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将继续成为“非科技公司收购”之年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2017 年将继续成为“非科技公司收购”之年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著名投资人 Hunter Walk。当《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都报道分析相同的趋势故事时,你可能会觉得这只是想要这个趋势成真的人故意撰写的!2017年趋势是老牌经济公司会收购初创公司!所以,这是真的吗?这很有可能是真的,但资本总量可能比 2016 年更有限。

2013年,Satya和我创立Homebrew时,我们对未来几十年的预测之一就是非传统收购者将更加激进地收购科技创业公司。Satya 将这种趋势称为“外包研发”。但我们也看到,大多数财富500强的并购交易不是独角兽级别的(实际上低于2.5亿美元),所以我们建议创始人在取得收益增长(或有清晰的盈利路径)之前不要过度募集资金。这样可以使他们与投资者保持同一步调,因为用最少的钱取得2.5亿美金的收益对各方来说都是有益的。如果上一轮融资达到基于3亿美元估值的pre-轮6000万融资,这看起来就很糟糕!这也是战略性公司投资者越来越早参与公司投资中的一个原因。

在2016年初,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这种趋势:通用以100亿美金收购了自动驾驶技术初创公司Cruise。即使我们只是支持投资者(也称为小支票),这也给我们的基金带来了巨额回报。这也验证了我们的假设——在美国,当资本从工业领域抽身转向新兴科技产业时,各公司会有什么表现。借鉴马斯洛需求原理,以下是我们的公司并购需求层次:

最低层次——收购人才

财富500强版本的人才收购就是寻求为现有团队寻觅更多技术人才,或者给VP一笔种子轮来促进新的增长。看起来这些交易的总价值可能高于技术公司收购人才时的溢价,但溢价往往都是倾向于保留而不是上限(特别是因为(a)收购方可能本当做“不具吸引力的工作地点 ;(b)收购后股本权益较少。)。在任何新闻稿中寻找相关信息的关键词就是“XYZ产品将被关闭,从而整个团队可以将精力集中于新项目等。”

第二层次——收购产品

这个层次中的初创公司有打磨的很好的产品,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产品市场契合度,增长已经稳定(或有一些其他内部/外部因素促使公司要进行下一轮外部融资 )。 收购F500公司是为了将收购的产品纳入其现有渠道,或者保留产品并将其作为其未来数字化计划的启动平台(其本质是收购初创公司来来控制其发展路线)。

这个层次的收购金额将比单一收购更大,但你仍然不会获得巨额资金,因为通常创业公司选择都有限,大公司只会为具有转型意义的交易支付巨额资金担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这种类型的收购发生在公司发展的早期,他们非常有利于创始人的工作(通常投资圈都会说,他们“卖得太早”)。Mint和Periscope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三层次——收购用户/收入/分发渠道

这一阶段就是收购开始加价的时候了,虽然这要看具体行业,因为一些市场(和市值)值得巨额收购,而其他市场就稍显保守。Under Armour以4.75亿美元收购MyFitnessPal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这个案例中,收购更是以数字说话,基于增长和倍数的推测提高了报价。如果收购者试图以高于当前指标的金额进行交易,很有可能会出现“协同作用”。例如,你会说“哦,这家初创公司花5xLTV获得一个新客户,但一旦我们把它融入我们的销售渠道,获取新用户的成本会下降到0.25x LTV。”

在这个层次里,收购初创公司常有一些选择性—这些初创公司不是已经开始盈利了或在接近盈利了;或是增长速度够快,可以额外融资;或在上一轮融资后还有剩余资金。因此,通常收购方需要为未来的增长付出代价,这样才可以使被投公司不那么具有吸引力;或者团队和投资者准备撤资。 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大家都会因此而疲乏;或者当主VC需要周转资金时,有20%的离职创始人就会开始纠察谁来买单。 

最高层次——收购心安

 Cruise和Jet的收购都属于这类,至于Dollar Shave Club的话我个人觉得是一半一半,另一半是出于第三层次需求。当Cruise交易落地时,大家都问我通用是怎么给出10亿+这个数字的。虽然作为小投资者,我们无法知晓谈判细节,但是以下是我的推测:

不可能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来获得10亿+美金的投资的。通用看到了自动驾驶在未来十年会成为其业务的威胁,所以他们问自己:“我们愿意花费多少百分比的市场份额来以降低(市值上限)其最终变为零的风险呢?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他们花费了其市场份额的2-3%。 他们在人才缺乏的领域找寻到了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团队以及一位可以帮助改造美国标志性公司的领导。

这是真的。 Jet.com真的“值”30亿美金吗?基于他们用传统电子商务倍数计算出的数据来看,我看未必。沃尔玛会愿意花费1.5%的市场份额来使自己在未来十年不被亚马逊冲击使市场份额减半吗? 显然会。

相比于只关注这些巨额的交易,我更想促成这些交易的CEO击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使我收回投资)。现任的财富500强CEO有这么多理由不押注于这个领域并进行大型科技收购。 这可能会出错,他们可能会看起来很愚蠢。由于持续的投资和股票稀释,公司收益可能降低。他们发现的任何市场挑战都可能不会在他们在任时毁掉公司,遭殃的可能是下一位CEO!

当然,这其中势必会有一些非常糟糕的收购,这些收购在多年后的未来会成为收购方下跌和障碍的主要来源。但是如果你相信本地大型非科技公司(我相信)的衰退不可避免,他们就必须接受这种变化,很少人能够在没有催化事件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 一个聪明的收购好过破产。 事实上,科技投资队华尔街来说更加有动力(当然,他们也想要并购交易费),这为现在的CEO提供了以前的CEO们没有的支持和准备。

总之,是的,2017年将会继续成为“非科技公司收购”之年。其中,国际收益的返税将会促进其增长。如果你是创始人或者投资人,清晰认识到收购的可能性和逻辑非常有意义。

翻译来自:虫洞翻翻  译者ID:YLS

随意打赏

2017年电影成为科技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