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与人性——滴滴无法摆脱的束缚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

01

58同城拼车是最早的顺风车

严格意义上来说,58同城的拼车业务才是真正的“汽车共享经济”,也是顺风车业务的鼻祖。司机们可以在58同城的本地站发布自己的出行线路约伴。有的是上下班线路约伴、有的外出约伴、有的是回老家约伴,然后就是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等人联系。当然为了让有更多的人愿意乘坐自己的车,也需要在标题内容上说明一下——好车、老司机、价格低,纯是分担下油费过路费。

58同城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媒介,不具有盈利性质,司机和乘客的双方才是真正的主角。在这种情况下,平台非营利性让它可以不承担共享信息核实和安全的无限责任,某种程度上,共享双方属于资源共享、风险自担。

所以当遇到女性乘客时,整个过程就会比较漫长,她们比较担心安全问题,所以会打多个电话过来,从语气谈吐中判断是不是老实人,整个过程的 交易撮合成本 双方信用成本 十分高。因此,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司机提前三到四天发出拼车路线,中间来来回回两三天才能拼齐乘客。

过去的交易方式十分的低效,这样问题就出现了:

1. 交易过程的决策过程太过复杂,都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如何去信任你是个正真的好司机?

2. 无利不起早,免费发布信息使得平台并没有在这个过程中赢利,因此未能做大做强市场,应用场景少。

3. 移动互联网的轻巧、快捷,这种方式显得有些没跟上节奏。

降低撮合成本、建立双方信用、流量规模经济走上了前台,相较于58同城的拼车只是大家有限场景(长途、上下班居多)。滴滴的到来,让顺风车成为大众日常参与的高频交易。

02

我们在相信什么

我们和滴滴太多的触点,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只知道本地的出租是绿色、黄色、还是蓝色,但本地有哪些出租公司,我怕没几个人能记得到。原因很简单,路边招手即停,车费交给司机,我们和出租车公司的触点太少了。

但顺风车,从打开手机开始,我就知道我选择的是滴滴,至于司机是谁,开的啥车,那都记不住了。因此,当出了任何问题后,公众讨伐的对象也完全不一样。出租车出了问题,我们声讨司机,这人太歹毒!顺风车出了问题,我们声讨滴滴,这平台太不负责。

当我们选择58同城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司机联系,确认是个好司机、确认上下车地点......大家相信58平台,但相信的内容是:我发布的拼车应当能约到人吧/我去58上看看应当能找到顺路的车吧。

11月6日,滴滴出行手机App推出《滴滴顺风车试运营方案》,宣告了顺风车的即将归来。

试运营期间,将在这7个城市首先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市内中短途(50公里以内)的顺风车平台服务。试运营期间,不收取信息服务费

03

滴滴的作恶

讲个小故事,程序猿张三女票今天过生日,但张三工作太忙,于是转了100元给好友李四,帮忙买一个生日蛋糕。李四义不容辞的答应,于是去买了一个现成的蛋糕,但当打开蛋糕时却发现蛋糕真难吃。张三可能不会明显去责怪李四,但一定会不爽李四。李四也一样面子上十分的过意不去:这蛋糕看上去也漂亮,咋就这么难吃呢,关键是蛋糕都没有试吃这项服务呀。也为难李四了,但钱过了他手,事他在办!

滴滴11月6号在7城上线顺风车,并且不收取信息服务费,但车钱是滴滴平台收走的,司机也是滴滴平台配对的。在过去的线上约车、线下交易时代,都是乘客与司机面对面的进行交易,平台并没有参与到交易的过程中去。这样看来,发生各种状况后,滴滴都很难把责任甩脱。

责任难脱,但滴滴就一定是邪恶轴心吗?

回顾去年的新闻报道,大家矛头所指是滴滴在危机时的处理方式。通过当时的媒体报道,我们知道受害者亲朋在报案后,接警的警察无法与滴滴的相关部门有效的沟通,这才是案件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原因。 总结一下,滴滴的恶在于:没有解决好滴滴过快的增长与过慢的应急处理机制建设之间的矛盾

至于案件本身,我们看一下:

11月10日,陕西一名出租车女司机被杀害。

11月12日,南京滴滴司机刀捅乘客。

2015年,亲眼目睹的事件,由于出租车司机要收取出城返空费,乘客暴打出租车司机。

无论你相信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但世间的悲剧一直都会发生,我不相信滴滴整改后顺风车就不再会出事故,同样,我也不相信出租车就一定不会出事故。

我们不洗地,但抱歉,这就是真实的人类社会!

04

问题在于应急处理机制,不是顺风车

作恶永无法杜绝,但机制可以减少伤害,如果滴滴能够打造一种制度杜绝一切作恶,那么全球的政府机构都值得向滴滴学习。

So , 绝无可能!

我们应当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有问题的事物或者人!

提升了车主的门槛,需要实名认证,采集驾驶证、行驶证和身份证信息,并联合公安机关对车主进行综合背景审查;滴滴也将网约车中的110报警、行程分享、紧急联系人等安全功能移植到了顺风车业务上来。

滴滴加强了司机的认证工作,但在其加强司机入口管控方面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强化真正遇到危机时能够果断处理。当然我并不否定司机筛选的重要性,但无论怎么填加条件都难以保证绝对的安全,毕竟有一类犯罪是冲动性的,但当危机到来时如何自保才是更真实的需求。这既需求在产品上的设计方便报告异常以,还需要背后的一篮子的应急处理机制的保障。

涉性案件方面,今年上半年滴滴网约车涉性类犯罪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七成;

警企合作方面,98%的调取证据工单都在10分钟内完成,平台上的案件破案率保持100%。

虽然不清楚警企合作的具体细节,但我们相信顺畅的合作机制能够在危机进行中或发生后对于介入起到很好的帮助。不过我们是否有其它的办法,在危机刚刚发生时就能介入并起到一定作用的手段。

当AI时代来临,智能的场景识别或许对于危机的及时介入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现有的机制都只能是危机刚开始时,受害人有时间操作一键报警等处置手段。但如果受害人本身的心理素质以及现场的紧急情况,智能系统都应当能够及时的进行判断。从司机与乘客两个端的智能识别进行判断去进一步的提升安全性。可以畅想一下:

1)司机端:实时语音敏感词识别(司机端有录音);

2)司机端:路况(红绿灯、堵塞等)与订单进程的异常匹配;

3)乘客端:设备异常抖动识别;

4)司机端:在线警报声与喊话,提前介入形成心理震慑;

... ...

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冲动犯罪的司机停下车,一般会选在人烟稀少处。系统可以识别出行程的异常——该顺畅的行进却停了下来;此时可以进一步的在线识别车主端的语音,是否有求救等异常;并且辅助识别乘客端的振动情况,综合性的场景智能识别。然后在车主端主动的响起警报声并在线喊话停止犯罪,进行干预和心理震慑。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车主先关闭系统,在订单进行中关闭可以立即识别为异常,立即对当时双方同时拨打电话,通过电话铃声进行震慑。

05

如果,是我......

我时常在想,如果我快要被侵害了,司机拿着刀,要杀人劫财,我会怎么办。

跑!

如果跑不了,多么希望旁边有个人,那怕只是电话里传来的人的声音......

作者: 张牧师   公众号: PM自习室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产品壹佰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