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AI 第一股”上市

数据观  •  扫码分享

2022年3月17日上午,格灵深瞳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中国首家在内地资本市场(科创板)上市的AI软件技术公司,同时也是继商汤、创新奇智之后,第三家登陆资本市场的AI明星企业。

自2021年以来,多家人工智能公司陆续启动上市计划。例如决策类AI代表企业第四范式于2021年8月首次向港交所递表,材料失效后又于近日更新了招股书。“AI四小龙”中,为首的商汤科技几经波折,于2021年年底在港交所上市;其余三家均瞄准科创板,云从科技、旷视科技已过会,依图科技已撤回申请材料,主动终止了IPO审核。

纵观各家公司的上市进程,格灵深瞳属于本轮AI公司上市潮中,第一家正式挂牌科创板的人工智能公司。

   上市首日遭遇破发

公开信息显示,格灵深瞳以“让计算机看懂世界”为愿景,自2013年成立以来,专注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历经核心技术形成、产品商业化探索、应用场景落地,逐步迈入行业解决方案拓展阶段。

在技术层面,格灵深瞳现已搭建了集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标注、模型训练、模型优选等模块于一体的底层AI技术平台——深瞳大脑,并据此搭建起了核心技术体系。

此外,格灵深瞳已形成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训练与数据生产技术、3D立体视觉技术、自动化交通场景感知与事件识别技术、大规模跨镜追踪技术和机器人感知与控制技术等五大技术方向。

其中,3D视觉技术是格灵深瞳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涵盖多目传感器标定与深度估计技术、运动姿态分析技术、3D重建与立体视觉分析技术——3D重建与立体视觉分析作为一项关键性的基础技术,技术先进性体现在点云配准,即通过对同一坐标系下的不同视角下的点云数据进行矩阵变换,从而实现目标的完整的3D模型重建。

作为AI领域的天才团队,成立初期时风光无限。曾被徐小平和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就“格灵深瞳未来值1000亿美元还是5000亿美金”争执不下,也是比尔·盖茨口中的“Very Cool”公司。

如今,随着 AI 技术走进寻常百姓家,阿里、腾讯、字节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加码,AI 技术不再神秘,格灵深瞳则陷入了顶亏上市、估值缩水的困境之中,如今科创板挂牌也遭遇上市即破发的表现。

上市首日,格灵深瞳(N格灵-U)遭遇破发,开盘价为38.00元/股,较发行价39.49元/股下跌3.77%,随后跌幅一度超过10%。截至3月17日午盘休市,跌幅收窄,格灵深瞳股价与开盘价一致,为38.00元/股,最新市值达到70.29亿元。

   红杉、真格斥资超4000万

格灵深瞳成立之初,真格基金、红杉资本等一众知名机构便伸出了橄榄枝。

招股书披露,格灵深瞳在2013年8月、2014年6月陆续完成A轮、B轮融资,引入真格、策源和红杉,二者出资额分别为308万美元、220万美元。

2017年7月,格灵深瞳完成C轮融资,引入博雍一号、三星创投、复朴长鸿、合之力和真格基金IV,真格基金前后整体出资185万美元;2019年4月,格灵深瞳在D轮融资中引入现代汽车、现代摩比斯。

以此看来,仅红杉、策源及真格三家机构早期投入便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上市后,上述机构自然也坐拥大股东之位。

招股书显示,深瞳智数为格灵深瞳控股股东,本次发行后仍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数3126万股,持股比例16.9%。深瞳智数是由格灵深瞳实控人赵勇控制的持股平台,与其并无业务关联。此外,红杉资本持有1940万股,持股比例10.49%位列第二大股东。

策源创投、真格基金I为第三、四大股东,分别持有1385万股、1108万股,持股比例7.49%、5.99%。不过以后来入股的真格基金Ⅳ持股比例计算,真格基金整体持股比例达到6.32%。

   三年半累计亏损6.18亿

长期以来,因为研发投入大,商业化落地不顺,AI公司被贴上“盈利难”“高亏损”的标签,格灵深瞳也难逃魔咒。

格灵深瞳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格灵深瞳营业收入分别为0.52亿元、0.71亿元、2.43亿元、0.72亿元。虽然营收在逐年增长,但净利润一直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科创板“AI 第一股”上市

科创板“AI 第一股”上市

从2018-2021年上半年,格灵深瞳净利润分别为-0.75亿元、-4.18亿元、-0.78亿元、-0.57亿元。

在研发费用方面,2019-2021年上半年格灵深瞳研发投入分别为0.96亿元、1.14亿元及1.21亿元,占当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35%、46.9%及41%。格灵深瞳还表明,报告期内公司累计研发投入3.3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7.23%。

格灵深瞳在招股书中也坦言,持续亏损的主要原因是,营收整体规模较小,研发投入较高,加上中间实施了多轮股权激励。其中,2019年的股份支出费用为3.01亿元。

目前,格灵深瞳营收主要来自于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业零售三大领域。城市管理领域占比超过50%。从2018到2021年上半年,该领域营收占总营收比例为79.30%、51.73%、51.50%、66.17%。

同时,格灵深瞳的客户集中度较高,个别业务甚至高度依赖单一大客户。除了持续亏损的现状之外,格灵深瞳的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占比高达74.54%。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合计占该公司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8.23%、67.55%和57.57%。其中,农业银行在2019年至2021年前6个月,均为第一大客户。

而在智慧金融领域,格灵深瞳2018-2020年的终端客户只有农业银行。在报告期内,该客户贡献的收入分别为468.68万元、2373.97万元、4697.09万元和1702万元,合计占智慧金融领域所有客户总收入的70.91%。

不过,格灵深瞳所面临的上述困境,并非个例。对比其它人工智能同行,可以看出,客户集中度高是行业面临的共性困境。

再者,横向对比已经上市的人工智能公司,商汤科技、虹软科技、当虹科技。

也是因为人工智能企业普遍亏损,导致传统的PE估值法无效。不过,企业的营收规模,也能作为企业估值的重要变量。

“我并不认为人工智能行业必须以亏损的方式运营。”格灵深瞳创始人、董事长赵勇日前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人工智能行业仍处于发展早期,目前下游的成熟应用领域较少,随着更多新应用场景的不断落地,人工智能未来有着广阔市场空间。

需要警惕的是,近两年人工智能创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深水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意义的创业公司变得更困难。进入什么样的行业,怎样提高交付效率、降低交付成本,如何让客户在采购使用产品后实现降本增效,这是当前所有AI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科创板“AI 第一股”上市

责任编辑:蔺弦弦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