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两千块,我拍到了专业级别的月全食|New Things

极客公园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作者 | Li Yuan

编辑 | 郑玄

 

无奖竞猜,下面几张图分别是用什么设备拍摄的?

不到两千块,我拍到了专业级别的月全食|New Things

它们之中,有手机长焦的随手拍,有「长枪短炮」相机的杰作,还有来自专业天文望远镜的直播截图。 你认为哪一张才是效果最好的王者?

答案揭晓:这四张照片,只有一张出自我们印象中的专业天文望远镜(准确的说是它的直播截图),另外两张是分别出自五倍长焦的手机、230mm 焦段的相机,而 最后一张足以与专业天文望远镜的效果媲美的照片,拍摄设备成本却不到 2000 元,操作也简单到只需在手机上点几下。

这颠覆了我们对天文摄影的一切想象。

在过去,一提到这个领域,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总是重达几十斤的「炮筒」、布满复杂线缆的硬核装备,以及高不可攀的价格门槛。

然而,笔者近期深度体验的 Seestar S30 ,却颠覆了这一切,把天文观星,简化到了有手就能玩。 不用学习找星星,不用学习对极轴,不用学习繁琐的组装调试,更不用学习复杂的后期处理。只需要走到户外,把设备架起来,在手机上点击几下,就能收获堪比专业天文望远镜的观星效果。

 

一键观星,收获堪比上万元设备效果的快乐

笔者第一次接触 Seestar 这个设备,是从一位资深的天文爱好发烧友口中。

他是那种深耕圈子十余年,堆着好几套大几万「全家桶」装备的发烧友,正是刻板印象里会喜欢天文的那种人,有钱,有热爱,也有时间「追星」。

而我则从来没有把自己和天文这个爱好联系在一起过。花几万块自己组装设备,再开车到郊外熬上一夜?这种硬核的热爱离我太远。

旅程的开始是有一次他跟我提到,有一个设备目前在天文爱好者的小圈子里已经火起来了,只需要不到两千块,傻瓜操作,就可以直接让天文小白拍出堪比几万块设备的效果,我也可以试试。

一位专业赛车手向你推荐一款「傻瓜式操作还能跑赢专业赛车」的卡丁车?我半信半疑,入手了这台 Seestar S30。

第一次接触 Seestar,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真的很小。

连盒子一起,加起来也没比我的十一英寸 iPad 大太多,而主机重量仅有 3 斤左右,可以轻松塞进任何背包。

不到两千块,我拍到了专业级别的月全食|New Things

Seestar S30 与 iPad 对比 | 图片来源:拍摄

设备的真身,有点像一款高级投影仪,可以一键展开。

不到两千块,我拍到了专业级别的月全食|New Things

Seestar S30 一键展开| 图片来源:拍摄

当连接上 App 后,魔法才真正开始。Seestar 的 App 会根据你的地理位置,生成一份「宇宙菜单」,你要做的,只是在菜单上轻轻一点,就能观测到当前所在位置所有能观测到的星体。

收到 Seestar S30 的时候赶上月全食,我的第一次实战,就选择将 Seestar 带到家附近的小公园。

在 App 上点选了「月亮」之后,设备发出了轻微的「呜呜」声,自动抬头、旋转寻找月亮,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不到一分钟便精准地锁定了目标。

Seestar S30 观星|图片来源:拍摄

而找到之后的操作,就是完全傻瓜式的了。你可以选择拍照、录像、还可以选择延时摄影。如果愿意的话,可以手动调节一些亮度和微调角度。如果不愿意的话,可以什么都不用做,实时观察星星的效果,等着 Seestar 最后直接做出一个让朋友圈惊叹的作品来就好。

以下,就是我月全食当天拍出来的延时摄影作品。由于没有开启跟踪功能,还能清楚地看到月亮下落的轨迹。(因为云遮住月亮了,提前回家了,没有一直拍到最后。)

月全食|图片来源:Seestar 拍摄

月全食当天,不远处也有一对情侣在尝试用手机外接长焦镜头拍摄。他们俯身盯着小小的屏幕,反复调试着角度和对焦,互相发问,水平仪怎么调?而我和朋友这边,只需要把 Seestar 架在旁边,一直躺着看月亮,聊天就可以了,十分惬意。

而最终的成片,差距更是明显。Seestar 拍出来的月亮,云卷云舒都清晰可见,让人真实地感受到了天文之美。

月全食|图片来源:Seestar 拍摄

我当天就被 Seestar 折服了,回来马上开始研究 Seestar 的更多功能。

才发现捕捉月亮,对于 Seestar 而言,仅仅是开胃菜。真正区分「长焦玩具」和「天文工具」的,是 Seestar 的深空摄影功能——如何捕捉那些肉眼几乎不可见的遥远星云。

不了解天文知识,你根本不知道它们藏在哪片天区;即便找到了,对于人眼来说,它们也只是黑暗中微不足道的暗淡光斑。

这恰恰是 Seestar 最令人震撼的功能所在。

Seestar 内置的天体库,能直接提醒你当前夜空中最值得一看的行星和星云,并以天体当前高度和是否可见情况来排序罗列。

Seestar S30 拍摄的观星界面|图片来源:截屏

而选中找到天体后,Seestar 能够通过内置的实时叠加技术,将连续拍摄的多张照片实时堆栈。

上面的最右图,就是刚刚开始观测天体的样子,而随着时间推移,Seestar 就会像一位耐心的画家,一笔一笔地将隐藏在黑暗中的色彩和细节「绘制」出来,并实时呈现在你的手机屏幕上。

在天气好的时候,Seestar 能在四分钟的叠加拍摄中,直出这样的作品(M42 猎户座大星云):

观星效果|图片来源:截屏

它对场地的要求甚至低得惊人。评测的最后,我把它放在了自家光污染严重的城市阳台上,通过预约拍摄功能,设定好目标和时长,然后便安心去睡了。

S30 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天文助手,在深夜里为我独自工作。第二天醒来,尽管成片质量受光害影响,但依然得到了一张依稀可辨的星云照片。能在自家阳台实现这一切,本身已足够魔幻。

你甚至可以在睡着的时候,通过预约拍摄,轻松开启一场「宇宙漫游」,看完猎户座,再去探访昴星团,再去追寻仙女座大星系……第二天醒来就能看到一幅幅星云图已经存在手机里了。

有了 Seestar,作为小白的我真的可以无痛享受原本几万块才能享受的看星星的快乐了。

 

一体化的 Seestar:第三代星空摄影

月亮出现在屏幕的一瞬间,真的很令人屏息。

和我同行的朋友,看到画面的第一反应是满脸的不可思议,她悄悄问我:「这... 不会是 AI 生成的吧?」这也是许多人初见 Seestar 时的共同疑问——效果好到不太真实。

但她的念头很快就被打消了。屏幕上,薄云正缓缓流淌过月亮的表面,那种实时动态的云卷云舒,是任何 AI 都无法渲染的真实之美。我们甚至通过巧妙地搬动位置,捕捉到了飞机掠过月球的那个美妙瞬间。

飞机划过月亮|图片来源 :Seestar 拍摄

那么一个如此小巧、轻便的设备,缘何能拥有媲美专业「大炮」的实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溯天文摄影从「硬核发烧」到「人人可玩」的三代演进史。

笔者对天文摄影的刻板印象,其实是七八年前天文摄影的真实现状。

想要真正追星,看星云,你需要 望远镜(主镜)、赤道仪(用于跟踪天体)、相机、导星镜(用于精准修正跟踪)、三脚架、笨重的外接电池,以及一台运行着数个复杂软件的笔记本电脑。

这一整套「全家桶」装备不仅价格动辄数万,而且每一次观测,都是一次体力与智力的双重考验。你需要在寒冷的野外,花费数小时组装、连接繁杂的线缆、进行高难度的「极轴校准」,然后在整晚的拍摄中寸步不离地守护在电脑旁。高昂的门槛,劝退了无数仰望星空的好奇者。

一代观星|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其实七八年前,第二代的天文望远镜方案已经开始诞生了——其核心创新是把天文望远镜中需要电脑运行的部分,解放出来,用更轻便的移动「盒子」外挂在传统的望远镜背后。

这代的天文望远镜,减少了许多笔记本和电脑之间的接线问题,已经比前一代大大省事。

然而,它并未完全解放用户。你依然需要购买、组装、调试一套分散的「全家桶」,依然需要学习复杂的极轴校准。它简化了过程,却没有降低门槛。

二代观星|图片来源:振旺光电

 

而 Seestar S30 的开创者,正是第二代天文望远镜的生力军振旺光电。

振旺光电一直希望能够将 将第一代的所有「零件」——主镜、相机、赤道仪的传动结构、第二代的「智能盒子」大脑、甚至滤镜轮,全都集成在一个设备中。 而 2023 年 ,他们终于发布了第一代的 S50 智能天文望远镜。到了 2024 年年末,又发布了更小巧的 S30 智能天文望远镜。

这背后,是数个关键的硬件突破:

1.专利的「折叠光路」设计:

这回答了最初的问题。传统望远镜为了保证焦距,镜筒必须很长。而 Seestar 内部通过镜片反射,将一条很长的光路巧妙地「折叠」收纳进小巧的机身,从根本上解决了便携性的难题。

2.自研的传动结构:

它内置了高精度的电机和传动系统,相当于把一个微型化的「赤道仪」藏进了身体里,实现了自动寻星和精准跟踪。

3.高度集成的「大脑」:

它用强大的算法取代了复杂的人工操作,它会自己拍张星空看看(图像解析),从而知道自己正朝向天空的哪个位置,并精准地找到你想看的任何目标。

除了在光学和结构设计上的突破性创新,Seestar 的另一项核心创新在于将专业天文摄影中极为繁琐的「图像后期处理」流程完全自动化。在传统摄影中,为了获得纯净的图像,用户必须手动拍摄并后期应用 暗场 (以消除传感器热噪声)、平场等多种校准帧。同时,在城市环境中,还需额外加装 光害滤镜 来对抗光污染。

Seestar 则将这些专业步骤完全接管: 它不仅内置了高效的光害滤镜,更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暗场校准等降噪处理。这意味着复杂的曝光叠加与校准工作流被彻底简化,用户无需任何后期操作,即可实时见证一张高质量成品照片在手机屏幕上的诞生。

用一体化的思维,Seestar 把一个原本需要数万元装备和大量学习实践才能入门的领域,变成了一次「点击屏幕,静待惊喜」的轻松体验。

 

Seestar 带来的产品启示:搭上新生活方式的快车

在大众的需求已经被瓜分殆尽,赛道狂卷的时刻,Seestar 的出现,让笔者看到了产品创新的另一种可能: 它没有选择成为下一个「苹果」,而是选择了通过 彻底简化硬件,降低参与门槛,让小众爱好真正走向大众,打开一个属于自己的赛道。

Seestar S30 之所以能打动人,并非因为它是一个廉价的望远镜,而是其产品背后清晰的思路: 将一件原本小众爱好的「摩擦力」降至为零。

天文摄影的门槛曾高不可攀:昂贵的设备、复杂的极轴校准、耗时的后期叠加……每一步都在劝退新手。而 Seestar 则在无数细节上,体现了「让一切变简单」的决心。打开 App,它会贴心地告诉你月亮何时升起、所在城市的光污染等级;观测时,那些曾需彻夜学习的复杂操作,被简化成了一系列傻瓜式的指令。那些高高在上的星云,如今只需轻轻一点,便能呈现在你的眼前。

Seestar 的社区功能也让笔者印象深刻。

内置天文社区 |图片来源:截屏

 

App 内置了一个全球天文社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星友」们分享的照片与心得。这种「人人都是天文摄影师」的氛围,迅速激发了新手的成就感,并让你感觉融入了一个充满乐趣的「星际大家庭」。

这种感觉,与 3D 打印圈里拓竹的模型社区异曲同工——通过一个分享平台,让新手快速获得正反馈,从而更有动力去探索与坚持。

诚然,受限于价格和光学设计,Seestar S30 并非完美。例如,它在行星摄影方面确实表现平平,焦距和口径的限制也让它难以捕捉更细微的细节。

然而,Seestar 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扮演了天文摄影领域的「智能手机」角色。

它用便携、易用和一键出片的逻辑,彻底瓦解了这项爱好的门槛,使其从专业工具演变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正如专业摄影师也无法抗拒在美食前举起手机拍照一样。

而一旦一个设备进入了生活方式的范畴,和露营,和惬意躺在草地上,和朋友圈点赞绑定起来,你能能明确感觉到它的用户的生命力。

在 Seestar 社群里,笔者不断看到了许多神奇的使用方式。

一些用户会把它直接当做一台「超长焦相机」使用。比如,拍摄远处的鸟类,或者记录火箭发射升空的全过程。

内置天文社区观鸟图 |图片来源:截屏

而另一些用户,跟它形成了深沉的情感绑定。

失去伴侣的人通过仰望星空疗愈自己|图片来源:网络

这或许揭示了未来硬件产品的一个重要思路:当你将一个兴趣的门槛降到足够低,你就创造了一个机会,让它搭上一种新生活方式的快车。

毕竟,无论是谁,无论是否了解星座,都可能愿意,在某个夏夜的露营中,体验一把「仰望星空」的浪漫——而 Seestar,就是递到他们手中的那张门票。

*头图来源:极客公园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