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和GDP名义,浙江实体经济要装上”大脑”
“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在2016年网信工作座谈会上,大大xi引用这句古语,表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应该也能够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希望互联网可以更好造福人民,进而“获利其上”。
一年之后的4月,浙江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发布《浙江省“企业上云”行动计划(2017)》,指出要引导10万家企业有能力利用最新技术来提升效率,向云要发展新动能,加速向智造大省迈进。
浙江省经信委信息资源与基础设施处处长洪杰阐述浙江省“十万企业上云”行动计划的细节
这个举措一方面在呼应中央,一方面在呼应时代,是典型的“浙江风格”,也是为了人民和GDP的体现。为了人民,通过提升技术向用户释放红利,最终获益的是人民,为了GDP,按照浙江省经济规模,只要技术带来1%的效率提升,每年就可以增加数百亿利润,即GDP。
放眼全球,“云优先”策略已经在美国经过验证。2010年年底,美国联邦政府提出“云优先”政策,明确要求各个政府部门在2012年6月底前将至少三项服务迁移至云。2011年2月,美国发布《联邦云计算战略》,指出美国政府每年总计约800亿美元的IT开支中有四分之一左右的部分可以迁移至云服务。几年后,虽然在“云优先”推广中遭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但美国已然成为云计算最领先的国家,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磨合和过渡,是每一次新技术替换旧技术时必须经历的过程。而在云计算成本、计算效率显然由于传统IT采购的前提下,替换应该是必然的过程。以后,也许云计算会成为常态,而购买物理服务成为特例,需要特殊审批。就像现代人用自来水为主,只有偶尔去农家乐才会去体验下在水井里打水上来的乐趣。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领先一步的浙江,则有望超过西雅图,成为新的世界级云计算服务中心。
时代召唤实体经济“在线” 浙江先行半步
回顾十年,物价飞涨,房价更是一飞冲天。然而没涨价的,除了股票,还有汽车。为什么在原材料、人工全部涨价的前提下,同级别的汽车价格不升反降?其实是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效率,反冲掉涨价部分的成本。
4月19日,中国汽车厂商吉利对外公布,已将汽车模拟仿真等多个核心领域均采用高性能云计算实现。依托阿里云的高性能计算技术,吉利能够在数千核集群的计算机环境下进行仿真测试,包括对车辆的模拟碰撞,通过计算来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德国、美国等汽车强国已经使用了这种方式,而中国也跟上了步伐。
(上万小时的CAE计算机仿真试验给了吉利帝豪GL自信)
阿里云人工智能科学家闵万里表示,与其他领域相比,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复杂度更高。单从数据而言,一台民用涡轮风扇发动机的转速就能达30000转/分钟,不同型号涡轮发动机转动次数也不同,这相当于1分钟内就可以产生海量不同标准的数据。
如果把普通计算机的运算比作成人走路,那么吉利依托的阿里云高性能计算集群则可以称为计算机界的火箭,其计算速度能达到每秒千万亿次,能计算普通PC机和服务器不能完成的大型、复杂课题。在诸如天气预报、基因、核工业、军事、航天等高科技领域都可以见到高性能计算机的身影。
除了吉利之外,阿里云在“智造”方面还有不少案例。2016年8月,ET开始入驻国内大型能源巨头协鑫光伏的切片生产车间。通过ET工业大脑的帮助,协鑫光伏的生产良品率已经提升了1个百分点,每年可节省上亿元的生产成本,成为显现“中国智造1%威力”的范本。
这些耀眼数据背后是信息化技术十几年的升级、无数次的迭代。早期的大公司IOT,小公司买软件时代,产生过无数失败案例,很多企业感叹“上系统找死,不上系统等死”,之前的模式就像只有几款制服,需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现在随着云计算与软件系统能力的提升,则是丰俭由人、大小适合的定制服装,自然有更高的贴合度。
正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政府才敢大胆提出“十万企业”上云,既把握了时机,又稳妥领先了半步。
可以看到的未来是,云计算带来的海量计算能力,以及ET作为智慧的种子,正在准备承接更多实体经济、工业时代的需求。通过生产、制作等各种数据的“在线”,实现更高效的管理,而这些“ET”们经过训练之后,会越来越聪明。Alpha Go只是用来下棋,而ET们要直接进入车间转化为生产力和效率。
所谓互联网+的深化,其实就是实体经济需要技术“大脑”的武装来提高效率,而“大脑”们也会在应用中越来越聪明,成为核心竞争力。换句话说,工业经济越发达,计算需求会更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算领先的日本,在亚洲却是云计算最大的市场,而这些需求来自其强大制造业的驱动。
红利压力齐至 阿里云准备好了么?
浙江的“十万企业”上云,对所有云计算从业者都是巨大的红利。而对于阿里云来说,则红利与压力并存,因为能力越强,意味着需要承担的责任更多。
可以说,浙江是阿里云的发源地,亲密合作伙伴,具有来自血缘中匹配的基因。在互联网、信息化的道路上,浙江一直走在先列。浙江省时任省长李强在给阿里云王坚博士书籍《在线》序言中提到,互联网已经成为浙江的基因,“云上浙江”“数据强省”正在推进。不久的将来,浙江一定可以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连后期走到云上的西部偏远省份贵州,其“云上”思路的发源地,也是从浙江开始发芽的。
“十万企业”上云计划,同时也表示了浙江省政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路,给企业帮扶从退税、资金援助等显性的方式改为鼓励采用新技术等隐形方式的转变,迎合当前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需求。
反观,阿里云诞生于杭州,成长于浙江,从磕磕绊绊的小服务商成长为庞大的生态,从地理范围上的在世界多个国家建立云计算数据中心,到应用层面的服务器、系统、应用,以及所服务的政府、银行、医疗、农业、生物等等各种垂直领域。
每年的“云栖大会”已经成为云计算行业的标杆,参与者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而阿里云在推进浙江成为“数据强省”的过程中,也已经得到了当地最高层面的认可。杭州市智慧交通、智慧城区、智慧医院等系列,背后都是阿里云。上一部分提到的吉利汽车、协鑫光伏等都是已经做出数据成果的案例。
面对“十万企业上云”的历史机遇,阿里云制定了对接的方案计划,在培训、咨询、诊断、上云方案、流程改造、应用、新技术赋能、部署、升级改造等方面发挥阿里云生态的特长。同时,基于自身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积累,阿里云希望以ET工业大脑、ET城市大脑、ET医疗大脑等一系列产品与服务为工农商各领域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的全方位支持。
阿里云一手是性价比高的计算资源,作为基础设置,一手是科技含量极高的ET大脑、人工智能。两手合并就智慧的魔方,可以为经济安装上“大脑”。
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松阐述:阿里云ET工业大脑能够为浙江企业带来百亿利润空间
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松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技术的革新去帮助中国制造业提升1%的良品率,按照浙江当前的产业规模,这相当于每年能增加数百亿利润。”
换句话说,阿里云之前在浙江已经云计算行业的案例,以及辐射全球的技术能力,已经证实其拥有承接“十万企业”上云的实力,但试图承接这部分红利的公司不会只有阿里云一家。浙江省也许需要考虑一下“举贤不避亲”。
作者举个栗子,微信公号 case-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