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创新遭遇瓶颈,智能手机厂商的出路在哪里?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近日,魅族放出了新品发布会的邀请函,4月26日,将对外正式发布魅蓝E2,这次邀请函放出了几颗烟雾弹——Home按键、摄像头以及扬声器前置摄像头组件,你选择删除谁?

硬件创新遭遇瓶颈,智能手机厂商的出路在哪里?

魅族这次的新品很可能对手机部件下刀,在外观设计上进行一些改变,在各手机厂商在手机硬件层面的革新纷纷陷入停滞时,微创新似乎是无奈之选。如何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革命性的推动,还没有一家企业能给出答案。

同质化严重,创新正进入死胡同

不可否认,火爆了数年的智能手机行业正进入一个无法突破创新天花板的“空窗期”,任何一家品牌发布新品,都会吸引来众多看客们的围观和期待。无论是苹果尚未发布的iPhone 8所引发的诸多猜测,还是三星Galaxy S8全视曲面屏取消重要的HOME键后所带来的争议,抑或是魅蓝E2抛出来的悬疑“戏法”,都可以看出行业及消费者对于手机创新的迫切期待。然而,这期待的背后却隐含着手机行业创新不足的窘境。就连全球科技预言家凯文·凯利都开始抱怨,究竟什么样的手机接下来会大卖,这是一个让人头疼的话题。

从硬件及性能的角度来考量,智能手机产品已经很难拉开差距,整个产业陷入到了焦虑期。

屏幕上,2.5D弧面玻璃、曲面屏、无边框设计,以及对屏占比指标极限的追逐,“你有我有大家有”,这几乎已经成主流机型的标配;内存与芯片也早已不是什么独家秘笈,在性价比因素已然失效的换机时代,芯片与性能仅仅是一个“基础分”,很难让一款新品杀出重围;而“双摄像头”更不新鲜了,一些主打拍照的厂商已经在机身上加装了6P镜头,就连专业光学专家徕卡都受邀上阵,与手机厂商联手造势。但难点是,摄像的成像质量、品质与模组厚度、超薄机身成了一对矛盾体,很难调和。

所以我们越来越发现,不同手机品牌推出的新机型长得越来越像,越来越缺乏明显的辨识度。如果不仔细看LOGO,从外观上很难辨别差异点。而且一体化机身、快充、2K屏、曲面屏等成了“基本功”,大多数所谓的创新上的突破更像是一条渐近线,或者是换汤不换药的挤牙膏式的噱头。在这种情况下,已经释放完人口红利和跨过智能手机普及期的消费者,很难有理由花费数千元去更换一部看似差别不大的新机型。

硬件创新停留于概念,手机“ 变色” 能挽救疲态?

数据背后也透露出了智能手机市场表现出来的无力感。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4.5亿部,同比仅增长0.6%。而第三方调研机构GfK预测,2017年中国手机市场零售规模4.95亿台,同比增长仅为5.1%,相比2016年出现了大幅放缓。在2016年国内手机出货量中,千元机价位段机型出现了明显下滑,中高端产品所占的比例进一步提升,但整体销量萎靡是一个事实。种种迹象表明,手机行业整体放缓,就连换机潮也渐进尾声。

之所以在经过高歌猛进的发展之后就很快遇到销量增长的天花板,在于当下的智能手机硬件遭遇创新困境,在硬件围城中无法突破出来,也无法刺激消费者更换新机。智能手机在屏幕尺寸、电池续航能力以及网络负荷上的限制,要有颠覆性突破实在困难。

一是屏幕困局。小米、LG、三星一拥而上扎堆高屏占比设计,行业纷纷猜测,全面屏可能将成为2017年的主流趋势,曲面也会从边框向中框延伸,然而全面屏面临着利弊取舍上的大难题:屏幕越大,屏占比接近极限后,一方面会带来续航能力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碎屏的几率。即使厂商在设计上进行调校,仍然无法避免。当然,之前传言过的碎屏自动愈合的黑科技能够出来的话,会弥补这一点缺憾,但至少目前看恐怕只是一个概念。

硬件创新遭遇瓶颈,智能手机厂商的出路在哪里?

二是电池续航等待黑科技出现,这已经是手机行业老生常谈的话题,不管是提升屏占比,还是比拼超薄,电池续航能力都是一个无法漠视的话题。相比那些花哨的概念和功能,尽量少充电是相当实用、刚性的需求。而且从三星Note 7接连爆炸到苹果iPhone 6S大规模出现自动关机现象,都意味着电池及续航是手机行业创新的一块大绊脚石。如何突破呢?快充技术或许只是权宜之计,石墨烯锂电池、薄膜处理锂电池等材料、技术上的突破,能提升锂电池容量和寿命。虽说值得期待,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是交互体验尚未出现颠覆式创新,涵盖了指纹及虹膜识别、人工智能、AR/VR、全息投影等各个方面。虽然已经有一些前沿厂商搭载虹膜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但显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手机如何能读懂人的心思,使用起来更智能、更随心所欲,先权当臆想吧。全息投影的黑魔法听起来很酷炫,又能颠覆传统的屏幕输出、交互操作方式,但也还只能停留在科幻层面。

在手机三大硬件创新乏力的情况下,手机行业竟围绕着外观颜色上大做文章。从2016年底开始,多家手机厂商不约而同地开启了颜色战争,通过在外观上打颜色牌,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诱惑换机,甚至还以此作为向中高端阵营进发的战略。

大家应该还记得,功能机时代五彩缤纷,花样繁多的手机壳。姗姗来迟的智能手机“颜色之战”背后是金属着色工艺的提升。2012年,苹果曾尝试采用阳极氧化铝工艺制作碳黑色iPhone5,然而此后的“掉漆门”事件迫使苹果在后续机型中取消了这个颜色,换成了深空灰。后续多色彩的尝试,也只是停留在iPhone5C这样的塑料后壳上。但到现阶段,无论是表面喷涂还是阳极氧化着色工艺都已远超之前,这也使得各家厂商能够集齐赤橙红绿青蓝紫,凭借“换色科技”争妍斗艳。在颜色大战中,OPPO R9系列推出了金色、玫瑰金等四种颜色,华为P10有钻雕金、钻雕蓝等多种颜色,就连三星新品Galaxy S8也传言将在中国发布白色、黑色、银色、蓝色、紫色等六种颜色,苹果更是跟风发售了中国红配色的iPhone7 Plus......

硬件创新遭遇瓶颈,智能手机厂商的出路在哪里?

那么,换色能不能带来一轮换机潮,并扭转销量放缓的局面呢?短期看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但稍微动动脑子就能想明白,这对提升用户体验,并不会起到明显效果,而且还会带来一个负面效应:所有颜色“撞衫”手机的品牌标识会变得更加模糊,不仅无法帮助各大手机品牌建立竞争壁垒,反而会稀释掉已有的竞争力和品牌力,将行业重新拉回到同质化竞争的泥淖中。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于在整个手机行业创新找不到突破口时,不跟风的话,容易丧失对存量用户争夺的话语权。

用更恰当的话来讲,智能手机颜色战争体现出来的是手机厂商们创新乏力的无奈,尽管知道这是一剂毒药,但还不得不吞咽下去,换取暂时的销量上的虚假繁荣。

硬件创新迟迟不来,手机厂商如何突围

那么问题来了,硬件创新艰难,智能手机到底能不能在创新上形成突破,并彻底打破各大手机品牌的跟随策略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对智能手机厂商来说,硬件、系统层面上陷入停滞,就需要从单纯的硬件PK过渡到注重消费者体验的终极目标上,因为在智能手机普及期,厂商通过硬件、性能比拼,完成了对用户使用习惯的引导和培养,而进入换机市场后,要求日益苛刻的用户反过来会推动厂商进行差异化创新,提升用户体验。双摄、指纹解锁、快充等的标配化过程皆如此。

目前快充领域,魅族的55W快充Super mCharge,三星20分钟充满电的“Galaxy S Charge+”等技术还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较快的研发进度,同时由于远超当前普遍应用的快充技术,而在落地应用上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指纹解锁、双摄等技术却逐渐饱和,难以看到上升空间。一方面,这无疑给不少厂商在微创新的技术和研发周期上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当下创新胶着的行业大环境下,下一个率先突破固有思维、技术限制带来新改变的厂商,将获得在这场角力中突围而出的先发优势。

可以肯定,未来智能手机的创新突破口必然是外观、交互体验上的大逆转,或者电池、屏幕技术上大跳跃,而不再是亦步亦趋的跟随式创新。因为当智能手机换机潮放慢脚步,市场进入“囚徒困境”后,就会倒逼主流厂商放出创新与颠覆的大招,对贴身肉搏的市场形成洗牌效应。如今离这一临界点已经越来越近了。

本文被转载2次

首发媒体 百度百家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智能手机的创新智能手机厂商发展遭遇瓶颈智能手机瓶颈出路在哪里遭遇瓶颈硬件瓶颈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