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模式拷问移动医疗的远方或苟且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盈利模式拷问移动医疗的远方或苟且

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到2020年建成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分级开放应用平台。

分析认为,有故事的移动医疗才能像绿草原滋长着,但如果还只会“讲故事”,那么资本市场不再为你勾勒远方。“盈利模式”四个字拷问着逾3000款的移动医疗APP的未来。

补贴策略终将水土不服

用户免费,平台补贴,移动APP生存的“黄金法则”在互联网+医疗领域遭遇“水土不服”。

相比大平台,一些垂直领域的APP对于模式的考量更加明晰。优麦医生APP是2015年进军移动医疗的皮肤科垂直平台,其CEO常江分析,移动医疗领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数据”是所有平台都绕不开的“矿山”。为了积累大数据,打“免费”这张牌几乎是互联网创业的“不二法宝”。用户免费获得服务,意味着平台必须给予相关补贴。然而,在被描述为互联网蓝海的移动医疗市场,“补贴”模式注定是要碰壁的,而且这一天不会太远。

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回到移动APP的二字箴言:黏性。业内人士透露,在一些以轻问诊模式为主打的移动医疗APP上,医生每上线完成一个动作,包括患者咨询,平台会给出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补贴。其背后的逻辑是希望以此让医生产生使用习惯。然而,“一旦补贴停止,医生的互动也会随之停止”,这几乎是业内人士众口一词的判断,破冰之道唯有“能抓住医生真正的痛点”。

5月27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期间,常江作为移动医疗创业领域的代表给出了一场主题发言,聚焦的就是“医生的价值回归”。“在目前的医疗市场上,医生的价值是被大大低估的,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常江表示,医生的价值既应该体现在更高的经济回报上,还应该体现在被尊重、被认同的社会认可上。

互联网时代不等于免费时代,在医疗领域甚至不能和“低价”、“打折”划上等号。业内人士指出,和其他很多互联网信息供应不同,医疗咨询是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其信息的边际成本很难降低,医生的专业价值是关键因素。

“给专家看一眼是有极大价值的。”常江如是道。

强关系筑起行业壁垒

调查中,记者发现,在以轻问诊为主要模式的移动APP领域,不仅知名专家参与度较差,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大医院中的医生普遍表示门诊、学术已经占用了自己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几乎无暇参与在线咨询。

在轻问诊平台上,想要牢牢建立用户黏性,这件事的难度远大于很多创业者最初的想象。常江表示,无法解决医生的痛点,就无法建立平台和医生的黏性。而要建立患者端的黏性难度更大。患者只有在生病时才会有挂号、咨询等使用需求,从这个角度看,患者对于医生、对于移动医疗平台都不会也不该培养自己的“忠诚度”,这意味着无论医生还是患者,在轻问诊模式中,都不可能是强关系。

作为皮肤科移动医疗垂直平台,优麦医生在医生端和患者端分别给出的标签是,皮肤科医生专属的社交协作平台,皮肤名医会诊平台。通过顶级名医与会员医生间的远程协作完成患者的会诊需求,是优麦模式中的一记重拳。

常江介绍,“互联网医院、医疗大数据等都是我们的发展方向,而目前我们主打的是名医工作室。简单来说,就是平台上的会员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向国内顶级皮肤科专家发起远程会诊。患者和医生无法建立强关系,但是皮肤科医生和医生之间却是天然的强关系,他们之间既有人际交往的社交需求,也有临床研究、学术探讨等业务需要,在同领域的医生端建立黏性可谓水到渠成。”

业内人士指出,即使在线下的门诊中,患者也通常无法准确地描述自己的病情,当看病转战线上轻问诊模式,在电话或视频中,患者和医生之间更是容易产生大量无效沟通,不仅患者得不到满意的诊治,医生在线接诊的意愿也会不断被消磨。在这种情况下,要吸引名医走进在线问诊就更难了。

据了解,优麦医生的远程会诊是在患者、会员医生和顶级专家三者间进行,向千里之外的大专家描述病情病史等工作都由会员医生进行,因此,大专家接收到的信息的精确度比患者自我描述要高得多。常江表示,名医是稀缺资源,互联网医疗需要把名医在线的无效沟通降到最低,否则,糟糕的体验会导致平台直接丢失这部分稀缺资源。对于会诊另一端的会员医生而言,一方面通过与大专家的协作留住了患者,另一方面也在专家的指点下提高了自身业务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皮肤病理研究室主任孙建方教授表示,通过手机APP开展远程会诊,皮肤疾病领域的优势特别明显,因为“很多皮肤疾病基本靠看”。国外的一项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在皮肤病诊疗中,患者在线下诊所看病与在线上问诊相比,其诊断结果一致率高达90%。

盈利模式成最大考题

在过去的两年中,移动医疗四个字让众多创业者心里小鹿乱撞。2014年,它是资本的宠儿;2015年,讲故事就能圈到钱,到了2016年,热潮逐渐退却,资本开始观望。

业内人士透露,起初创业者只要会讲故事、能够描绘大数据蓝图就能拿到投资,走过两年之后,资本变现压力逐渐浮出水面,考问移动医疗创业者的时候到了。盈利模式这张试卷,非常严肃地摆在了众多CEO的办公桌上。

给创业们以希望的是,阳光还是照了进来,从2014年起到现在,国家卫计委、药监局等部门相继出台跟 “多点执业”、“线上处方药”、“远程诊疗” 相关的利好政策方案,为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导向,为未来政策对在线医疗服务的支持,以及保险等支付方进入在线医疗服务领域,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2014年8月,卫计委发布《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

2015年2月,发改委与卫计委将宁夏、贵州、西藏分别与301医院、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作为远程医疗试点。

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就包括开展智能医疗服务。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引领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规范医疗物联网和健康医疗应用程序(APP)管理。

业内人士指出,移动医疗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够真正解决看病难仍是各家公司探索的重头戏,依旧“讲故事”的移动医疗创业项目将在洗牌中被淘汰出局,想要活下来拼的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盈利模式。这一场群雄逐鹿,众多资本方将继续观战。

新闻拓展:移动医疗助力分级诊疗

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移动医疗APP数量已突破3000款,从BAT等互联网巨头到早已完成多轮融资的创业者,把目光盯紧“分级诊疗”这一关键词的绝不在少数。

今年3月,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分级诊疗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人人享有的一个就医体制的保证,是对我国医疗资源格局的重新调整,也是对就医习惯的改变。所以这项战略举措的成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分级诊疗实施之日,乃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成功之时。”

目前阿里健康正在推动的云上医院,试图通过互联网和数据技术,建立由三甲医院、家庭医生所属的基层医疗机构,以及医疗服务供应商组成的跨区域医联体分级诊疗网络体系,而家庭医生则是整个分级诊疗体系中的重要入口。

早在去年9月,融资3.94亿美元的挂号网创下了互联网医疗领域单笔融资最大金额记录、并将公司名称改成了微医集团之时,就计划投资3亿美元建设全国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

“移动医疗手段未必能解决看病贵,但至少能解决看病难。”孙建方表示,“通过互联网开展诊断,医生的碎片化时间被充分利用,接诊能力大大提升。”

分级诊疗的推进对于改善医患关系也有积极作用。患者动辄排队一两个小时,甚至是半天时间,这是在很多大医院每天都会上演的剧情。相关调查显示,7成的医疗纠纷是由沟通不畅所引发的。常江表示,医生要的是被尊重、被认同,患者要的是医生认认真真把病看清,落实分级诊疗,患者在基层医院首诊,基层医生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寻求上级医院的协作,切切实实把病看好,才是解决医患矛盾的关键所在。

“落实分级诊疗,使大医院的医生负荷减轻,让基层医院的医生可以留住患者。”孙建方如是道。

随意打赏

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移动医疗盈利模式苟且 远方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