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规 阻击网络支付们的节奏?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7月最后一天的傍晚时分,央行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稿称,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不包括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转账)。消息传出,引发了网民的激烈探讨,央行因此成为了声讨的对象。

梳理了数千条的网友评论,大多数认为央行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出台的限额新规,是为了打压第三方支付,保护银行的利益。按照网友的思维,一旦央行的第三方支付新规实施,网络支付平台们将迎来末日?

被忽略的安全保障

新浪科技网友投票结果来看,90.5%的网友认为央行单个客户所有支付帐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是一个愚蠢的决定。从网络安全层面来看,这一新规是保障第三方支付交易安全的一个有力保障,结果却被赤裸裸的忽略了。

央行新规中,对于支付金额限制为5000元的规定,不包括网络银行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用户。也就是说,用户如果在银行开通了诸如U盾等硬件介质的网上银行,不受每天支付金额5000元上限的规定。除此之外,央行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限制更细致。

央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还有这样一条规定:支付机构采用不足两类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众所周知,微信支付只使用了短信校验这一要素进行验证交易,这注定微信支付每天限额只有1000元。

从央行新规的逻辑上来看,第三方支付平台对用户验证的要素越少,每天的交易限额也就越低。显然,这是保护消费者资金安全的一个有效措施。当然了,这也可以从侧面理解为,央行鼓励用户使用网上银行渠道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充值。

客观地说,以支付宝快捷支付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网络支付,减少了安全验证环节,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因智能手机丢失或手机号销户引发的盗刷事件层出不穷,这就是网络便捷支付种下的苦果。央行新规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单日交易额限制,网友疯狂声讨央行,却忽略了这一新规对消费者资金的安全保障。

实名验证管理收紧

从日限额5000元,到所有支付账户的余额付款交易年累计应不超过20万元,所有的规定都在强调一点:支付宝和微信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未来的定位将是小额交易。这是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管理收紧的一个举措,而此次央行新规中的实名验证管理收紧,则给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业务套上了紧箍咒。

央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中,还将支付账户分为综合账户、消费账户两种类型。其中,综合账户可以用于消费、转账以及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消费账户仅可以用于消费以及转账至自己的同名银行账户。

针对每一种网络支付帐户的属性,央行新规还强调了实名验证的方式。众所周知,支付宝的快捷支付,需要输入银行卡帐号、在银行的预留手机号、身份证号码和银行卡密码等信息进行实名验证,以保证支付宝实名与银行卡实名保持一致。与去银行开通网上银行这种模式相比,直接在电脑上完成多项验证无疑更便捷。而微信支付,直接在手机端输入银行卡号和密码,就能完成验证。央行新规出台后,这种便捷的实名验证管理模式将被终结。

央行新规指导意见称,网络支付综合账户需要面对面核验身份,或者用至少5种方式进行交叉验证身份;网络支付消费账户需要至少3种方式进行交叉验证。按照这一规定,未来用户在支付宝或微信上开设帐户,要么去实体网点进行实名验证,要么找到5家或3家以上的权威机构进行交叉验证。具体来说,权威机构验证,无外乎公安网验证、银行卡验证、学历验证等。

不难看出,央行新规一旦执行,会让网络支付帐户申请变得十分繁琐,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体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央行此举,是将网络支付的实名管理权牢牢掌控在手中,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网络欺诈。收紧实名验证,也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管理埋下伏笔。

此前刚刚发布的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中,除了明确“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外,还明确网络支付由央行进行监管。虽然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中并没有针对网络支付的监管条款,但网络支付将被严格监管已经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以,央行出台新规,并非是阻击网络支付,而是在进行有效监管。随着监管的全面介入,网络支付野蛮式生长时代也将终结。

作者系资深IT人士,微信公众帐号:jiawebjn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