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25 周年|1.0 少年心气
作者|年糕
编辑|靖宇
20 世纪末,千禧年「世界末日」的预言,并不能浇灭信息技术大爆炸给人们带来的 Y2K 热情。使用拨号「小猫」上网的年轻人,丝毫不怀疑互联网带来的「赛博世界」,会早于世界末日来临。
1998 年,和微软在浏览器大战中打的火热的网景 Netscape 转身以 42 亿美元的天价,把自己卖给了老牌运营商美国在线 AOL,留下微软独身面对美国监管的反垄断大棒;成立 4 年的 Yahoo,已经成为全球网民的「门户」,面对微软 440 亿美元的收购,这个 Web1.0 王者眼睛眨都没眨一下。
那是年轻创新者和骗子横行的硅谷「呼啸时代」,只要在自己公司名字后面加上「.com」,股价就能暴涨。
1998 年 9 月,两个嫩到一掐就能出水的年轻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决定成立 Google 公司,并在其后推出了一个小产品,叫 Google 搜索引擎。 仅仅想用技术证明自己比 Yahoo 的做法更高明的他们,可能想不到自己开启了一个新的搜索时代,孕育了一个未来的科技巨头 。
在 25 年后,当年拿到 10 万美元投资成立起来的 Google,已经成长为市值 1.65 万亿美元的 Alphabet,它在 25 年里,影响着、也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说互联网技术是一场对人类接触和处理比特信息的决绝革命,那么 Google 就是这场革命中最先杀出重围的先锋军,从搜索引擎、邮箱、浏览器再到 YouTube 和现在的 AI, Google 在 25 年的时间里,无时无刻不在重塑全球数十亿人使用互联网和接触知识及信息的方式,顺便改变了人们的认知 。
今年恰好是谷歌成立 25 周年,极客公园将用系列稿件回溯这家硅谷巨头,如何在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改变了一切。
左:拉里·佩奇;右:谢尔盖·布林 |图源:RANDI LYNN BEACH/AP
搜索即排名
25 年前的 1998 年,是 Google 作为一家公司成立的时间,而作为搜索引擎,Google 的前身则要再往前倒几年。
1995 年,同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研究生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一个项目中认识,这个项目叫「Backrub」,目标是开发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去组织和检索互联网上的信息。二人想到了一个方向:改进当时的互联网搜索引擎。
在 Google 出现前,互联网已经诞生了搜索引擎,但排名和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和质量都很有限,甚至因为有效信息太难快速呈现, 反而是人工编辑创建,将网站按主题分好类的门户网站更受到用户的欢迎,用户就像翻百科全书一样,在目录之间通过链接跳转 。雅虎,就是当时最著名的门户网站之一。
于是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Backrub」项目中相遇并合作,二人研究出最重要也是最突出的一个成果就是 PageRank 算法。
PageRank 通过分析网页之间的链接关系,判断网页的相关度和重要性,再以此赋予网页权重,重新排列网页顺序,从而更高效地呈现出搜索结果 。
PageRank 算法不仅在后来成为 Google 搜索引擎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如今我们在任何网站搜索时,都会触及到的算法。而 PageRank 这一名字,也取自页面(page)和 Google 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的一词双关。
在 PageRank 算法行之有效的前提下,1998 年,二人正式注册了 Google.com 域名,成立了 Google 公司,正式开启了由 Google 定义搜索引擎的时代。
25 年后,Google 依然是互联网上流量最大的网站,根据 Statista 的数据,在 2023 年,Google.com 占据了全世界 18% 的互联网访问量。
2023 年 8 月互联网单一网站流量统计|图源:Statista
从 PageRank 开始,作为搜索引擎的 Google.com 在 25 年间在互联网上持续保持着相当高的活跃度,背后的原因还可以回到当时 PageRank 诞生的背景: 技术进步和对搜索引擎的持续优化 。
如何在整个互联网里检索?Google 的答案是尽量抓取,只要「库」够大,总能搜出相关的网页。Google 通过爬虫技术,抓取数十亿的互联网网页保存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再对这些网页进行进一步内容分析和提炼。因此,一个关键词可以检索出大量网页,再经由 PageRank 重新排列后,把搜索结果呈现在用户面前。
其次则是理解用户所说的话,也就是自然语言处理,Google 不仅能识别到用户敲击在搜索框中的文字,还能理解自然语言的上下文。比如你直接在搜索框输入「明天早上北京的天气如何?」,Google 会直接理解为一整个问题,直接给你答案反馈,而不是简单地抓取关键词,罗列关于北京天气的网页。
由此延伸,Google 至今提供至少 22 种特殊搜索,包括如同义词、天气预报、时区、股价、地图、地震数据、电影放映时间、机场、体育赛事比分、单位换算、货币换算、数字运算、包裹追踪、地区代码……
搜索方式也从文字输入,延伸到了语音和图片。如今我们直接问语音助手问题,或者购物网站以图搜图时,我们似乎不会连想到 Google 上,但我们的这些操作,都可以关联到「搜索」上,而在互联网上「搜索」这一行为,或多或少都和 Google 脱不了关系。
在最近十年,依靠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Google 搜索范围也在变得更精确,像是基于用户搜索历史、地理位置、设备类型、语言设置……提供的个性化搜索。
总之, 从宏观的互联网网页抓取量、更高效和精准的搜索技术,再到微观的「更懂你」,在搜索交互和细节上让用户更方便 。25 年里,Google 就这样在搜索引擎领域,成为了令其他对手难以望其项背的存在。
Google 一下,逐渐成为了专属现代人提问的方式。而作为搜索引擎的 Google,它技术、设计、产品思路也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所有的搜索功能,我们在互联网上的每一次搜索行为,或许不是用 Google,但又和 Google 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世界最大的视频网站
根据 Statista 的数据,google.com 是现如今访问量的网站,紧随其后的网站,是 youtube.com。google.com 25 岁了,而 youtube.com,也恰逢 18 岁。
2005 年情人节,三名前 PayPal 员工陈士骏、查德·贺利、贾德·卡林姆注册了名为 youtube.com 的域名,并且选择了早期的阴极射线管电视机图案作为网站的标识。两个月后,贾德·卡林姆在 YouTube 上传了第一条视频《我在动物园》,这条长度 19 秒,画质 240 P,内容就是一个男人在动物园介绍大象的视频,象征了普通用户创建和分享(UCG)视频时代的到来。 YouTube 创立之初的口号「Broadcast Yourself」,顾名思义般地开启了自媒体时代 。
但鲜有人知的是,在 2005 年 1 月时,Google 就推出了自己的视频共享和搜索服务——Google Video。最初,Google Video 主要是作为视频搜索引擎,用户通过关键词可以搜索电视节目和在线视频内容。但当时互联网上的视频内容并不算多,Google Video 也没有社区,只能搜索已有内容。面对来势汹汹的 YouTube,Google Video 很快就被边缘化了。
18 年前 YouTube 创始人贾德上传的第一条 YouTube 视频《我在动物园》|图源:YouTube 网页截图
在《我在动物园》上传一年后,YouTube 站内已经有 4000 部短片,日访问量达 600 万,成为当时互联网上成长最快速的网站,甚至超过当时 MySpace 的成长率。同年 7 月 16 日,YouTube 宣布每天有超过 65000 部新视频上传到 YouTube,每天有近 1 亿次的浏览纪录、100 万日活跃用户。 在成立后的短短 15 个月,YouTube 已经成为 21 世纪 最多人浏览的视频分享网站 。
打不过就收购,不到半年后,2006 年 10 月, Google 宣布用价值 16.5 亿美元的股票 ,收购了创立 20 个月,只有 67 个员工的 YouTube。这笔交易亦也是当时 Google 的第二大收购案。收购过后 YouTube 仍由其共同创始人和 67 名员工在公司内部自行营运,并不直接受到 Google 的影响。
2006 年起,YouTube 成功且持续保持着高增长量,陆续甩开了同期成立的对手 MSN Video、Google Video、Vimeo……在成立 18 年后,还是全球最受欢迎的视频平台,保持着互联网第二大网站的活跃量。
YouTube 的经久不衰,离不开 Google 对它的技术赋能 。
成立之初,大量涌入的内容和用户给尚未成熟商业化的 YouTube 带来了两大难题:版权和带宽。这两大问题都被 Google 解决了。
首先是版权,YouTube 成立后的头几年,自媒体时代刚刚开启,比起文字和图片为主的 Twitter 和 Facebook,建立在画面和音乐上的 YouTube 的版权问题要严重得多,面临着传统媒体巨头各种诉讼。
比如在 2007 年传媒巨头 Viacom 就起诉 YouTube 网站侵权,VIacom 称 YouTube 上有数量巨大的其享有版权的视频片段,已被观看了不少于 15 亿次。向 YouTube 索赔 10 亿美元。环球音乐集团等公司也多次向 YouTube 提交数字千年版权法(DMCA)通知,要求删除未经授权的音乐内容。
Content ID,YouTube 给每个上传的视频配备了「指纹」|Upbeat
对此,2007 年, Google 开发了自动版权识别系统——Content ID,类似给每个数字内容建立一个「指纹」 ,每一个上传到 YouTube 的视频都会扫描后接受相似性度量,对比库中是否有与版权所有者相符的 Content ID。
如果扫描发现与版权内容相符,那版权方有权把视频下架,或是把视频的广告营收归为己有。换言之,创作者用了没有授权的画面、音乐片段,不仅得不到视频收益,还可能白做一个视频。Google 每年都要投入千万到上亿美元在这套系统,也已经向版权所有者支付了约 20 亿美元。
另一大难题则是带宽,长视频平台能蓬勃发展,离不开持续的内容供给和好的观看体验,无论是更多的视频还是更好的画质,消耗的都是平台的带宽成本。尽管在加入 Google 后,YouTube 从未披露过运营成本,但早在 2009 年,美国网络数据分析咨询公司 Arbor Networks 就发布报告称, Google 低价购买了大量尚未使用的光缆,再同其他运营商交换流量,这样带宽成本就只是光纤和路由器的折旧费 。
2010 年,Google 还以换股的方式,收购了美国著名的视频压缩技术厂商 On2,能在保持画质前提下,缩小视频体积,YouTube 进一步降低宽带成本。Google 用技术和「钞能力」,把 YouTube 盈利路上的障碍扫清了。
而后 YouTube 架设起了相对良性的「用户免费看高质量视频,创作者通过广告分成收益。」的商业模式,让自媒体成为一个正规的行业,让 YouTuber 也可以成为一个职业。YouTube 也跟着宽带、摄影器材、移动设备的普及,一起开创出了自媒体视频时代。
成立 18 年之后,YouTube 依然是流量最大的视频流媒体网站|NYT
在 YouTube 之后,电视台式微,流媒体兴起,长视频和短视频充斥着我们的数字生活,视频媒介开始占据互联网传播里的主流。
正如 Google 塑造了现代的互联网搜索行为,YouTube 也催生了信息传播中的视频文化 ,无论是优酷、土豆,还是如今的抖音、B 站,我们在互联网上刷到的每一条短视频、长视频,拍摄剪辑上传的 vlog,都是 18 年前 YouTube 的涟漪。
人人都爱 Android
当下互联网是一个消费视频内容暴涨的时代,也是一个应用优先的时代。这两者和 Google 的发展都密切相关,前者是 YouTube 带起的用户创作视频的风潮,后者我们生活里绕不开的操作系统 Android。
2006 年收购 YouTube,是 Google 历史上第二大收购案, 第一大就是 2005 年,Google 收购 Android 。
2003 年,由安迪·鲁宾主导的一个极客团队,在加州想要开发一个先进的数码相机操作系统,但他们发现相机市场规模不足实现其目标,于是转而开发智能手机系统,想去同诺基亚的 Symbian 和微软 Windows Mobile 掰掰手腕,Android 系统就此诞生。
Android 系统之父安迪·鲁宾|idownloadblog
两年后,2005 年,Google 以高于 500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整个 Android 公司。根据前 Google CEO 施密特的说法, 收购 Android 的目的是抗衡微软,试图阻止微软在移动市场复制桌面市场的成功 。此后,Google 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来支持 Android 的开发和推广。
2007 年,当时很多人猜测 Google 会推出一款对标 iPhone 的智能手机产品,但 Google 与 34 家手机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和芯片制造商一同创组「开放手持设备联盟」,联盟成立当天,Google 发布了 Android 系统。
尽管和 iOS 几乎同时发布,但早期 Android 的不稳定和不精美的劣势,在搭载封闭系统的 iOS 面前,显得有些狼狈, Android 在 2009 年时仅占市场份额的 1.69 % ,当时 iOS 占有率是 37.45%,Symbian OS 是 36.94%。
2009-2023 年智能手机系统市场份额演变|图源:statista
但随着 Google 对 Android 的重视和开发,开发者工具日益丰富,应用分发平台 Google Play 也变得越来越正规,Google 其他的服务和 API 随着版本迭代更深度集成进 Android,建立起独具特色的 Material Design 设计语言……
Android 变得更有「规矩」的同时,没有放弃它的特性:开放开源、灵活智能、多硬件适配、快速迭代、不挑硬件,从经济型到高端旗舰,从原生系统到定制 UI,Android 在这波智能手机普及的浪潮中,得到了大多数人的选择。
Android 不像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 iOS 那般横空出世,Android 更像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一台台或大或小,或便宜或昂贵的数码产品里,关联起我们的数字生活。 据 statista 2023 年第二季度统计,Android 和 iOS 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70.79% 和 28.44% 。
浏览器之王
如果说 iOS、Android 作为操作系统,需要硬件去搭载。那 google.com 作为一个网页,它的载体就是浏览器。这也是 Chrome 诞生的缘起。
早在 2001 年,Google 两位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就提议开发浏览器,但当时的 CEO 施密特认为,做浏览器对当时还算创业公司的 Google 来说成本太高,何况那时浏览器的浏览器市场,巨头微软用捆绑 Windows 的方式, 使得 IE 浏览器在 2002 年和 2003 年达到 95% 的使用率高峰 。
当时的 Google 要进入浏览器市场,无异于蚍蜉撼大树。事实证明,IE 确实赢得了和 Netscape 的浏览器大战,但在坐稳宝座后的不思进取,让 IE 也遭到了后来创新者的挑战,比如 Firefox,以及 Google 终于有能力开发的浏览器 Chrome。
2006 年,正值 Web 2.0 蓬勃发展的时代,网页的数量在大爆炸,形式也在更新换代,网页早已不是简单的图文界面,它需要承载更多媒介的内容。而 Google 作为搜索引擎的龙头,每天要抓取成千上万的网页,但 Web 开发者为了适配传统浏览器,还只能去拿旧技术去做网页,使得网页在架构、性能、稳定性上开始出现问题。
开发者和用户的需求,都超过了工具能提供的极限,Google 这时有能力也有前瞻性地决定: 开发浏览器,靠浏览器推动 Web 技术发展 。这样 Google 能成为新工具的提供方,新协议的制定者,也是 Web 开发后,最终的受益者。
2008 年的 Chrome 界面|图源:Google——2008 年的 IE7 界面|图源:Softonic
Chrome 团队设计了一个多进程的浏览器架构,每一个网页和插件,都可以独立使用进程,一个标签页或插件的崩溃,不会导致整个浏览器的崩溃, Chrome 不再只是个单一应用,它上面还可以承载应用,也是在多进程前提下,才有了 Web 版的应用商店的出现 。
此外,Chrome 团队专门重写了 V8 JavaScript,能够让网页更快地执行 JavaScript 代码。具体到体验上,就是用 Chrome 打开多复杂的网页,加载速度都很快。
此外,Chrome 重新设计了浏览器界面,弱化浏览器设计,强化网页视觉,使用户能够在专注于网页内容。加入了扩展性插件的支持,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定义浏览器,从实用小功能到硬核玩法,Chrome 既是足够稳定的浏览器,也是可以开放的应用商店。
2008 年,Chrome 发布会上,此时的 Google CEO,彼时的 Chrome 团队领导者桑达尔·皮查伊这样说道:「我们希望同整个社区合作,推动 Web 向前发展。」Chrome 做到了。
快又稳,页面简洁现代,又支持更多功能的扩展,以及集成最强大的搜索引擎 Google,这让 Chrome 迅速开始抢夺浏览器市场,不思进取的 IE 很快就沦为了「Chrome 下载器」。
2009 年,Chrome 成为全年占有率上升幅度最大的网页浏览器;2010 年,Chrome 市场占有率超越 Opera 和 Safari; 2012 年,Chrome 在全球占有率达到 33%,超越 IE 位居首位,此记录持续至今 。
2023 年 8 月数据,Chrome 的市场占有率是 63.56%|图源:Statcounter
Chrome 快速普及也离不开它的「遍地开花」,不同于 Safari 多年来依旧没有走出苹果,Chrome 一开始的目标就不是建立系统的护城河里,相反,它追求的就是市场占有率。 2012 年,Android 版 Chrome 正式在 Google Play 发布。第二天,Chrome 推出 iOS 版,Chrome 全面进军移动平台。如今,从移动端到桌面的主流系统 Windows、macOS、Linux、Android、iOS 上都可以使用 Chrome,用户只需要登陆 Google 账户,就可以在不同设备上同步书签、历史记录、设置和插件。
在人均不止一个数码设备的当下,这种开放性打破了生态的壁垒,而丰富的插件商店,也塑造了 Chrome 用户的使用习惯。
绕不开的 Google
Google、YouTube、Android、Chrome……这些出现于十几二十几年前的产品,至今仍活跃在我们每天的互联网生活里,它们领域各异,但又非常有共性:不挑选设备、足够开放、足够多的功能、服务大多数、在一个领域做到定义级的体验。而我们也不难在 Google 其他产品中发现这种共性。
比如 2004 年诞生的 Gmail,对有着五十余年历史的 E-mail 来说,它是个「儿童」,但它又在 E-mail 被即时通讯碾压的时代,靠着设计和服务, 在 Google 生态版图下有着独特的位置,在当下成了一个万能账号,一个「Google ID」般的存在 。
高产似 XX 的 Google,用纷繁复杂的产品线罩住了全球用户|Mixvely
又比如 2005 推出的 Google Maps,Google 串联起了 Web 技术、卫星图像、实时数据、导航、移动应用、GIS、API 和人工智能的技术。Google Maps 如今不仅提供了导航和地图信息,还影响了商业、旅游、科学、城市规划等领域。2020 年时,Google Maps 每月活跃用户超过 10 亿人。
还有 Google Translate,从传统基于规则的自动翻译,演进到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技术,互译语种也不断扩展,这让 Google Translate 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翻译工具之一。
Google Drive、Google Docs、Google Photos……以 Google 为前缀命名的服务交织在我们的生活里,这也是我们比起 Alphabet,对 Google 这一「IP」更为熟悉的原因,从桌面网页到智能手机,从影音娱乐到工作处理,无论你设备的品牌型号,Google 无处不在。
从 Web1.0 到 Web2.0 过渡的 21 世纪头一个十年,谷歌用一种近乎少年气的冲动和创造力,不断解决「www」时代遗留下来的难题,改造着人们接入互联网的方式,其技术至上的作风和「不作恶」的理念,让它成为年轻人心目中那个最酷的公司,没有之一。
头图来源: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