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金融机构淘金互联网,数据才是关键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文\X教授 (微信公众号:X_Man_Investment)

最近关于传统金融机构能否应对互联网的挑战的话题又火了起来。10月16下午,保监会发布保监许可【2015】976号文,批准了众安保险的车险牌照,可以在批准了费改的六个地区(黑龙江,山东,广西,重庆,陕西和青岛)开展商业车险业务。之前一天,京东刘强东在四川表示,京东将成立京东互联网财产保险公司,正式进军保险业。一时间,各大金融相关微信群都在传播这两条消息,主要观点鲜明对立,大部分大叫 “狼来了”,而少部分很不客气的称“他们很快就会亏钱而死,死时都不知知道怎么死的”。

熟悉X教授(微信公众号:X_Man_Investment)的童鞋都知道,我虽然是互联网金融的积极鼓吹者,连我的签名都是“互联网金融不是酱紫(这样子)的”,但其实我并不觉得传统金融机构一定会像恐龙一样灭亡。就在不久以前,我也仍然在传统金融机构供职,职位也算是高管级别,传统金融机构的牌照优势,忠诚客户资源以及线下风控经验,不是一家创业一两眼的互联网公司可以立刻追得上的。如果能与互联网公司的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相结合,金融互联网能与互联网金融并驾齐驱也未可知。

传统金融机构的强项在于独有数据

一年前去湖南的一家地方农信社考察,主要的贷款对象都是附近村的村民,但十几年下来坏账率出人意料的低,而有一家P2P到这里发展后,却很快开始出现坏账,由于不够人手催收,最后只能退出了这个地区。农信社的资产规模不算大,信贷员也不是名牌大学毕业懂高科技的,就连农信社使用的银行核心系统也是十几年前的过期货色,但是它就有一招鲜,那就是农信社的几个主要信贷员在这里耕耘了二十年,哪家小孩今年读了大学,哪家夫妻俩在外打工平均一年寄多少钱回家都心里有本帐,这些数据都存在他们心里,别人是看不见的。

大型金融机构就更不用说了。比如银行除了花大价钱养着的客户经理团队和风控团队,还有长期积累下来的信用记录,单单这一点就能让竞争对手垂涎欲滴了。基金和信托等财富管理类机构,长期以来的推荐也是基于已购买客户的信息,例如我曾经在官网上购买了嘉实基金的一个ETF股票基金,然后每逢有新的A股基金产品推出,我就会收到他们的推广邮件,由于和我的投资偏好比较符合,我也乐于进行重复购买。

在独有数据这一项,保险公司就比较弱,例如车险定价到现在为止也只是很粗放的根据驾驶人年龄,车辆购置价等统一因素定价。

2015年6月开始,在黑龙江等六地开展的费改,到目前为止也只是开始基于不同的车型以及车型相关的零整比(零整比指的是整车购买价格和将此车所有零件的维修报价之和的比例,有的车在2-3倍,但有的车高达8-9倍,因此不同车型的赔付成本会有很大差距,零整比高的车型的车险就会更高)开始有差异化的定价。

由于定价的因子本质上是一样的,每家保险公司根本谈不上差异化竞争,所以到最后就陷入了死拼渠道费用的红海之中。车险,从来都是不挣钱的业务,强大如平安车险,综合成本率也在95%以上,其他保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在100%以上的比比皆是,纯粹只能赔本赚吆喝。

大数据,一般都是非独有数据

这些用独有方法获取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当然很值钱,但是对于大部分竞争对手来说已经很透明,而且随着互联网公司一步一步收购现有的金融机构,以上这种“一招鲜”很有可能被其他的信息或风控手段取代,很快这个壁垒就将不复存在,到那时,“一招鲜”就变成“没牙虎”了。而大家一直惊呼的“狼来了”,就是近年开始崭露头角的新的竞争壁垒 – 对大数据的分析应用能力。

X教授(微信公众号:X_Man_Investment)有一次和一个大型商业银行IT主管吃饭,他很不屑的跟我说,“别看外面吹的大数据神乎其神的,其实真正的大数据都在我的数据库里,我们的数据是以PB计算的,能不大吗?我在里面随便拿几个维度出来做一下回归分析,就是独门秘籍了,那些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能比吗?”很抱歉,这个不能算大数据,这只能算独有数据的分析。

当年在汇丰集团,我看过他们花了大把银子请世界顶尖数据分析公司做这样的数据挖掘,结果连个响都没有。终极原因是,银行由于严格的流程限制,大部分信息归根结底还是来自前线的手工输入(即使有些金融机构实现了扫描表格之类的技术,但是那个表格的设计还是来自于手工时代),他们最多能在自己的系统里输入十几个维度的信息,再多的维度就无能为力了。而大数据的分析,其精髓就在于从大量原本不相干的数据源获取内容,进而找出相关性,这件事简直就是现有金融机构的噩梦。

为什么是噩梦呢?其实稍微对现有金融机构的流程有所了解就会明白了。假设你是一家保险公司的老总,对自己公司的车险业务老是亏钱很是头疼,一天决定这样下去不是个事,于是把自己的首席精算师,营销总监,产品总监,IT总监叫来商量,于是就有了以下的对话(完全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老总: “各位,我们的车险一直亏钱这可不行”

营销总监: “照我说,再降个20%,我们的产品就在市场有竞争力了”

首席精算师: “这可不行,我们已经是亏的了,你再降价,我就算考虑了固定费用的摊分,也不能赚钱啊。再说,你是不是要拿着这降价产品到网上去推广,我怎么知道你不会把那些二环十三郎给我招来”

营销总监: “我们可以做些分析嘛,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给不同风险的人做不同定价嘛。比如,上个星期新闻里还有人说,有人统计过,生儿子的驾驶者比生女儿的驾驶者出险概率要低,那我们可以给有儿子的投保者特别折扣嘛”

老总: “嗯,好想法,那就开发一个这样的产品”

产品总监: “我可没有这方面的统计,首席精算师你有没有?就算用我们现有客户做分析,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生的是儿子还是女儿啊”

老总: “IT总监,到哪里去抓取这种数据?”

IT 总监: “我是负责系统的,你们提需求,我帮你们开发。数据来源从哪里来,你告诉我啊。再说了,开发一套这样的系统,预计需要两千万成本,大约18个月完成,我要招40个工程师,这里是初步预算”

老总: “呃。。。算了,下回再议”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似曾相识?其实这里面揭示了两个金融机构的短板:1. 数据维度单一;2. 不能快速定制开发业务相关系统。

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碰撞

如果解决这两个问题呢?一种方法是依赖互联网公司,获得他们的数据能力和资源。

例如电商平台,作为高频交易的入口,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行为数据,而这些用户行为数据又可以和其他数据并在一起,做出客户画像,利于这些数据与现有独门数据的碰撞,做出新的产品其实并不难。

现在也有一些金融机构做了电商平台尝试,但得到额外客户行为信息的效果并不好,如此就和他们自建电商平台的初衷相违背了。好在,并不是所有机构都像大银行那么有钱任性,自建平台的。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反而会更现实的与大数据拥有者合作,例如之前在不同电商平台上售卖的保险和基金产品,包括基于电商数据的淘宝大数据基金,这是一个正确的姿势。

有些银行,也开始与电商平台对接,例如兴业银行将自己的信贷资产与招财宝的客户对接,不仅仅将自己的资产获得了较好的收益,更为关键的是低成本获取了新的客户数据,而这些客户的来源是淘宝系自己通过各种场景获得的。场景化是互联网公司的长处,也是传统金融机构的短板,电商若是愿意将场景化获得的数据与金融机构分享,那些先饮头啖汤金融机构就有了相对其他竞争对手的优势。

讲到这里,又回到前面IT总监的那个问题,当面对新的,可能是海量的数据,是不是需要将自己的系统推倒重来,或者根据每一个业务重新修改自己的核心系统呢?答案其实很明白,几大国有银行可能会选择自建,但是对于大部分金融机构来说,建立在云上的服务其实更为好用。国外有纽交所向经纪商提供的云服务,可以让经纪商随时调用云服务的计算能力。

国内目前刚刚开始有这方面的服务,例如最近对外公开的蚂蚁金服的金融云,我特别留意了一下他们的介绍,撇开安全,可扩展,高可定制性,中间件等等专业术语,可以看得到是蚂蚁金融云不单单是基础设施,更可以提供软件服务与阿里集团现有的多维度用户数据对接,从这一点来说,已经超越了纽交所能提供的服务范围。其实仔细想想,云服务的最大好处正是灵活,不单是可以以很低的代价尝试不同的商业模式,对于中小机构来说是以前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另外可以基于本机构以外的大数据设计颠覆性产品,这比一个纯技术平台来说强得多,想想也是令人激动。

最后,X教授如果见到蚂蚁的人,很想建议他们,给头几个愿意尝试的金融机构来个全免费套餐,打造出应用云服务的爆款,这样才是互联网思维嘛。

关注X教授方法:用微信“扫一扫”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直接输入微信号: X_Man_Investment。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