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卧底:宜信被指伪造合同 泄露客户资料

鞭牛士  •  扫码分享
Bianews报道 近日,中国小额贷款企业、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副会长单位宜信公司被媒体曝光,称其公然伪造合同资料,而这一情况已经成为了行业中的“说不出口”的共识。
 
深圳法治频道《法治时空》记者深入宜信进行卧底调查发现,宜信内部几乎全员参与合同资料伪造流程,造假过程中包括了伪造贷款人资料以及伪造客户签名等。
 
此外,除伪造合同资料外,宜信还从银行、同行手中买来一些客户的隐私资料,这之后在进行高价循环买卖。
 
对于上述报道,宜信回应称相关部门正在进行调查和核实工作。
 
如果《法治时空》记者所报道的事件属实,那么我们很难想象,像宜信这样一家公司会做出伪造资质的行为,伪造资质就意味着在投资人投资机构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投资资金交予了“不靠谱”的人,这又属于变相的诈骗行为。
 
宜信集团,创建于2006年,总部位于北京,目前已经在182个城市和62个农村地区拥有几百家分公司。
 
2014年12月,宜信集团当选“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会长单位,2015年1月,宜信公司当选“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副会长单位,宜信集团CEO唐宁同时担任清华大学创业组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社会企业家精神培养课程专家顾问。
 
个人利益驱使 信用体系不完善
 
如此规模的中小额贷款企业在国内并不多见,俗话说体量越大管理越难、漏洞越多,而这一次宜信被曝光,根本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
 
首先是个人利益驱使下 ,才会使企业产生“蛀虫”,据《法治时空》记者介绍,宜信某客户经理为了赚取提成给没有贷款资质的人伪造贷款资料,伪造客户签名。
 
在行业内类似的例子还又很多,据宅男在金融行业的朋友介绍,如果一个人的借贷资质不够,就会找一些担保公司为自己做包装,收取的费用一般由放款金额的百分比来计算,高低不等,由难易程度来决定,凭借作假的资质去向银行进行贷款,有些审核的部分是存在漏洞的,这让假资质得以钻空,而即便资质不通过,也不会影响借贷人在银行的个人信用。
 
不仅仅如此,就连倒卖客户资料这样的事请也跟个人利益沾边,许多客户的资料会被一些唯利是图的金融业领域机构进行倒卖,而这其中也多数个人行为,甚至是小区物业也会对相关住户资料进行变卖。
 
其次是国内信用体系的崩塌 ,这要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GJ为了刺激经济,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放出海量的贷款。
 
而当时银行考虑的是市场占有的份额,于是鼓励企业借贷,然后问题就来了,许多中小企业缺乏抵押物,为了能增加贷款规模,银行积极主动促成企业之间的互保和联保,造成企业互保联保贷出的资金占比激增。而且,审核相当宽松。
 
直到如今,过度信贷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依然存在。
 
互联网金融时代到来信用会提升么?
 
既然信用体系崩塌,借贷资质审核当中存在漏洞,那么现在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能够对现状做什么样的改变呢?
 
好的地方是,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信用体系进行改造,一个人的消费数据包括一个企业的盈利状况数据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所建立的数据模型进行分析,来对信用指数进行测评,不需要进行抵押借贷。
 
毕竟数据是不会骗人的,另外这样的数据体系也可以免去传统的半人工式的审核资质流程,漏洞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但毕竟新生事物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互联网金融经历了一轮野蛮式的生长,这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包括P2P跑路的现象也很多,一度使得外界对互联网金融的前景看坏,而到目前,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政策逐渐出台,行业将经历一段时间的阵痛期,这之后状况将出现好转。
 
而作为平台平台,则需要坚持以信息撮合的角度为借贷双方提供服务,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