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行社交,GapDay看到的市场潜力和产品逻辑是这样的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自 36 氪实习生揭妤。

我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20 岁的姑娘,暑假的时候一个人徒步+搭车走完了川藏线,回来的时候和我分享了一路上的奇闻逸事,最让她欣喜的莫过于搭车认识的迪拜小哥哥、结伴游布达拉宫的三两驴友、客栈里谈笑风生的化学老师……

在我朋友的眼里,这种背包式的旅行除了能看到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风景,还能遇见各种各样的人,随时随地 “捡” 到同行的旅伴,拼车拼饭拼房,五湖四海的人坐在一起侃大山,比传统意义上做好功课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行多了太多乐趣。

而近来,主打 “社交+旅行” 概念的产品也越来越多,36 氪此前报道过 捡人网 、 达客旅行 和 妙途旅行 等,这类产品都试图通过 约伴 来切入旅游社交这一看上去需求满满的市场。

本文的 GapDay,和前面三个产品的出发点一致,为旅行中可能会产生结伴意愿的人提供平台和契机。眼下,不妨来探讨一下,这样的约伴旅行应用在很多同质化产品已经占据大部分市场的时候,会有多少想象空间?

我们在做 APP 之前对市场做了一个调研,全国目前约有 6600 万人有这样的约伴旅行需求。

创始人林丽告诉 36Kr,他们的数据是根据出生率和经验值判断的。

1985年-1995年 大约有 2 亿人出生,其中约有 50%的人会出门旅行,而其中 50%的人会选择结伴的方式旅行。

林丽表示,GapDay 上线大约四个月,目前用户数在 16000 人左右。

 GapDay 的产品思路比较简单,用户在注册完成后,大概只需 10 分钟便能发布一条约伴信息,可在行前发布,也可在到达目的地后通过 “附近” 功能发布。约伴信息将以瀑布流的形式呈现,用户找旅伴类似是在刷微博,找到感兴趣的旅伴后点击结伴按钮便能进行沟通。

关于旅行社交,GapDay 看到的市场潜力和产品逻辑是这样的

个人总结了一下 GapDay 比较有亮点的地方:

分账功能

陌生人结伴出行几乎都会产生共同的消费,但拼车拼饭拼房的费用常常比较冗杂且难以计算,针对这一问题林丽的团队在 APP 中内置了分账功能,这是一个 AA 付款工具,界面风格像最近比较受欢迎的 Timi 记账。“在结伴群聊中使用分账功能时,驴友们可以随时随地记录每一笔支出,精确到个人,就算一个付费项目中有一个人没有参与,也能进行记录。” 目前这一功能还在内测当中,即将上线。

客栈预订

林丽表示她所说的客栈与民宿不同,是按酒店管理方式运营的目前用户从 OTA 能预订到的住宿多为传统意义上的酒店,但 GapDay 想提供更适合驴友风格的客栈产品预订,她们会尽可能多地搜集客栈信息,客栈或是上游产品供应商可以直接在 APP 中上传产品信息开店。

用户建模

结伴成功率某种程度上说和用户的匹配度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是否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目的地等,GapDay 在后台会对用户数据进行建模,以便于自动推送匹配度高的驴友,同时这些数据也将用于广告的精准投放。

对于这种算是比较冒险的旅游方式,其实个人最关心的是用户安全问题。和其他同质化产品相比,GapDay 的约伴信息显得过于简单,只有一张配图和一些约伴要求,甚至看不到发起人的照片、性别、年龄、职业等。

但林丽也有自己的考虑,“我认为如果放用户照片,那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相亲交友平台,我们有自己的用户信息认证方式,比如手机号注册,现在大部分手机都已经实名制了。而在分账功能中,用户需要绑定自己的支付宝或是银行卡,这也是认证的一种方式。我们想把认证做得潜移默化一些。”

我也有去问文首提到的那位朋友,会不会考虑用这个约伴软件,朋友表示愿意尝试,但是有没有可能形成黏性,她认为和产品本身无关,而是和旅伴的合拍程度有关。

社交型产品良性运营的关键点其实在于用户,而目前看来 GapDay 似乎并未过多地进行这方面的运营,她们的用户大多是通过驴友之间的口碑传播方式积累的。但实际上, 如果不去考虑用户量层面,那么以上那些设想还能 Make sence 吗?流量和粘性才是这种低频 APP 需要翻过的第一座大山。

另外还有用户跳票问题,林丽表示不太担心,“我觉得用户用完我们的 APP 后转移到微信上沟通是很正常的,我们不打算去设置过多的功能,除非结伴旅游的用户有进一步的发展,否则我觉得大多数人还是要通过这样的平台去结识新的旅伴。”

原创文章,作者:孝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1314.html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在创业,并且希望自己的项目被报道,请 戳这里 告诉我们!”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