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小哥也要失业?餐饮靠机器人实现自动化为期尚远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外卖小哥也要失业?餐饮靠机器人实现自动化为期尚远

文/东方亦落

科技媒体Techcrunch报道,近日美国旧金山的街道上出现了一款形状类似于厢式货车的送餐机器人,系美国点评网站Yelp推出的产品,为其旗下的外卖服务商Eat24提供送餐服务。

这并非送餐机器人首次出现,现今送餐服务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让快递小哥都纷纷加入的外卖行业,还是餐馆里服务员的工作内容,送餐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近来大热的机器人在整个餐饮业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餐饮机器人的技术及精准度将会进一步提升,甚至是引领行业发展新趋势,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近来机器导致人类失业的说法甚嚣尘上,但对餐饮服务业而言,送餐机器人的表现并不十分尽如人意,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服务的准确性方面,送餐机器人仍存在局限。不过,人工智能技术始终处于发展上升的趋势,因此局限性是可以被改进的,但这需要时间。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餐饮自动化还为期尚远。

一、餐饮机器人引人瞩目,引领餐饮业发展新趋势

棱角分明,体积与储物盒近似,肚子里装着外送食物,靠着四个轮子游走在旧金山的大街小巷。据悉,Yelp推出的这款送餐机器人配备了摄像机和激光雷达,在其行驶的过程中,有工作人员保驾护航,并通过摄像机将过程记录下来。

这款机器人是由CMU(卡内基梅隆大学)电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研制出来的,他们曾为苹果、 Google 和 Astrobotic Technology工作,旗下有一个名为Lemnos的硬件孵化器,专门针对此类机器人进行研发。

送餐机器人最重要的技术是运用了自主定位导航而非轨道导航,以此提高送餐效率。其优点是餐厅地板上不必出现一条黑色的轨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自主定位导航使得机器人的移动更为智能,在面积大的餐厅或是外送中更有优势。

无独有偶,在Eat24的送餐机器人出现之时,快餐连锁店CaliBurger也推出了名为“Flippy”的机器人,它不仅能够送餐,还能烹制汉堡肉饼。

在中国,机器人进入餐饮业也颇有些年头。

2006年7月17日,国内首家以机器人为主题的餐厅正式于香港营业,开启了机器人餐厅时代;

2011年2月,供应自助火锅的机器人餐厅在山东济南开业。餐厅内的送餐服务由6台送餐机器人负责,可同时为餐厅内21张餐台的顾客提供服务。另有1台表演机器人及4台迎宾机器人,工作人员只需负责厨房配餐及管理工作即可;

2012年6月21日,哈尔滨也出现了机器人餐厅。其“员工”除了可送餐之外,还可以炒菜、煮面、煮水饺,能够呈现10余种面部表情并会讲简单词句。

仔细观察机器人在中国餐饮业出现的时间,会发现这些年也恰好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之时,机器人和餐饮业的结合,体现的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餐饮行业竞争日渐激烈,管理者既需要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抓住消费者的胃,又要想方设法降低运营成本。

然而,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而餐饮业的风险也随着人工成本的增长而加大。在市场经济呈现的新态势之下,机器人和餐厅的有机结合为餐饮业开辟了创新点。

从顾客体验角度来看, 机器人服务会引起更多人的兴趣,为餐厅带来更多的客流量,从而增加收益。

从用工成本来看, 一个机器人的造价在4万~6万元左右,寿命可维持十年。一次充电4到6小时,就能工作8、9个小时,还不用休息。总体算下来,一个机器人一年的维护费用约为6000元,在用工成本日益高涨的今天,一个普通服务人员一个月的工资可达到3000~4000元,因此使用机器人可以说非常划算。

从市场趋势来看, 机器人进入餐饮业无疑将引领新趋势。据工信部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已进入迅速增长阶段,预计到2020年,服务机器人年销售额将超过300亿元。

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还远未达到可以完全取代人的地步,而且与人相比,机器人也有许多不能替代人类服务的地方。

二、服务缺乏精确自主性不足,餐饮机器人存在局限

首先是技术与功能方面。 基于当前技术与成本的局限,送餐机器人更大的优势在于人工协作方面。而在实际工作方面,送餐机器人还是有些噱头的意味,其更多的作用是吸引眼球,在工作中的表现并不是非常优秀。

例如许多曾经采用过送餐机器人的餐厅最终选择放弃,原因是机器人们经常会将食物和饮料溅出。究其原因是由于技术的不到位。一家曾使用送餐机器人的餐厅负责人说:“其实机器人尚不能取代服务员,因为机器人送菜还要靠人工输入哪个菜是哪张桌的,工作效率还是比较低的。机器人只能在平地上滑行,遇有台阶,就不那么灵便了”,这段话充分体现了机器人在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此外,机器人功能单一,灵活性远不及人类服务员。 以目前的技术来看,如果要实现全自动服务,那么还要配备洗碗机器人、烹饪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等,成本过高不划算。如此一来,机器人之于餐饮业而言更像是“鸡肋”,占地多功能发挥少,并且会在用餐高峰期阻碍人员流动。

这不仅不会增加餐厅收益,还会拖慢餐厅的服务效率,反而不如顾客利用智能设备自助点餐。

那么,自助点餐就一定安全吗?其实不然,上周五有报道称,麦当劳位于印度的点餐应用McDelivery泄露了包括姓名、家庭住址、电子邮件、社交资料在内的超过220万用户的信息, 餐饮自动化存在的隐患由此可见一斑。

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机器人与人相比,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与顾客的情感交流。 比如当你要求机器人给你拿酱油或是纸巾的时候,机器人不能够作出反应。当然,人类可以为此开发一种专门应对突发事件的餐饮机器人,那就会出现一波机器人在送餐,而另一波机器人站在旁边等候处理问题的画面,想想都觉得很怪异。

在服务态度上,机器人本身没有感情,更遑论态度。 而餐饮业想要生意好,除了饭菜可口之外,服务态度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在这一点上,机器人带给顾客的只是前几次的新鲜感,时间一长,新鲜感消逝,后续乏力,很难做到服务行业“以人为本”的要求。

由此可见,餐饮机器人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甚至由于技术发展的限制,一些基本工作尚不能完成。 对此,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美国圣母大学)的IT教授Timothy Carone认为,机器人大规模走进餐饮业并完全使餐饮业实现自动化,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

不过,Timothy Carone也承认餐饮自动化是大势所趋:“对于快餐店,无论在全球的哪个角落,消费者都希望实现自动化。对于设在机场和类似场所的餐厅,自动化也是必须的。对于用户而言,越快越好”。

许多消费者在实际中的表现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美国餐饮公司CKE Restaurants的CEO Andy Puzder在《华尔街日报》发文称:“我看到许多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都在排队使用触摸屏点餐,而餐厅员工却在角落里闲着。”

综上所述,可知餐饮自动化是必然趋势,但技术的局限也委实存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瓶颈。

三、技术发展或能克服瓶颈,但实现餐饮自动化尚需时日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人工智能研究团队OpenAI在其最近公布的研究结果中表示,机器人已经能够使用自创语言交流并协作完成任务。

研究人员在该项实验过程中,将人工智能机器人移动到简单二维虚拟世界中的某一特定位置,通过程序的设定赋予其交流能力,并使用增强学习技术使机器人以协作形式完成任务,并给予奖励。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机器人能够通过不断试错,记住那些能够更好帮助它们完成任务的符号、单词及信号,并将信息存储在自身的循环神经网络中,通过改进自身的“语言”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奖励。

可以想见,这种技术如果能够应用在送餐机器人身上,将会产生质的飞跃。 它可以使得送餐机器人像人类那样交流,确定送餐时间、规划路线。面对路上或餐厅中的突发状况,机器人也有能力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将事件处理好。

人工智能的火爆程度有目共睹,在市场大热的情况下,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深耕这一领域,技术的提升和新技术的开发自是不在话下,餐饮机器人在技术上的瓶颈被打破也就指日可待。

对此,政策的支持能够产生极大的助力。 餐饮机器人不能算是普遍被人们所理解的工业,但它是生产自动化在某方面的体现,也体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近年来,“工业4.0”、“国制造2025”无不是热门词汇,可见国家对工业发展的重视,而餐饮机器人可以看作是工业发展进步产生的红利。

科技总是处于不断发展中,或许在未来,人们在餐饮行业真的能见到像“大白”那样全能的餐饮机器人。但是科技的发展之路也极其坎坷,打破瓶颈并非易事,因此,餐饮业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走上很长的一段路程。

注:本文版权归 最极客 所有。以极客精神解读科技要闻,欢迎关注最极客微信公众号。作者东方亦落交流合作联系微信:dfyl199299


随意打赏

机器人导致失业自动化机器人机器人 失业机器人送外卖外卖机器人外卖小哥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