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图形设计总监:如何转型成为报道核心?

图形设计岗位可以自己发布内容,然后再给其他编辑,并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内容的价值凸显出来。

▲Steve Duenes

自从Steve Duenes1999年来到《纽约时报》,他目睹了这份报纸的诸多改变,而他现在已经是这份报纸的图形设计总监。

《纽约时报》图形设计副总编发现自己正身处于多向变革之中。 “图形设计”已经从旧有的补充式的作用一跃变成了现在的核心焦点,呈现在电脑和手机当中。 智能手机开始对讲述故事的思维和手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新闻编辑室由此也变得与以往不同起来,渐渐形成的合作态势慢慢缓解了以往部门之间的竞争。

新闻产业分析专家Ken Doctor在尼尔曼实验室发表了他的最新专栏。《纽约时报》一直是他眼中向移动化转型最为成功的媒体,而Duenes就是许多奇迹发生的幕后英雄之一。他们讨论了商业模式中视觉呈现的角色变化,而这段对话整理如下。

Ken Doctor: Steve,什么在引导着现如今的工作?

Steve Duenes: 几年前,我们有一个项目叫做“mobile imperative”(移动决定性),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灵活地在在手机,尤其是核心应用中呈现。而在更早的十几年前,我们的大多数的焦点工作从印刷转移到了桌面网页端,由此可以感受到“mobile-first”(移动优先)的真正意义。

这其实意味着很多东西。这意味着不仅仅是设计方案的变化,这也意味着对新闻报道甚至突发性新闻事件资源投入的倾斜。这对于图形设计部门也是一种转变,这意味着解释性新闻、视觉解释性新闻的崛起。

我们希望更快更轻量级的呈现。 由此我们需要开发一些工作模式以便能够优美地呈现在桌面的同时也能迅速地在手机中呈现相应的设计。The Upshot开始用这种转变创作了许多图像新闻,其中结合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及图形设计。

Ken Doctor: The Upshot很有趣,因为它似乎正好诞生于移动革命时期,并且也似乎也是它最早将解释性图形放置于每一章节的开始部分。

Steve Duenes: 是的。在The Upshot成为正式部门之前,我们就清晰地感受到了这些变化。两个图形设计部门重量级的编辑Amanda Cox 和Kevin Quealy成为转变的重要推手。这的转变也导致了更多的解释性工作、更快的的响应速度,试图模块化和轻量化。现在,用解释性视觉呈现来形成新闻已经成为了一种模式。图形呈现与文字报道之间是互补性的,但是又不与新闻内容相重叠,这些图形设计本身是独立的。

Ken Doctor: 你已经充分见证了“图形设计者”在新闻编辑室中的变迁。

Steve Duenes: 十五年或者二十年前,图形设计这个岗位更像是一个服务站,但现在它肯定不是了。图形设计部门现在已经同其他报道团队并驾齐驱了。

部门之间形成合作并产生了良好积极的效果,但是在封面新闻和重大突发新闻时,这更是一件独立工作。图形设计部门需要设计报道、完成报道并搭建可视化。为了应对迅速,通常会有若干小组从一开始就进入报道团队来展开工作。

Ken Doctor: 有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点是转变开启的时间?

Steve Duenes: 这种转变是渐进的。实际上, 转变的过程旷日持久因为新闻编辑室的文化氛围需要接受这种转变。 有许多部门都会认为这是他们的报道因此他们有应该指导或者命令我们的工作来融合进他们的内容。而现在独立出来之后,这种沟通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实话讲开启这样的对话的确花费了不少时间。

图形设计岗位可以自己发布内容,然后再给其他编辑并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内容的价值凸显出来。这是文化氛围改变之后才会发生的事情,却也正是在部门中发生的事。

部门成长了起来,也意味着报道资源的强化以及记者附加技能的深入和专业化:他可能得是开发人员,懂得制图还得会写代码。

Ken Doctor: 你描述一下现在部门的规模。或者说现在有多少记者和报道资源可以利用?

Steve Duenes: 现在部门当中很多人有能力做出色的调研,有的能做出惊艳的报道;有6-7名成员是非常强大的记者并且在收集难查到的信息方面有出色的能力。现在整个部门有超过35名成员,包括了记者、设计师、摄影师和编辑。

Ken Doctor: 那你回忆一下两年前这个数自是多少呢?

Steve Duenes :我想现在是有一定增长的。至少当我刚来的时候这个数字至少要比现在少10个,然后就增增减减。我们实际上又新雇入了几名所以现在应该有38到39人。

Ken Doctor: 对于《纽约时报》移动端呈现的这些作品,我已经将其中一个剪裁到我的手机上了。引人注目的是对叙利亚难免要进入美国的二十个步骤的呈现。你将这幅图放在了整组新闻的最顶部,让它在主页上尽可能地展现。

Steve Duenes: 是的,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很好的作品。我认为这种展现方式与写文章来表述并无二致,这也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一些图形设计可以用很简单的方式表达出内容,甚至可以简化到比如只包含两张可视化内容和一个大标题,这些综合起来就会变成体量更大的内容。当然有些作品远比这些复杂。

许多人都在看这些作品。解释性报道的流量已经变得多了起来,但是我们依然在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变得‘公式化’了起来?”

我们在询问:“你会想将故事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并推动故事方向么?”一个案例是加州野火季节开始时的报道。一个图形设计编辑做了大量的报道并很早就指出来这一季的火量远超往年,再加上干旱,极有可能演化成一场灾难。

可视化其实有有些抽象。它不一定是那种让你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所以我们找国内口的记者团队并开始投入进火灾的报道,做了许多实地的报道并以“正在发生之火和将要发生之祸”为故事。

Ken Doctor: 我住在旧金山湾区,我有印象。

Steve Duenes: 如果你向下滚动鼠标,它会显示一张区域完整的地图。我们用航拍测测量区域内死树的情况并呈现1到7月的变化,并制作了数个图标。我们想把这些图形串连起来形成一个图形式的解释,那就是野火季节正在变得更糟。

作品剩下的部门都由此衍生而来。你可以看到采访背后的故事,也能看到火警的努力。最后我们探讨信息可视化中不同类型内容的关系。它可以是可视化设计,也可以是摄影、视频,它也可以是文字。这种关联总会有一种力量存在。

Ken Doctor: 你已经开始进行你的新项目了,会包括了你之前所说的图形设计么?在传统印刷时期,我们说的可能是卡通图案或者图表。你是否有工具箱来判别怎么使用我们常见的图表类型呢?

Steve Duenes: 并没有……纯粹的可视化类型就已经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涵。我们已经讨论了新闻故事的结构,这些故事结构背后都有所谓的堆栈。它可以对突发事件进行迅速地回应,并确保在桌面端和手机端中都能合理优雅地显示。这样的视觉呈现可以解答读者对于突发新闻的基本问题。

本文由百度新闻实验(id:baidunewslab)独家编译,原文载于www.niemanlab.org,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译:吕林轩

编辑:薛静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