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视觉需要标准化的处理流程,SightPano有机会成为中国版Jaunt吗?

36氪  •  扫码分享

互联网是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开始越来越频繁的与信息产生互动,消费信息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占比。这些信息消费所需要的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也在不断的发展,把其中的“显示设备”单拎出来看,视觉作为人类触碰信息最直观的方式,从传统电视到现阶段的智能电视、微投影仪和VR头显,目前这三款新型的显示设备都存在一个相似的问题:内容的缺失。

投影和智能电视处境更类似一点 :市场上没人能拿下多少正规的版权,能够支撑屏幕的内容太稀薄。但这种内容上的缺失有望通过业务合作谈下来,VR头显面临的却是不太一样的问题。

VR为视频内容提供了沉浸式体验和全新的交互方式,这块平台对内容的补充无法像投影和智能电视一样搞定版权移植现有内容就行了,因为VR在交互方式上的大革新反过来需要重新定制另一套制作内容的方法。全景视觉服务也因此成为虚拟现实市场上急需的一帖药方。

SightPano 创始人张海浪在做的就是全景视觉的内容服务。2009年在中国第一家引入全景视觉的公司里,张海浪先后为特斯拉、宝马、奔驰、国家大剧院、云冈石窟、汤臣一品等客户提供全景视觉交互作品,2015年他决定把全景视觉项目SightPano独立运营,希望能做成行业内的第一内容平台。

Image title

SightPano目前专注的全景视觉内容,应用场景包括演出、体育赛事、极限运动体验、汽车房产虚拟体验、科博场馆、特色街区虚拟漫游等。这种全景视觉内容的制作一般是通过多目摄像设备采集素材,然后将多个摄像头里的素材通过算法拼接剪切成360度的全景视频,最后适配成各个头盔可以观看的内容。

那么,这种内容制作目前在市场上发展的情况怎么样?

张海浪告诉36氪,虽然摄像设备的好坏、镜头数目的多少、缝合算法等等都会影响到最后呈现的内容质量,但他认为,目前行业内最大的问题是——对内容普遍缺乏一个平台化的运作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从采集、生产、加工、创作,最后到输出的一个完整处理流程。因为没有这样一个运作模式,目前市场上有的内容大多是硬件商家们各自为政、零零散散创造出的结果,很难实现规模化。

而这个运作模式正是张海浪认为SightPano独有的优势之一。在全景视觉行业的多年经验,让张海浪总结出了一套提升内容制作效率的处理标准。借助一整套完整的全景内容生产制作与输出流程,整个全景视频制作过程可以进行标准化处理,比如采集素材时按照规格标准可以更快速的完成拍摄,负责后期处理的工作人员可以把素材更快速的导入SightPano自己改进过的软件,更有效率的出片。张海浪告诉我,像拍摄 特斯拉的车展活动 ,SightPano只需要三名员工在车展前一天晚上进入场地就快速的完成了拍摄任务。

Image title

SightPano提到的这套处理标准挺有意思,让我想到了电影行业的一些类似情况。在电影这块文化内容的输出上,很多人认为国内外存在的差距,除了大环境的因素之外,主要就在于一整套完备的工业体系。好莱坞有完全标准化的处理模式,而国内大多是小工坊的运作方法。

可以预见的是,在 虚拟现实设备普及之后,将会催生一种全新的媒体 。 它同过往的电影电视完全不一样 ,两者的区别远超过电影和戏剧的区别。面对这种新媒体, 导演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讲完一个故事 。但除了这些探索,SightPano这种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标准化处理模式上的努力或许更为重要。

另一方面,SightPano提供的全景视觉内容拥有其他一些优势,比如采用All-in-One的模式,可以兼容多种VR眼镜和头盔,降低用户浏览成本等。致力于成为中国版 Jaunt 的他们希望能通过SightPano建立起一个连接全景视觉生态体系的各类硬件、软件、内容用户的平台,实现发布、展示、获取、交流的功能,从而打通整个产业生态链。

原创文章,作者:Retric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