏和要电话,范晓萱妈妈也是如此。
同样负责任的还有李玟和陈淑桦的母亲,据说李玟在成年后都不用自己按电梯键,有人抢着做。
陈椒桦母亲生了六个孩子,她是其中的老三,按常理不会是最被在意的,但因为她八岁就在歌唱比赛获奖,她妈妈立刻像只有她一个孩子似的,形影不离,包办她所有事务,连约会也要跟着。母亲一去世,陈淑桦就像被扔到了社会上的小孩,什么也做不了,直接退圈。
很难分清这是爱还是功利,说是功利,她们又投入了巨大精力和培养成本;说是爱,入行是孩子的梦想还是父母的梦想呢?
有人会说:万一这是孩子自己的梦想呢?父母死活也拦不住呢?请问你几岁的时候会想上班想弹琴却不想玩吗?违背天性的事有几个人能做到?是不是孩子意愿就一个问题:孩子想退圈时父母会立刻答应吗?
骗子都意识到了父母的贪欲。北京很多商场的电影院和地下车库,会有几个扛着摄像机举着话筒的人,他们是自称电视台的编导。选择这两个地点也是有讲究的,看电影说明父母有艺术梦,去车库说明兜里有俩子儿。
我们就被拦住过,以采访为名问小孩几个极简单的问题,为了取得信任,那个人自称是熊大的配音,还模仿了几句,显然并不是他,但小孩也记不住原声什么样,懵懵地同意他的话。
接下来就会打电话,要求带孩子去电视台面试春晚,听起来很权威,都去电视台内部了。可现在电视台都要倒闭了,外包公司也有办法进去装模作样。到这一步我就推托有事,骗子也没再纠缠。
看到网上有讲后续过程的,就是随便一个小孩就能被选上所谓春晚,面试老师那个激动的,让家长以为自己小孩真是那块料。为了上春晚就要有一大堆培训、拍照拍视频,这时候就该交集训费了,十万八万那都属于手下留情的。
这个筛选会筛掉一部分如梦方醒的,留下那些自以为是天选之子和在孩子面前装大了下不了台,继续欺骗自己不能让孩子失望,实际是不想承认自己很蠢又贪心的事实。后续嘛,如果能给小孩上几节课,拍个小短片那都算良心骗子了,大多还是卷包会。
这么老套的骗局,十年前我就见过,现在还在使用,可见童星父母的韭菜,是一茬接一茬地割不完。
所以我暴言一句:童星父母是有原罪的,对他们的孩子有罪。以后遭遇怎样的失望,都是应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