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内容平台竞争够激烈了,而“面面”要为电台人群搭建一个社交场景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第一次听到面面要做一个 “链接情感共鸣的人和内容” 的社区时,其实我是拒绝的,因为这听起来太虚了。见面和创始人聊过之后,才发现那其实是他们的一个宏观的愿景,他们其实有非常精准的切入点:电台用户。

2015 是电台领域爆发的一年。半年多以来热闹没停过,各电台内容平台接连公布融资消息、公布用户数量创新高、宣布各自的内容战略,其中蜻蜓.fm 和喜马拉雅 FM 都自称 “总用户量达两亿”。各家对优秀电台主播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另外,四月份时几个平台之间还发生过 “组团下架” 的事件 。毋庸置疑的是,音频内容的价值正越来越高。

但这些平台本质上都是内容平台,用户和主播、用户和用户之间的社交场景还没有被搭建起来。这就是面面要做的事。

产品形态上,面面就是一个以信息流为内容呈现载体的社区。团队认为由 “关注” 带来的关系链并不真正适合于移动端社区,因为这会带来 “大 V 导向”、普通用户之间难以交流等。所以产品并没有 “关注” 功能,但有互加好友。

电台用户一般是学生或白领群体,有情感丰富、重分享、更重视自己内心表达等特征。所以面面提供了尽量多的表达方式,希望引导用户表达内心的情感。用户可以在面面分享多种不同形态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乐和电台内容(产品内嵌了一个库)、语音。“标签” 功能标配,用户也可以通过点击内容的标签来发现同类内容。

Image title

比较有意思的是产品将 “评论” 做成了弹幕。用户可以在单条内容页或者内容集合页面(如上图右图的活动页面)通过弹幕的方式开聊。弹幕的形式更好玩、一定程度上能刺激互动活跃。

但从目前的产品来看,产品并没有和形形色色的社区产品拉开很大差异,用户发的内容也并不是那么感性,而是一些生活上的东西。

团队提到内容上的偏差是因为目前版本还没有强调 “电台” 这个标签,目前的种子用户还不是典型电台用户。实际上团队已经签下了超过百位优质主播,并提到 “其中几十位是各电台平台的当红主播”,计划下周开始安排主播们集体入驻。借着这批主播的入驻,带来他们的粉丝,面面才算搭建起了一个围绕电台的社交场景。

而面面之所以能拥有这些主播资源,有赖团队的联合创始人若若。她是国内知名的情感电台 “半岛网络电台” 的联合创始人,拥有几年的电台内容和运营经验,能接触到大量电台主播和资源方。

拉来了主播和粉丝之后,产品要让他们社交起来,还是需要内容撑着。目前面面的库里面已经有一些电台内容,后续会凭借主播资源往产品内输入更多内容。

总结一下,面面 App 要搭建一个电台社群,将主播、内容和用户都拉到平台上来。如果社区属性足够好到能让主播和用户、用户和用户之间社交起来,那其实未来其实是有用关系带动内容消费的潜力的。当内容平台竞争白热化,从用户平台、搭建社交场景入手来做电台领域,应该是一个比较正确的打开方式。

而除了面面 App 之外,面面还计划依托主播资源打造一个主播社群,有点类似一个 “电台主播工会” 的角色。面面以 “经纪合约” 签约大量中小主播,将他们的内容输送到面面 App 以及各大电台平台。对于主播来说,“并不想将内容独家给某一家电台平台” 可能是他们愿意和面面签约的原因。另外,电台平台的产品形态注定了中小主播无法获得足够的推广资源和帮助,面面还会帮助他们策划制作内容、帮助策划商业广告等。

模式的思路应该比较清楚了,面面现在要加速的可能是产品。除了稳定性(弹幕中有用户表达闪退)之外,我一直觉得面面 App 视觉元素过于复杂,产品布局可能有改进空间。包括我对一些功能点也有疑问:弹幕是否真的适合情感表达?而打磨产品之外,就是要引入主播和第一批典型电台用户来看看 “疗效” 了。

面面创始人李建文之前是起源资本的 VP,再之前分别有动漫和 O2O 美术教育创业经历。他本人也是一个重度电台用户,感性、重表达,还出版过长篇情感小说。

原创文章,作者:thethief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在创业,并且希望自己的项目被报道,请 戳这里 告诉我们!”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