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俞敏洪接班人的他却离职,获3亿融资挑战新东方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曾是俞敏洪接班人的他却离职,获3亿融资挑战新东方

跟谁学

创始人: 陈向东

背景: 新东方

门派: 在线教育SaaS服务

融资阶段: A轮5000万美元

投资方: 高榕资本、启赋资本、金浦产业投资基金

中年危机

2012年,跟谁学创始人陈向东还是新东方的执行总裁。一次在哈佛商学院的一个课堂上,一名老教授向台下同学们提出一个关乎人生选择的提问:「如果有几千万美元,你会不会选择过另一种生活?」当时陈心中并无答案。这位教授今年70多岁,最早是一家跨国医药公司的总裁,把公司市值从最开始的10亿美金带到了600亿美金,却在57岁的时候急流勇退,转变人生跑道到哈佛教书,并且「后悔转型太晚」。他的认识是「你可以选择45岁离开,也可以选择65岁离开,但是65岁太老了,四十多岁还有无限可能。」

教授的这番话也彻底击中了41岁的陈向东。从1999年年底加入新东方开始,经过十余年的奋斗,陈向东由最初的一名普通GRE老师一路做到了集团二把手,作为俞敏洪的得意门生和亲密战友,在新东方,陈向东不但管理着这家教育巨无霸的3万多名员工,还拿着整个新东方的最高薪水。更重要的是,他的人生已经紧紧的和「新东方」三个字绑在了一起,这不但是成就他的事业,也几乎是这位「工作狂」的全部生活。

但与此同时,陈向东的焦虑也在滋生。新东方已经算是非常成功了,但检讨自己内在的领导力,发现和自己的职位职责对于自己领导力的要求开始「打架」。在新东方这样的大机构里,陈向东认为自己更多的是扮演执行、协同、协调角色,而移动场景和移动时代的到来所孕育的新的机会足够让人按耐不住内心。这也让他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二次「中年危机」。

「男人到了40岁左右就会进入焦灼期,要是找不到一件不一样的让我更兴奋的事,这就让人很恐惧。」陈向东告诉《接招》 (微信公众号:itakethat) 。 

创业是解药

每个财务自由的男人缓解中年危机的方式都不尽相同,有的人一头扎进爱好中怡然自乐,有的人发挥自己的优势成就他人,有的人热心公益慈善…….陈向东选择了创业。「我向来喜欢冒险,是个果敢且执行力极强的人物,创业能让我在热爱的教育行业上最大程度的进行战略设计、决策布局。」

2014年9月份,陈向东正式上线了「跟谁学」项目。这是一个学习服务平台,旨在通过更高效、更智能、更精准地匹配师生资源,为老师及学生提供多种增值服务和学习工具。平台上提供的课程可谓包罗万象:不仅有出国考试、K12辅导、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应试类培训,还有钢琴、声乐、街舞、绘画、武术等艺术体育类课程,而且学生在每门课程上都能找到相应的资深老师。其授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老师上门、学生上门、视频授课、一对一、一对多等。 

探索前行

很明显,这个大而全的平台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商业计划,也确实给了陈向东所希冀的「战略设计、决策布局」以最大的施展空间。

但在追求专注、极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条路注定是艰难而坎坷的。跟谁学成立两年多的时间内,业务的探索和布局越来越大,从最开始的只能找老师到2015年初可以找机构再到后来面向B端机构开发天校、U盟、商学院等产品,跟谁学的盘子越来越大。

在跟谁学公关负责人赵露看来「Larry(陈向东的英文名)一开始就做平台除了跟他过去任大公司总裁的背景有关,也是因为他非常推崇马云及其淘宝模式取得的成就。」

陈向东坚定认为,平台策略是建立竞争壁垒以及占领用户心智的最好方式,而现在的数据好像也证明了他的观点,创立两年来,入驻跟谁学平台的老师有50多万,机构6万多家,都是行业第一名。

「无论是横向扩张还是纵向扩张,跟谁学都有着内生的强大的扩张动力,更有着外在的巨大的想象空间。一旦广度和深度形成合力,跟谁学就有了需求端带来的网络效应,从而建立了更高的门槛和更宽的护城河。」陈向东告诉《接招》。

但不是每个人都认同他的想法,在创业初期,「平台策略」也是陈向东和合伙人争论的焦点之一。 

据跟谁学联合创始人张怀亭回忆,当时跟谁学的创始团队分为两类人,一类是陈向东这样从教育培训行业过来的,另一类是从各大互联网公司挖的牛人。

在创业前,创始团队成员之间大都相互不认识,导致沟通成本增加。很快,这两类人在产品的细节、业务拆分、用人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分歧,比如在业务模式上,技术出身的张怀亭认为要通过轻的互联网方式连接教育资源,陈向东则遵循传统教育行业的经验用重的方式进行连接。再比如对产品形态,到底是该做全品类还是单一品类,双方也有过争执。

白天吵不完,陈向东和他的合伙人们就半夜找个烧烤店接着「吵」,这种争论往往要到夜里两三点。实在吵不清楚,作为团队老大的陈向东就独断拍板,画上休止符。

在陈向东看来,因为创始团队成员间之前彼此不相识,各自在行业里的积累不同,所以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也有迥异。这也是跟谁学这家「临时搭建」团队所必须经历的阵痛期、磨合期。不过好在磨合期会在12个月-16个月之间结束,到现在,经过二十几个月的相处,跟谁学的合伙人团队已经建立起了相当高的默契度。

在被《接招》问到恃才傲物的牛人如何搭伙配合时,陈向东回答颇为机巧「你找到牛逼的人不难,难得是让牛逼的人能够信任后来牛逼的人,后来牛逼的人信任你前面牛逼的人,牛逼的人慢慢再开始认识到自己并不牛逼,自己是个平凡的人,以平凡之心来做牛逼之事,或者平凡之心做平凡之事,这样才可能真正成就伟大。」

找合伙人几乎是陈向东最有天赋的地方之一,新东方老师出身的他,激情澎湃,善于使用大量排比句,讲最多的词是「梦想」。而「梦想」这两个字又是他找人的绝密武器,张怀亭曾经是百度商业搜索项目「凤巢」的核心负责人,拿着几百万的年薪,从百度离开后他本来打算去另外一家即将上市的公司做合伙人,但是被陈向东一句「做教育就是做公益」给拉拢到麾下,而且每个月只象征性的拿5000块低薪,除了张怀亭,跟谁学的其他六位联合创始人「入伙」的背后都有故事,故事的背后都是梦想和低薪。

当然,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只有牛人高层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得有一批得力的中层才能使战略、战术、价值观等贯彻下去。

作为明星高管,延揽几个牛人合伙人对陈向东来说也许并不难,挑战是如何培育中坚力量。这也是创业以来,最让陈向东焦虑的地方,「担心团队成员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害怕每个人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为了让团队能快速成长,他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至今这位45岁的创业者还像年轻人那样工作。每天五六点钟起床,比公司所有同事早一个多小时上班;在业务上,从产品到管理,不断的跟团队沟通、督促,推动人员持续跟进。他甚至不放过每个周末和节假日,在大大小小的活动上总能看到陈向东的身影,而这些外出交流的成果无一例外都会被反馈给团队。

不但如此,陈向东每天都会在公司大大小小的群里抛各种链接,所指向的内容都是他认为对业务部门有所帮助你的,涵盖了产品、运营、管理,团队建设的方方面面。

跟谁学客服中心负责人李金霞给《接招》讲了一件她印象比较深的事,有一次,陈向东从外面回来找到李金霞,接着从包里掏了半天,最后拿出来的竟是两张从杂志上撕下来且对折过的纸页,而上面的内容就是针对客服这个岗位的。 

其实这也好理解,移动互联网上的创业大都是年轻人的战场,对于陈向东来说「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只属于那个时代,一切要清零从头开始学」。现在的他最担心是「自己的学习能力跟不上」,因为据他观察「企业的存活完全取决于一把手的学习能力。」 

跟谁学高级工程师王琳也是陈向东工作上经常关照的对象,他对陈向东最大的体会就是善于学习,进步极快。「前两年还在听我们讲互联网是怎么回事,现在更多的是给我们建议。」

在一线员工那里,赞扬陈向东和跟谁学的员工写了对公司的热爱并且集结成《跟谁学说》的书,持负面观点的人往往通过社交媒体——知乎、脉脉,自称跟谁学离职员工的人,「爆料」、「吐槽」这家公司,主要的论点有「无人道的加班」以及创始人强势价值观「洗脑」等。

归根到底,这是两个时代、两种价值观的角力。

90后的年轻人更注重生活的质量和乐趣,普遍会把工作和生活分开。

70后的陈向东穷苦出身,从小崇尚艰苦奋斗,工作生活往往搅在一起。

两者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去评判孰对孰错。不过无疑跟谁学是严格执行企业价值观的一家企业,他们甚至将每条价值观具体量化考核,并把「用户第一、诚信、简单、极致、创新。」中的每个价值观分5个点,总共25个点。每个点算一分,后面还会具体落实到工作中去。每周例会都会要求大家上去宣讲。 

对于迟到的惩戒也是简单粗暴的,全体员工一视同仁,迟到一分钟罚一百块钱。

李金霞举例说,在对客户进行服务的时候。他们所采取的每一个动作以及态度都能找到相应的公司价值观。如果对客户服务的态度不好,遭到投诉,这个月的绩效就会被取消。

也经常会出现显著的效果,比如在「简单」这一条价值观中,它包含了公司的扁平化管理和信息的公开透明,具体在运营中就是,跟谁学发布的每款新产品都会用邮件的形式进行全员通告。

在这里,有件事也让陈向东颇感宽慰。有一次他在食堂打饭,遇到一位在公司某部门工作一线程序员,当陈向东问他自己所属的部门是否有竞争力,如何战胜竞争对手时,这位程序员马上将跟谁学的其他互补业务脱口而出,言语间满是自信。

陈向东听后特别高兴,因为他能「看见森林。」 

精英的焦虑与坦荡

陈向东总是自信乐观,总相信自己属于天生会成功的那种人。

他的人生颇为传奇,1971年陈向东出生于河南省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家庭,中专毕业后,17岁的陈向东成了当地的一名乡村教师,后来因为不满于自己受教育的状况,他奋发图强,最终拾级而上,先后考取了河南本地的大专以及成人教育本科,直到1998年,27岁的陈向东来到北京,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后,才终于走出小镇,来到中心,继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进入新东方后,他就把自己定位为「事业经理人」。2002年,陈向东主动向俞敏洪请缨,要求从总部调到正在筹备的城市分校,这在当时大多数人是看不上的。而去武汉就是「冲着做校长去的」,从小到大,他做事的原则就是「不做则已,要做就是第一。」

结果当年武汉分校就实现了4000多万的收入以及创造了1500多万的利润,这占到了新东方当年利润的近四分之一。2003年,陈向东被新东方调回总部,担任集团副总裁,当上副总裁的他也没丝毫懈怠,反而更加雷厉风行的去做每件事情,也因为急于做事,那年他鼻子上起了个包整整一年没退去。 

陈向东热爱工作到了家人也「嫌弃」的地步,他的妻子曾经因为他一天伏案十几小时,十几年如一日的工作而心生「佩服」。

他的父母因为听到他要从新东方辞职而高兴不已,因为终于能休息一下了。

他有自己的成功理论:用战略构建「想象共同体」,用梦想去招揽人才,用文化价值观捍卫、加固竞争壁垒,最终用产品去占领用户心智。 

但创业两年多,他还是没法摆脱焦虑,他时常警戒自己「一直要把公司当成创业公司、当成小公司,变成一家灵活的、有危机感的公司。」

他偶尔也还会做噩梦,梦到自己当年考中国人民大学的时候,最后一门课程不及格而不能留在北京,要回老家教书,这让他十分惶恐,不过在梦里他也鼓励自己,即使回家教书也要重返北京,再次参加考试,直至留下。

他甚至提倡创业者要有阿Q精神。

这一切让他看起来既像精英又像草根。

不过陈向东自己也在慢慢解构,消解。

Ego(自负),陈向东当年也有过。2003年,已经在新东方做副总裁的他花50万元买了辆奥迪A6,有一次回家省亲,就让司机直接开着车回去,并「大摇大摆」的光顾了自己曾经任教的学校,说是「光顾」也不过是把车停在了学校门口,但内里还是有一些想显摆一下自己已经成功的身份。

这个举动也招致了岳父的批评,岳父告诫他应该把车停在家里再过去。但当时春风得意的陈向东却不以为意。

不过生活也很快教育了他。2005年,34岁的陈向东深感自身需要充电的地方太多,于是自掏腰包5万美元去上哈佛的课程,那是他遭遇的第一次「中年危机」,在班上,作为年龄最小的学生,他结识了一大批世界500强公司的负责各个国家业务的总裁,也让他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世界之大。

如今创业状态中的陈向东也又一次将自己清零,他脱掉了西装革履,换上牛仔裤、运动鞋和已经有些皱巴巴的公司文化衫,像是回到了自己当年农村穷小子的心态。

「我已经慢慢看淡了自己曾经在乎的很多东西,现在全部所想的就是如何与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好。」

随意打赏

新东方ceo俞敏洪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新东方 俞敏洪新东方俞敏洪新东方离职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