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技能转换 Agent 平台,想帮你积累「睡后收入」|AI 上新

极客公园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作者|金光浩

编辑|靖宇

在 AI 时代,最赚钱的可能不是那些会写代码的人,而是那些能把专业经验 「 产品化 」 的人。

这个判断听起来反常识,但我最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我一个做论文降重的朋友,每天重复处理十几份论文,虽然用了 DeepSeek 这样的 AI 工具,但因为不会写代码,无法把流程自动化,只能手动重复操作,收入被死死锁在 「 工作时间 」 这个天花板上。

另一个做电商运营的朋友,有一套独门的选品方法论,能快速判断哪些产品有爆款潜力。但这套方法藏在他脑子里,只能接一单做一单,想规模化变现,要么学编程做成软件,要么做自媒体打品牌,两条路都走不通。

这就是当下最大的矛盾: 懂业务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业务,或者两个都懂,但是不知道怎么获客

大量专业人士手里握着宝贵的行业 know-how,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把它变成持续收入。

直到我看到 MuleRun,才发现有人正在尝试打破这个困局——让不懂代码的专业人士,也能把自己的工作流变成可交易的 「 商品 」 。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靠谱。但它到底是怎么做的?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栏目作者召集

极客公园的新栏目「AI 上新」,将带大家体验最新的 AI 应用和硬件,让你成为 AI 时代「最靓的仔」!

现在,我们也向所有喜欢尝鲜和体验 AI 的同 学发出召集,只要你发现并体验了新 的 AI 应用或者功能,按照格式(参考案例: 硬刚 Sora 2,谷歌的 Veo 3.1 确实有小惊喜|AI 上新 )向栏目投稿,在极 客公园公众号发布,不仅能获得相应稿费,且会为你「报销」 AI 应用的订 阅费用。

同时, 优秀作者还有机会进入极客公园 AI 体验群 ,获得最新 AI 应用和工具的内测资格,参加极客公园专属相关 AI 活动,和 AI 应用创始人一对一沟通。

AGI 太久,只争朝夕,让一部分人先 AI 起来吧! 投稿、进群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极客小助手微信

这个技能转换 Agent 平台,想帮你积累「睡后收入」|AI 上新


 

01

这不是在卖软件,

是在卖「能力使用权」

 

第一次打开 MuleRun,我以为这又是一个 AI Agent 市场——类似 Coze 那种,上架各种对话工作流,用户挑选使用。

这个技能转换 Agent 平台,想帮你积累「睡后收入」|AI 上新

mulerun 首页有各种 Agent|图片来源:mulerun

但仔细看下来,我发现逻辑不完全一样。

MuleRun 上的 Agent,不只是聊天助手,它们能直接操控一个完整的虚拟机环境。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创作者可以把需要专业软件才能完成的工作,封装成一个可以被「点单」的服务。

这个技能转换 Agent 平台,想帮你积累「睡后收入」|AI 上新

mulerun 的虚拟机环境|图片来源:mulerun

举个例子,假设有个设计师精通 Figma 的批量处理流程,他可以把这套流程做成 Agent 上架。用户不需要安装 Figma,不需要学习操作,甚至不需要知道 Figma 是什么——只要描述需求,花 50 积分,Agent 就在虚拟机里帮你跑完整个流程,交付结果。

你买的不是软件,而是这个设计师的 「 工作时间 」 。

这听起来很美好。但我很快产生了第一个疑问:凭什么用户要为一个 Agent 付费,而不是自己学会这个技能?

 

02

一种新的选择

 

我试着站在用户角度想这个问题。

假设我需要把我的一个日常照片「修一修」。

过去,我有两条路:

路径一:学 PS 或其他工具,花几小时摸索,处理完这一次可能再也用不上。

路径二:找外包设计师,沟通需求、来回改稿、等待交付,成本至少几十块。

这两条路,要么你得成为半个专家,要么你得花大价钱请专家。

现在 AI 时代,又多了三条路:

路径三:去豆包/即梦等 AI 平台,输入图像,然后写提示词处理。

路径四:去 Minimax 等 Agent 平台,输入针对 Agent 的提示词,让 AI 调用各种工具处理。

路径五:去国外的 AI 图像网站,输入图像提示词,用最新的模型处理你的图片。

这三条路,你得学习或者懂提示词,还得学习注册英文网站。

而现在有了第五条路:

在 MuleRun 上找个 「 图片处理 」 的 Agent,50 积分,几分钟搞定。

mulerun 上的工作流|图片来源:mulerun

对大部分人来说,MuleRun 其实很有吸引力:你不用学、不用沟通、不用等,只要按照操作提示一步步做就行。

这种场景有点像「一次性专业需求」, 你不打算成为专家,但你确实需要专家级的结果

例如我最近在研究一个场景,如何下载某视频网站的视频——小红书上有很多人在做国外内容的 AI 策展,我想做些类似的事情,那么就需要拿到很多视频网站的一手信息,而为了快速理解视频的内容,往往就需要下载视频。

在 MuleRun 上我发现就有这样的工具,输入一个链接,返回下载好的视频。对我来说,这就是 「 一次性专业需求 」 ,而我,也确实愿意为此付出 50 积分。

mulerun 使用截图|图片来源:mulerun

 

03

让「know how」变成「money」

 

MuleRun 的商业逻辑设计的很新颖:

1. 创作者:将「know how」包装成「服务」,参与分成。

2. 买家:购买「服务」,解决「一次性」问题。

3. 平台:降低创作者「服务」开发难度,为「创作者」引流,吸引更多「创作者」。

4.AI:当「骡子」(mule) 跑 (run) 起来,做难而正确的事。

mulerun 邀请成为创作者界面(中文翻译)|图片来源:mulerun

对于创作者来说,如果想在 MuleRun 上架工具,得先把自己的工作流程标准化,也就是提炼 know how 的过程。

提炼 know how 这件事,对于大部分专业人士来说并不困难。

他们的困境往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商业化问题—— 直白点说,是如何将自己的能力规模化变现

他可能有一套高效的工作流程,但这套流程藏在他的脑子里、手上的操作里,是一种无法直接复制的「隐性知识」。他只能接一单做一单,当时间卖完,收入也就到顶了。

过去,想把这套流程规模化,无非两条路:

一是自己开发成软件或网站,这需要编程能力;

二是通过做自媒体打造个人品牌来获客,这需要持续的内容创作和运营能力。

这两条路门槛都极高。一个电商运营,一个法律顾问,他们都可能有一套可复用的专业流程,但大概率既不会写代码,也没有精力做自媒体。

MuleRun 瞄准的正是这个痛点。它提供了一套系统,让创作者可以跳过开发和获客这两个最难的环节。

创作者只需专注于将自己的专业流程「翻译」成 Agent 能执行的步骤,然后上架。平台负责搞定流量和交易,让这套「隐性知识」变成一个可以被无数用户直接调用、自动交付的商品,创作者则可以从中获得分成。

但这自然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创作者的流程这么值钱,他为什么要分享出来,而不是自己藏着用?

 

04

从「主动收入」变为「被动收入」

 

这个问题让我想了很久,直到我意识到一个事实: 大部分人的工作时间是有上限的。

我那个做论文降重的朋友,一天最多接几十单,再多就做不过来了。他的收入天花板,就是他的工作时间上限。

但如果他把这套流程做成 Agent 上架,或者一个网站呢?

假设这个 Agent 每天被调用 100 次,一天就从原来的 15 次的主动收入,变为 6 倍的被动收入。

更重要的是,这不占用他的时间。他可以继续接单,Agent 在后台自动为他赚钱。

这是一种身份的转变,从主动收入变被动收入,让「know how」成为一种资产。

你不再只是用时间换钱,而是用你沉淀下来的专业能力换钱。

对创作者来说,MuleRun 最大的吸引力可能不是 「 能赚多少钱 」 ,而是 「 终于有地方可以让我的专业能力变现,而且不需要我每次都亲自出马 」 ,MuleRun 在现在这个阶段,解决了他们开发网站的成本和难以获取流量的问题。

 

05

三个担心

 

在体验和思考 MuleRun 的过程中,我一直带着三个疑问:

第一,质量如何保证?

当创作者可以随意上架 Agent,用户怎么知道哪个靠谱?会不会出现 「 刷单刷评价 」 的问题?平台有没有审核机制?如果我花了 50 积分,Agent 跑出来的结果是错的,谁来负责?

这些问题,在任何 AI 平台早期都存在。MuleRun 现在还没给出清晰的答案。

第二,创作者会不会被卷死?

如果一个领域的 Agent 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最后会不会变成「价格战」?创作者为了获取用户,不断降低分成比例,最后谁都赚不到钱?

就像现在的 Coze 空间,有很多同质化的 Agent,你怎么卷出来。

第三,技术门槛真的够低吗?

把一个工作流程封装成 Agent 对大部分非技术从业者来说,依然是有门槛的。

如果这个门槛降不下来,MuleRun 可能还是只能服务那些「懂一点技术」的创作者,而无法真正普及到各行各业。

 

06

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

 

尽管有这些疑问,我依然觉得 MuleRun 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

因为它瞄准的,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人群:那些有专业能力、想变现、但不知道怎么做的人。

过去,这些人要么选择去培训机构当讲师,要么选择接私活,要么就只能让这些能力烂在肚子里。

MuleRun 提供了第三条路:把能力封装成产品,让它自己去市场上流通。

更重要的是,MuleRun 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当足够多的专业能力被 Agent 化、被标准化、被上架后,会不会形成一个「能力组合市场」?

比如用户想做一个完整的项目——从市场调研、到视觉设计、到文案撰写、到数据分析。他不需要分别找四个人,而是在 MuleRun 上调用四个 Agent,它们在后台协同工作,最后交付一个完整结果。

这时候,MuleRun 就不只是一个 Agent 交易平台,而是一个自动化外包平台。

你不再需要组建团队、管理流程、协调沟通。你只需要清楚地描述需求,系统自动匹配最合适的 Agent 组合,自动执行,自动交付。

MuleRun 作为一个交易平台,很好的解决了以下几个参与者的痛点:

1. 创作者的专业知识能实现变现,且是持续变现。

2. 用户的一次性需求能以低成本、高效率得到满足。

3. 行业层面,原本困在个体身上的隐性知识将得以流通,进而形成「能力市场」。

 

07

用 AI 重新定义个人商业模式

 

回到开头那个朋友的故事,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当所有人都把自己的专业能力变成 Agent 上架后,会发生什么?

最理想的情况是形成一个良性的能力生态,但更可能的是:

头部 Agent 吃掉大部分流量,普通创作者石沉大海;成功的 Agent 会被迅速模仿,专业知识数字化后复制成本趋近于零;甚至平台看到高频需求后,直接做成官方 Agent 低价提供。

那么,普通专业人士的机会在哪里?

我的答案可能有些反共识:真正的护城河,不是你做了什么 Agent,而是你在做 Agent 的过程中积累了什么。

如果只是把现有工作流程封装上架,那只是一次性红利。

但如果你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新需求、迭代方法论、建立用户信任、形成多个 Agent 协同服务某个垂直人群——你就不只是 Agent 创作者,而是一个 一人 AI 公司

这不是「上架就躺赚」的故事,而是「用 AI 重新定义个人商业模式」的入口。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