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变现”的山东尝试

数据观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北京有50万个摄像头,每天产生3PB的数据,公交卡产生4000万次记录,还有每天数百场大型演出等。这些数据本身没有价值,但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让其与实时导航、规避拥堵、路线规划等对接,形成各种有用服务,从而具有了价值。”

全国两会期间,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代表的一段话给出了“数据变现”的实现渠道。大数据时代,挖掘数据价值已经不是新鲜话题,而借助数据改造传统产业,山东已经走到了前面。

以研发消防电气为主业的小微企业圣普勒电器,因为一款智慧用电监控探测器,不但引来上千万元订单,还为其打开了一片新的蓝海,“在每个产品上增加可发送信号的天线,这样不管它分布在什么位置,都会把用户使用数据实时传回后台。”

在圣普勒总经理刘若平看来,一根小小的天线,淡化了产品的物理属性,使其变成了“会说话的市场调研员”。转眼间,圣普勒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身。

对于传统制造业大省山东来说,大数据携带巨大推力呼啸而来,千千万万的企业被裹挟其中,主动而为是必要的。

家电巨头海尔正在变成一家大数据企业?海尔智能制造云平台,聚集起3亿多终端用户。这些用户的使用习惯被重视,被分解,转化成数据。按照海尔数字技术服务平台大数据平台研发总监张恺的说法,“我们已存载了大量的数据,且每年会有50%的增长,这相当于近千万部电影的存储量。”

海尔将每天产生的数据分解归类成体现用户个性需求的万千小数据,从而实现了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模式转型。

而在“老裁缝”红领集团,数据变现早已起步。他们在商场、机场、社区各类场所收集中国人及其他亚洲人的西装身材数据,建立起数据库;这些有价值的大数据与客户的私人定制数据结合直通红领的车间,并集成在一张芯片卡中,引导着“裁缝们”用不同版型、不同丝线、不同纽扣完成每一套“与众不同”的西装。

在与客户零距离的互动中,传统企业红领实现了“数据变现”的完美演绎。

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是数据生产者,也是数据消费者。以前更多的是政府购买数据进行决策分析,比如商务部、海关总署等部委每年都在从第三方购买数据作相关分析,而现在不仅企业也开始购买数据,解决客户痛点,帮助企业研发、制造;地方政府也在跃跃欲试,通过与大数据企业的联手,改造旧产业,发展新产业,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去年,济南市与浪潮集团共建的济南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正式开通,这是政府数据开放与共享具有标志性的一步;而到了年底,威海市政府也与之签署协议,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加速培育该市信息产业新业态。

“上个十年看电商,这个十年看数商,能超越BAT的,未来一定是大数据公司。”孙丕恕的这一判断,也是山东省级层面的共识。

从全国来看,山东省具有良好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基础,成立了山东省大数据产业创新联盟,会员单位180余家,涵盖了大数据产业链条产、学、研、用各个方面。比较活跃的是,济南启动“数创公社”建设,青岛打造大数据产业高地,大数据产业在济南、青岛、济宁等市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集聚优势。

而根据山东新出台的“促进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到2020年,山东大数据相关产业收入要从去年的650亿元努力做到1000亿元。

“风口”已经开启,谁能胜出,让人期待。

(科技日报济南3月21日电)

责任编辑:陈近梅

随意打赏

大数据变现模式大数据分析工具大数据如何变现大数据分析平台运营商数据变现大数据网站大数据变现数据分析师知识变现山东大学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