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App应用的UI趋势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微信的那个老外产品经理又写了一篇《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

编者按:本文作者 Dan Grover 是一名产品设计师、工程师和企业家,现在是腾讯微信项目的产品经理。2014年 底,他写过一篇 《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 ,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时隔一年多,他根据中国当今的移动 App UI 趋势,加上自己的新想法,总结出这篇新文章,希望能给移动世界带来一些新进步。

2014年年 底,我写了一篇文章讨论了中国 App 应用的用户界面设计趋势,仅仅过了一周,我就获得了数万独立访问量,文章还被翻译成了中文、俄文和韩文。

我不清楚为什么之前的文章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因为在朋友们的眼里,如果我出了旧金山就是个 “呆瓜”。不过有一点需要澄清的是,中国的软件开发商绝不是只会山寨模仿的 “小商小贩”,更不是在防火墙背后过着索然无味的生活。事实上,那里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中国市场充满了人才,他们拥有与之不同的想法,以及对市场趋势的敏感识别力。

对其他人而言,我的文章似乎是从另一个角度打开了中国软件市场这扇窗户,让人们看到了其中的价值和文化——其实,很少有其他国家的本土软件输入能像中国那么大的规模。我的上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在中国的博客圈被大量翻译、转载和分析,可能是因为之前还没有哪个 “圈外人” 真正关注过中国本土 App 应用设计,也不知道其中与众不同之处。

2016年 来了,猴年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对于 App 设计,我又有了一些新想法,这些也是我在写上一篇文章时所没有注意到的,希望能给移动世界带来一些新进步。

之前我没有注意到的事情

用户等级

年轻的时候,我很喜欢 phpBB 风格的论坛功能,之后却因为 “社交网络” 的腾飞,这种功能很快便消失了,不过在中国市场里,App 应用里的用户排名却十分常见。在社交类型的 App 应用里,这种功能是 “等级”;而在电子商务 App 应用里,这种功能就是积分。用户等级会以一系列徽章或是一条类似进度条的形式,显示在用户个人资料的头像下面。通常,在一款付费 App 应用里,一个 “VIP” 会员的名字(或头像)旁边都会有一个特别图标。

(注:phpBB 是一个论坛软件,使用 PHP 语言开发并开放其原始码,模块化设计,具专业性、安全性高、支持多国语系、支持多种数据库和自定义的版面设计等优越性能,而且功能强大。)  

微信的那个老外产品经理又写了一篇《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

据说 QQ 是最先尝试 “用户等级” 功能的应用,他们的等级系统和在线时间相关联,人们通常会在桌面 PC 上挂着 QQ,希望凑够每天的在线时间,然后升级。

我本人并没有经常使用 QQ,但是我的个人资料下的 “徽章” 却比北约将军制服上的还要多。微博说我现在是个九级用户(可能是十级),好吧,我终于能发射 “魔法飞弹” 了。

“弹屏字幕”

这个功能一开始起源于日本,不过现在很多中国视频网站和 App 应用也开始使用这一功能,通常 App 里会有一个按键选择打开弹屏,一旦打开,视频主界面屏幕上就会显示杂乱且实时滚动的用户评论,这就是所谓的 “弹幕”。

微信的那个老外产品经理又写了一篇《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

一些我只在中国 App 应用里看到的图标

我之前也提到过,很多中国 App 会提供主题选项。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注意到,大多数主题皮肤选项的图标都是一样的:一件 T 恤。我猜大家之所以都这么做是有原因的,也许是因为 T 恤总是代表了新时髦,就像你的用户界面新主题一样。此外,使用一个画笔喷漆工具就能做出来的图标,其实也省了不少设计成本。

微信的那个老外产品经理又写了一篇《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

另一个有趣的图标似乎也很受中国 App 开发商青睐,那就是 “快乐购物包”,这个图标用来代表 App 应用内的购物功能,许多 App 应用内都有内置商店功能,比如慢跑 App 应用会销售跑步装备;音乐 App 应用会销售耳机;微信和 QQ 也和京东合作;还有小米,每款服务都在尝试给你销售他们旗下更多的产品。

微信的那个老外产品经理又写了一篇《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

键盘& 返回按键

苹果 iOS 软件开发包(SDK)允许开发人员在键盘右下方的按键功能。它会是一个灰色的 “返回” 按键,用来插入一个换行符?还是设置成一个明亮的蓝色按键,可以执行类似 “搜索”、“下一步”,或是 “发送” 这些操作?

不用看,如果你正在设计一款即时通讯 App 应用,会选择使用哪个按键功能呢?是允许用户插入一个换行符方便编辑列表和多段落消息(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在键盘外的用户界面里的某个位置加入一个个性化 “发送” 按键),还是只在键盘上弹出一个蓝色的发送按键呢?毋庸置疑,后者的似乎更好一些。当你在手机短信里输入短信时,多久才真正需要换行符呢,对吧?难道用户会真的在发消息时,无意中添加一个换行符吗?

不!错了!当你把键盘右下角的按钮设计成 “发送” 按键,那么在输入空格键或是在编辑一条 “输入中…” 的短信,又或在纠正一个错误拼写的单词时,就会很容易碰到发送键。事实上,也很简单,iOS 系统内置的消息 App 应用,以及每一个西方国家开发的聊天应用其实都选择了在键盘外放置一个个性化 “发送” 按键。

这样一来,用户就不会再遇到上文提及的那些麻烦了,因为在输入中文的时候,一般人不太会使用空格键,即便在写句子时也不太用空格键(中文标点符号跟为突出,而且中文键盘也内置了空格功能)。不仅如此,通常这种键盘上也能让你手指触控到拼音输入,更好地利用手机屏幕空间。因此,在每一款聊天 App 应用里,选择什么样的键盘按键,答案似乎已经非常清楚了,赶紧去把它放在你的键盘设计里吧!

微信的那个老外产品经理又写了一篇《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

第三方浏览器

许多人不愿意使用智能手机里预装的浏览器应用,而是选择一些第三方浏览器,比如 UC 浏览器、QQ 浏览器或是奇虎的 360 浏览器。事实上,根据专注于移动互联网研究的数据服务公司贵士移动(QuestMobile)分析数据显示,QQ 浏览器在安卓系统最受欢迎的 App 应用排行中位列第五,而 iOS 用户更喜欢 UC 浏览器,这款应用在苹果最受欢迎的 App 应用排行中位列第十二。

相比于移动操作系统内置的预装浏览器应用,第三方浏览器的功能更多。他们不仅能够节约带宽流量,提高浏览速度,还有很多个性化功能,比如阻止广告、多主题选择、“夜间模式”、扫描 / 创建二维码、页面和视频离线下载。当然啦,这些浏览器还会整合很多中文搜索、新闻以及社交媒体网站。许多第三方浏览器还专门为电子书设计了不错的用户界面,支持离线阅读。

尽管百度自己的浏览器不是很出名,但是他们广泛安装的原生 App 应用(能够快速访问其搜索引擎和网站)本身,其实就像是一个第三方浏览器。在浏览网页时,百度原生 App 应用已经包含了上述提到的那些第三方浏览器功能。不仅如此,百度旗下其他产品的迷你版本也都采用了这种设计方式(包括预订外卖、云文件存储、新闻、钱包等)。通常,当人们想要搜索某个网站,甚至想要直接访问某个网站时,都会直接打开百度原生 App 应用,而不是系统预装的默认浏览器。

微信的那个老外产品经理又写了一篇《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
去年,移动设计圈发生了些什么事?

数据流量统计 +Wi-Fi 验证越来越简单

中国移动用户会很关心自己的移动流量套餐使用情况,事实上,有报道显示中国平均月移动数据套餐使用量是 210MB,而美国则是 1GB。

因此 “手机管家” 这类实用 App 应用在中国非常受欢迎,腾讯和百度也都推出了此类 App,此类应用的功能,就是监测并记录用户手机的数据流量。一些普通 App 应用也会尽量选择减少自己的数据使用量,一些新 App 应用和浏览器应用里,还提供了 “无图模式” 供低流量套餐用户选择。有些应用还采用了特殊的压缩技术。

微信的那个老外产品经理又写了一篇《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

有一点我之前也曾提到过,就是绝大多数中国媒体 App 应用都允许用户下载内容,然后离线观看。举个例子,如果下一季《纸牌屋》发布之后,我可以在爱奇艺上下载观看,但在 Netflix 上却做不到这一点。

在中国,因为人们不想浪费自己的数据套餐流量,因此只要有 Wi-Fi 的地方,他们就会快速切换到无线网络。中国所有餐厅(除了一些最低端的饭店)都提供免费的无线 Wi-Fi 网络服务。

结果就是,中国移动市场出现了一批广受欢迎的 App 应用,他们可以解锁不同的热点网络,或是分享那些加密网络热点的密码。它们甚至可以帮助用户猜到密码(通常中国人喜欢将密码设置为八个 8)。小米公司很聪明,他们将中国用户对 Wi-Fi 的依赖转化成了一个卖点。小米操作系统的 Wi-Fi 连接用户界面里面含有 “徽章” 标记,带有这些标记的无线热点被认为是可以免费使用的好网络,同时,只需好友通过二维码就能在一个加密网络里分享密码。小米甚至和一些无线热点供应商达成协议,给使用小米设备的消费者提供免费 Wi-Fi。

微信的那个老外产品经理又写了一篇《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

在商场和咖啡店这些公共区域里打开网络热点,通常会有一个强制门户登录页面——你知道,当你想要访问第一个网页时,就会被导航到那个网站。在中国,这些网关页面几乎都需要用户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获取验证码,然后他们会通过短信息的方式告诉用户验证码,确认输入后才能使用无线网络。不过,这些公共场所提供的无线网络热点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法律要求用户必须要给所有的 App 应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以及无线热点提供这种 “真实身份识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一个认证的手机号码(现在手机号码必须要求使用身份证才能获得)来实现。我觉得,如果国家安全局来到星巴克,他们应该知道每个接入无线热点网络的用户干了些什么。而对于无线网络热点提供商来说,这种身份验证手段同样能够帮助他们及时处理那些占用网络带宽的用户。

实际上,这些强制门户登录页面使用起来非常便捷,但是当它们和 iOS 整合成一种默认行为,似乎会让人觉得非常愤怒。当用户连接到一个无线网络热点的强制门户登录页面时,iOS 会自动弹出一个 “单页” 迷你浏览器,允许用户完成所要求的相关操作,然后才能继续访问。如果你切换到短信应用去看下热点服务提供商发送的短信密码,则必须离开 iOS 的默认登录页面,此时你会断开与热点网络的强制门户登录页面的连接,只能回到系统 “设置”,重新连接,才能输入短信验证码。最后,短信验证之后,iOS 系统默认登录页面上的 “完成” 按键只能通过一个导航活动才能激活(如果是 JavaScript 驱动的强制门户登录页面则无法触发这样的导航活动)。每天,中国那些想要访问热点 Wi-Fi 的数千万 iPhone 用户都得忍受这样的不便。

去年,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被发明出来啦,而且也已经被广泛采用。现在,微信为无线网络热点的强制门户登录页面提供了一个身份验证应用程序接口(支付宝也有一个)。比如在饭店,顾客可以完全绕过无线网络热点的强制门户登录页面,只需要扫描一下二维码就能让自己的手机自动连接、并通过认证,连接到网络热点。

举一个典型的用例吧,下图是我住所附近一家韩国烧烤的店内餐桌,上面显示了所有服务功能标签:

  微信的那个老外产品经理又写了一篇《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

采用这种验证方法(而非带密码的单纯功能路由方式)让商户有机会推广自己的官方账户,这样可以让商户以一种更多样且能提供更多交易和更少垃圾信息的方式接触到消费者,为他们提供打折信息和商家新闻。

绝大多数类似前文提到的热点网络设置,都仅支持微信,不过麦当劳是个例外,他们不仅支持微信、支付宝,也支持传统的短信。

微信的那个老外产品经理又写了一篇《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

有趣的验证码

如果你想在中国互联网上做事情,会发现不少网站都使用验证码保护,通常是一串不连续的数字,不过有时也有不同。某些网站会要求用户输入中国文字或是笔画。

其中最令人抓狂的就是 12306 官方铁路订票网站上的验证码(在美国类似的情况是奥巴马总统推动的 Healthcare.gov 官方网站),该网站的验证码都是一些毫无意义,且难度极大地照片,用户首次选对的几率非常低。

微信的那个老外产品经理又写了一篇《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

外卖大战

在中国,饭店搜索 App 应用的鼻祖是大众点评网,他们在市场内的地位和美国的 Yelp 差不多,不过和其他每一款 App 应用一样(比如 QQ、百度地图、支付宝,甚至滴滴打车),无论它表面目的是什么,都会增加一些类似 “附近商户” 的功能。有些 App 应用自己开发了附近商户功能,有些则是通过其他 App 获得 “白标签”。但不管用哪种方式,他们似乎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了相似的设计方法,用两行彩色的圆形图标来显示。

微信的那个老外产品经理又写了一篇《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

在给用户找到一个快速寻找附近商户的方法之后,下一步要做什么?答案就是让预订外卖变得简单!

除了饿了么美团和大众点评网之外,阿里巴巴和百度也在大力推动他们自己的外卖预订服务。当我走在大街上,随手就能拿到不同 App 应用发送的外卖预订优惠券。一些餐厅还把自己的菜单输入到这些 App 应有的原生用户界面里面。必胜客几乎和每一款外卖订餐 App 应用都有合作,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浏览方式访问必胜客自己的订餐用户界面。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百度,因为他有一个略显过时的 “状态” 功能,可以显示你的订单的更新状态。我经常使用百度来预订自己最喜欢的麻辣香锅,或是在本地订肯德基(中国的肯德基口味和美国不同,不过仍然有墨西哥鸡肉卷)。

我的同事经常使用一个名叫 “连咖啡” 的服务,可以通过微信下单,它可以让快递小哥帮你找到附近最近的星巴克店,然后为你买咖啡。当我去星巴克,总是会遇到排队买 30 杯咖啡的小伙子,一边低头刷手机,一边刷自己的会员卡赚积分。

如果预订食物还不够满足,这些 App 应用其实还可以提高多种类型的服务,只需一个点击,你就能召唤来女佣、大厨或是一大瓶清凉饮料。我总是觉得硅谷初创公司缺乏这种解决问题的决心,因为仅在这一点上,中国就已经打败硅谷了。

支付宝无耻地克隆了微信

在中国,如果你要使用手机(在一个网站或是在现实生活中)完成一笔支付,有两个主要竞争的 “钱包” 可供用户选择,一个是支付宝,另一个则是微信的钱包功能。

支付宝完全围绕着金融和电子商务功能,它通常看上去是最直接的购物支付方式,在便利店里买东西也能使用,甚至是给你刷墙的小哥也能用支付宝付钱。不过,如果是涉及到一些 “社交性质” 的交易,比如给好友付款,或在节日期间发送红包,用户无疑会选择微信。为什么当它们已经有了一种钱包之后,还会使用其他应用的服务呢?

今年,微信和支付宝都希望能在对方的用例中增加自己在线上支付领域的市场份额。微信加入了陌生人付款的功能,即便和对方不是好友,只需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够发送和接收转账(在便利店场景下,则可以选择钱包支付)。

支付宝也在优化自己的服务,他们的新尝试更具野心。支付宝复制了微信的聊天功能,新增了一个 “好友” 标签,希望借此黏住用户。支付宝不是说受到微信的启发,让他们的产品更具社交功能——而是直接全部复制了微信。两者相似的可怕,绝大多数屏幕功能都是 “像素到像素” 的一致。事实上,支付宝希望用户在和好友聊天的同时,能够使用数字钱包;而微信则希望他们的聊天 App 应用能支持更多在线支付。

有趣的是,支付宝在完全克隆微信功能的过程中,还复制了微信朋友圈功能,他们叫 “生活圈”(生活……圈?)除了查看好友的发帖,还能够全屏查看周围人发布的视频片段。这个功能还真让人感到有点儿兴趣。我第一次打开的时候,看到了自己周围其他公司内的所有办公室,以及那里的人都在干什么。但在那之后,兴趣消退,没人再发过任何东西了。

每个人都开始销售金融产品

为了再次推出自己的金融产品平台——理财通,腾讯做了大量广告。微信钱包屏幕顶部、电影票上,甚至是出租车里都有理财通的广告。

 一个周末, 我简直要被这样的广告给包围。我在网上看视频之前,在搭乘的每辆出租车上,所有广告都和互联网金融产品有关。在经过那个周末的广告狂轰乱炸之后,我以为工作日能够消停一些。但周一上班的时候,我的办公室前面出现了一堆女孩子,兴高采烈地向我介绍如何在这些 App 应用上购买基金:

微信的那个老外产品经理又写了一篇《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

事实上,很多 App 应用的钱包功能里,都提供了一键点击购买金融产品的功能,比如支付宝,以及任何一家银行的官方 App 应用。甚至小米公司在自己品牌下的各款手机里,都预装了 “小米金融” App 应用。在许多 App 应用的主屏幕界面上,只需简单点击几步,就能购买基金,收益率大约在 4%左右(不像之前 8%的高回报率)。我随处可见这些产品的广告,不过相比于在华尔街日报上做广告的基金(通常比较稳定且可信),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大多华而不实。

微信的那个老外产品经理又写了一篇《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

机器人

今年,微软中国发布了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名叫小冰,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人们欢迎。她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访问,比如网页、独立 App、微信、微软小娜(Cortana)以及小米旗下很少使用的即时通讯 App 应用上的专用按键。用户可以把一些恼人的问题抛给小冰,看看她是如何反应的,这很有趣。甚至有人非常相信她。她就像是 Siri、ELIZA 和 Cleverbot 的 “私生子”。

有几款 App 应用也自己开发了机器人功能。百度 App 有一个 “度秘”,它更像是一款 “雌雄同体” 的机器人,就像是机器人瓦力的表亲艾娃。这款机器人有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用户使用自然语言就能进行搜索查询,寻找你附近的信息,甚至还能说笑话。通过文本语言转换,它可以大声读出所有回应。每次你打开它,它会给你打招呼,而不是等待你输入查询。用户可以像普通聊天那样使用语音,或拼写输入内容,在这款应用的底部有一个功能条,显示度秘可能做出什么样的回应 / 话题追踪。

淘宝 App 应用里,有一个阿里小蜜,以一个卡通小蜜蜂的形象出现。用户可以在主屏幕上安装快捷方式,然后直接访问。阿里小蜜可以回答用户订单的物流问题,预订旅行,或是帮助搜索网站上的相关信息。但是它没办法讲笑话。

尽管现在机器人很时尚,但我并不确定用户是否喜欢用目前的这种方式和机器人进行交互

微信的那个老外产品经理又写了一篇《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

iOS 应用商店不断错过机会

今年,一款名为 Xcode Ghost 的恶意软件病毒入侵了很多中国热门 App 应用,这款应用绕过了苹果的检查,并且在应用商店里上架了。这款软件能做到这一点,是通过一个被感染的 Xcode 版本,再通过非官方下载的 Xcode 传播,能够在开发过程中通过 CoreService 库文件进行感染,使编译出的 App 被注入第三方的代码,向指定网站上传用户数据。被感染病毒的 Xcode 可以通过百度云盘(中国版 Dropbox)分散。

当然,导致出现这个问题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在某些地方的官方网站下载 Xcode 速度真的很慢。苹果做出了回应,并更新了一些中国同地协作的内容分发网络,不过效果并不明显。

由于某些原因,苹果应用商店在中国并不能被较好利用。不管你登录美国应用商店,还是中国应用商店,访问速度都比较慢。在某种情况下,点击完 “搜索” 表情图标之后需要等待五秒时间才能真正显示出搜索区,并显示可用,这似乎看上去应该不是网络限制造成的。所以在中国,很少有人输入关键字搜索,就连微信官方账户也已经避免了许多 App 应用类型的搜索需要。当人们想要安装第三方 App 应用,通常会选择扫描二维码,这种功能在基于操作系统的应用商店里还不支持。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提到,中国的应用开发公司会利用自己 App 应用里的各种交叉销售方式,绕过苹果 iOS 应用商店。或是使用 OTA 认证去安装没有通过审查的第三方 App 应用。

在最近的 iOS 更新里,苹果让这些第三方应用授权变得更加复杂。但是因为官方应用商店的体验非常差,导致很多用户还是会绕过应用商店安装未审查的第三方 App 应用。

事实上,某天我走在大街上,就收到了别人发给我的传单(如下图所示),上面就告诉我如何进入 iPhone 手机设置页面,并信任这款应用的证书,这样我就可以玩儿钓鱼游戏,并且赚取难以置信的奖励。那会有什么问题呢?

微信的那个老外产品经理又写了一篇《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

微信终于打败了 QQ& 移动边缘

在腾讯公司的上季度报表里,微信的越活跃用户量已经达到了 6.5 亿,超过了 QQ 的 6.39 亿越活跃用户量。不过 QQ 的总用户量依然比微信要多,月活跃用户量并不总是最有用的指标,但是这个拐点的到来,似乎比任何人预测的都要快。

虽然微信一直是媒体的宠儿,但其实它一直在和 QQ 竞争。当它推出了仅支持移动的即时通讯 App 应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仍然以桌面为中心的 QQ。QQ 团队快速进行了应变,并成功推出了一些 App 应用的重新设计,提升了这款应用在移动设备上的用户参与度。

这种趋势之所以如此明显,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人们通常认为年轻用户会非常喜欢新产品,但是对于同一家公司而言,通过在相同类别里创造了两个非常有竞争力,且被广泛使用的产品,并实现了成功自我颠覆创新,也不太寻常。

正如我之前和同事交流过,中国仍然有数亿人没有使用微信,其中就有不少年轻人和比较偏远地区的人。当然,中国也有很多地方甚至都没有机会接触到互联网。在一个拥有 13 亿人口的国家,只有 6.49 亿互联网用户,相对于很多国家的互联网人口占比,这一比例其实并不高。

微信的那个老外产品经理又写了一篇《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

最近,我作为与微信和 QQ 这两款应用合作的团队成员之一,造访了中国东北部的一座三线城市。在那里,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和当地人谈论了他们是如何使用自己手机的。我们也在城市里到处走了走,还吃了很多饺子。在当地,有很多手机小店,可以帮人们安装各种应用。去这些地方其实是非常有趣的,因为我们发现这些地区其实并不是那么落后和遥远,和我们最初的理解有很大不同。

难以捉摸的移动未来

当我从旧金山离开来到中国,很多个人观点都发生了改变。起初我非常担心,觉得湾区可能是我工作过的、也是唯一最开心的地方,但现在,除了有时会怀念一下湾区的卷饼,我在中国的工作生活非常快乐。这是真的,毋庸置疑,有些事情肯定还是硅谷做的不错,毕竟在今天的中国,还没有开发出自己的操作系统、框架、程序语言或是开放标准供行业内的其他人使用。

不过当我思考这件事,忽然觉得绝大多数硅谷初创公司其实也不过如此。绝大多数资金和天花乱坠的宣传其实都围绕着一帮开发相同消费者 App 应用的创业者,将科技粘合在一起挣钱。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创业者们所做的事情其实一模一样,而且也做得非常不错。

当我第一次离开硅谷来到中国,并了解了中国的移动设计,写了上一篇文章,我发现了解中国移动设计非常有趣,有时我也会自己暗笑,“哈哈,这些程序设计的真是奇怪”。不过,看到技术如何独立发展,以及如何服务于底层用户的需要,这个过程也非常有趣。

不过,也有很多事情难以捉摸。中国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案例,但是像印度和非洲绝大部分地区依然非常落后。全球互联网渗透率依然非常低。随着那些地方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互联网,他们使用的 App 应用和操作系统可能不会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类似,因为,他们会去寻找能够解决更多问题的技术。

我真的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未来会发生些什么!

本文编译自: dangrover.com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3571.html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在创业,并且希望自己的项目被报道,请 戳这里 告诉我们!”

本文被转载3次

首发媒体 36氪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