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权是卡在奇瑞捷豹路虎咽喉上的一根“鲸鱼刺”

鞭牛士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销售权的问题是摆在捷豹路虎和奇瑞盒子关系咽喉上的一根鱼刺,这篇文章是两个月前写成,因为忘了存在哪儿,今天又突然找到,虽然过了时效性,但不少看法和预判,依然有些价值。PS 文章略长

刚刚喜得千金的陆逸可能并不开心,因为他要离开入职仅有11月的奇瑞捷豹路虎。

\

如果换作一个普通人,这段不长的职业履历可能要消失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上,但对陆逸而言,这份工作不仅让他收获了汽车行业恐最长的头衔——奇瑞捷豹路虎市场销售与服务部执行副总裁、联合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机构(IMMS)总裁,更让这位中国汽车产业的青年俊杰与这个最年轻的合资公司命运相连。

故事开篇:陆逸吊诡的离职

相信陆逸的离职,奇瑞捷豹路虎的公关部门一定会有详细的公关风险评估。无论是国产路虎极光的行业争议,还是315晚会捷豹路虎在ZF变速箱上的膝盖中箭。公关环境的不利,使得奇瑞捷豹路虎变得异常敏感和紧张。如果说国产极光和ZF变速箱引发的是公众对捷豹路虎品质上的焦虑,那么陆逸的离职,则凭添了业界对奇瑞捷豹路虎制度架构设计的深层担忧。

\

陆逸的离开,恐怕是现阶段的奇瑞捷豹路虎最不乐意看到的。按照大公司的惯例,这样容易引发公关危机的高管离职,会低调的去做淡化处理,或者选择在一个公关环境相对良好的时机释放,但陆逸却着实高调的离开了。

从当前的媒体关注的规模来看,陆逸离职确实引发了业界的兴趣和对奇瑞捷豹路虎的隐忧,在大众传媒的语境中,陆逸的离开,是突然的,是无奈的,也是带有失落的。

如果我们多一些浪漫主义的色彩,将奇瑞捷豹路虎看成一部情节跌宕的大部头商战小说的话,我们便会发现出场比较早的陆逸,几乎是一个悲情的角色——年富力强,充满激情,被委以重任,却又提前退场。

故事线:风尘仆仆的印度马可波罗

诚然,陆逸不是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却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故事的大体梗概。在奇瑞与捷豹路虎联姻的故事里,风尘仆仆的英国人和印度人,如同重走丝绸之路,在一波三折挑选合作伙伴的过程中,被陈安宁极富传奇的两页PPT而打动。

在求同存异的共识中,2011年4月17日,上海浦东。在奇瑞与捷豹路虎的合作意向书细则中,双方对进行投资研发等方面达成一致,成立50:50合资公司,但工厂选址和销售掌控权却有争议,特别是后者,根据中国产业政策,并未对销售掌控权进行规定。

\

求同的是目标,存异有些时候却会埋下隐患。工厂选址最终落在常熟,但销售掌控权却要面临中外双方的拉锯式博弈,最后的解决方案便是成立IMSS联合机构。

从框架设定上看,IMSS联合机构是充分考虑了双方的利益,进口车销售利润仍归捷豹路虎中国所得,合资车型销售利润则由中外双方按50:50的合资比例分配。

事与愿违的是,当合作协议从纸面走进现实的时候,既非独立销售公司,也不具备法人资格的IMSS联合机构很明显缺乏实际的权力约束。同时,纵观奇瑞与捷豹路虎合资的整个过程,一直秉承着“搁置争议”的谈判思路,就好比是穷小子和白富美先把证领了,再考虑丈母娘各项要求。在这种思路主导下,IMSS联合机构既是妥协的产物,更是过渡时期的必然。

站在捷豹路虎的立场而言,车型的国产化只是中国战略的一环,但对奇瑞而言,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未来。尹同跃联姻捷豹路的初衷,就是打造奇瑞自己的“雷克萨斯”——一个品牌高上、产品强势、效益良好的奇瑞捷豹路虎,不仅可以给予奇瑞强大的财务支持,更可以“师夷长技”支撑奇瑞往上走的更高更远。

矛盾与冲突:“博弈论”的另一个版本

随着国产车型的推进,奇瑞和捷豹路虎之间的利益均衡被打破。“进口强,合资弱”是今天的捷豹路虎品牌在华的发展格局。2010年8月,捷豹路虎从经销商手中收回总代理权,建立独立销售公司。2014年,捷豹路虎在华销售12.2万辆,同比增长28.1%,可以说进口捷豹路虎在华正在迎来最美好的日子。反观合资公司奇瑞捷豹路虎,其第一款车才刚刚在争议和质疑的噪音中悄然上市。

\

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IMSS联合机构的成立,也意味着奇瑞和捷豹路虎在销售渠道将采取进口车和国产车并网销售的模式。但显然,捷豹路虎才是渠道中的主角,截止到2014年1月,捷豹路虎已经有243家签约经销商,其中137家投入运营。而到2015年,捷豹路虎将建成约250家经销商。

\

——产品是捷豹路虎的,渠道依然是捷豹路虎的,奇瑞的出路就是尽可能在新渠道建设上获得话语权,这就是IMSS联合机构框架下博弈最为激烈的地方。

在某媒体的公开报道中,早先的奇瑞捷豹路虎常熟工厂奠基仪式上,尽管尹同跃曾亲自想奇瑞经销商发出捷豹路虎销售招募令,但奇瑞的经销商在申请加入捷豹路虎的网络时也遇到了烦恼。如奇瑞在芜湖的经销商,之前曾向捷豹路虎中国申请当地代理权,但由于在芜湖当地已经有经销商,捷豹路虎中国并没有批准,可见双方博弈之焦灼。

这部商战小说的开头逻辑已经非常清晰,进口的捷豹路虎不希望奇瑞捷豹路虎做大,国产的捷豹路虎希望像其他合资企业一样,获得更高的话语权,这是所有豪华品牌入华共同的症结,诸如奔驰,诸如宝马都无一例外经历过,又无一例外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才壮士断腕,走出怪圈。

在这场迎娶“白富美”的故事中,奇瑞不希望迎来一个华晨一样的结局,陆逸不受欢迎也也几乎是个必然,他的离职,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奇瑞的反弹。

小说高潮:暗战浮出水面

翻阅陆逸的履历,我们可以发现捷豹路虎将其招致麾下的潜在用意。1971年出生的陆逸,曾任宝马中国副总裁,两年前加盟捷豹路虎中国任执行副总裁,而后加入到IMSS。这段在捷豹路虎中国的工作经历,使得陆逸不可避免要面临和协调与中方奇瑞的利益交错。

\

在漫长的华晨宝马和进口宝马的渠道整合历程中,宝马以原进口网络为基础,展开了华晨宝马销售网络的拓展,随后的展开的销售大区的设立,使得华晨宝马将只负责产品生产和物流配送。紧接着中华晨宝马中国高层的人事地震,德方彻底掌控了合资公司的话语权,彼时业界惊呼“华晨宝马已沦为代工厂”。

当年操盘“华晨宝马收权计划“正是陆逸昔日的 “贵人”宝马大中华区总裁史登科,在华晨宝马与进口宝马销售权争夺战中,陆逸也被视作史登科的得力干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今天不少媒体对这场联姻也报以悲观看法,将“代工厂”的帽子再次扣在奇瑞身上。华晨宝马是奇瑞捷豹路虎的前车之鉴,只是尹同跃的“雷克萨斯”梦深植内心。

在奇瑞警惕下,陆逸的提前离开,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方与外方在销售权问题上博弈的焦灼和白热。奇瑞捷豹路虎这部跌宕起伏的商战小说,也即将迎来更惊醒动魄的全新篇章。

只是接下来不得不再提及陈安宁那一定乾坤的两页方案“我们分析的结果很简单,你们这个方案根本行不通——不投资发动机,只做组装,没有销售。即使按照这个方案和其他合作伙伴谈成了,由于产业政策问题,也不会被批准。”

——尽管,当时捷豹路虎的团队已经于多家车企接洽,但看起来,捷豹路虎并不是那么的熟悉中国国情。

\

另一个被《汽车商业评论》记录下的故事也证实此点。外方无意间在利用Google地图搜索时,发现中间有一条道路贯穿了农田,将工厂的1250亩地分割为两块。他们为此大惊失色,工厂的工艺要连贯,一切的方案都是基于场地的完整使用。而对西方来说,动条路几乎比登天还难。常熟方面负责招商引资的地方官员马上进行了请示,仅2个小时后,地方领导指示三字“路,改道”。

这样来看,捷豹路虎的本土化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而本土化关键的一环就在奇瑞身上。与进口奔驰和北京奔驰、进口宝马和华晨宝马之间的龃龉相比,奥迪从来都不曾有过烦恼,而奥迪2014年销量57.5万辆,远超过奔驰宝马。

只是摆在今天捷豹路虎面前的一个疑问,就是捷豹路虎在华的野心到底有多大?

——要学奔驰宝马纠缠与内斗,还是要像奥迪那样在ABB中所向无敌?
 

作者:林燃
文章来源:Myautotime
微信:myautotime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